“95后”姜晓娜,在乡村之旅中的温暖故事

作者: 阿红

   “95后”姜晓娜,在乡村之旅中的温暖故事0
本文主人公姜晓娜

1999年出生的姜晓娜,在夏秋季节的田野间,操控着庞大的收割机械,穿梭于麦浪与玉米田之中。她宛如一位英勇的“机甲战士”,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河流,不仅助力农民迅速收割,还常常无偿帮助年长的农户收割。她的事迹被热心网友以漫画的形式绘制出来,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破茧,从美甲师到农机手的华丽转身

姜晓娜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她还有两个弟弟。小时候,父母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农村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也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中学毕业后,姜晓娜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了江苏常州。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美的追求,经营起了一家美甲店。在城市的霓虹灯下,她用双手为顾客打造出美丽的指甲,也过上了安稳的城市生活。

然而,2022年夏天,奶奶的一场重病打破了这份平静。姜晓娜心急如焚,毅然关掉美甲店,回到亳州老家照顾奶奶。彼时,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小麦抢收季节来临,外地农机难以进村,在常州务工的父母也无法回家。看着家中的农田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姜晓娜必须担负起家中的重担。

“我当时就想,总得找点活儿干吧。正好家里的50多公顷小麦熟了,等着收割,我就打算买一台收割机。” 姜晓娜回忆起当初的决定。

与父亲商量后,从未接触过农业机械的姜晓娜买了一台收割机。然而,操作收割机并非易事。收割机的离合器异常沉重,身材娇小的姜晓娜必须站起身来,用尽全身力气才能踩下去。而收割机的方向控制与汽车大相径庭,完全依赖后轮,这让她感到非常不适应。还有在维护割台刀片时,她也经常不小心被划伤。

   “95后”姜晓娜,在乡村之旅中的温暖故事1
   “95后”姜晓娜,在乡村之旅中的温暖故事2
   “95后”姜晓娜,在乡村之旅中的温暖故事3
姜晓娜驾驶着收割机

面对挑战,姜晓娜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驾驶技术,并且在短短半个月内就考取了收割机操作证。为了尽快熟练掌握收割机的操作技巧,她每天早早起床,跟着师傅在田间地头练习。烈日当头,她坐在闷热的驾驶室内,汗水浸透了衣衫,她也依然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机器。晚上回到家,她还要复习当天学到的知识,研究收割机的构造和维修方法。很快,她正式进入田间开始进行收割作业了。

麦收时节,庄稼是不等人的。时间就是金钱,姜晓娜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门,一直干到晚上天黑了才回家。有时候忙起来,她连饭都顾不上吃,饿了就随便啃个面包。第一个麦收季,她收割了300多公顷麦子,整个人瘦了4公斤。曾经漂亮的双手,也因为长时间握方向盘磨出了老茧。姜晓娜看着自己粗糙的双手,却没有一丝后悔,她说:“虽然手变丑了,但是我觉得很值得。”

驰骋,走南闯北收割路上的温暖故事

2024年,姜晓娜加入了跨区作业农机手的行列。她带着收割机走南闯北,北至新疆昌吉收小麦,东抵辽宁收玉米。

在跨区作业的路上,姜晓娜遇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河南驻马店,她接到了张大叔的收割任务。张大叔家的麦田地块湿,还有倒伏的情况,收割难度很大,姜晓娜收割一圈就得停半圈。起初,张大叔对她的收割速度很不满意,觉得速度快才是好机手。但当收割任务完成后,张大叔发现姜晓娜割出来的麦茬特别低,很适合接着播种,而且不跑粮、不丢粮,出粮干净。张大叔不禁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在张大叔的推荐下,联系姜晓娜抢收的村民越来越多,她从不拒绝,还带着弟弟开启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一天下来,他们最多能收割150公顷地,最晚收到夜里十一二点。“那时候真的很累,但是看到农民们期待的眼神,我就觉得自己不能停下来。”姜晓娜说。

有一天傍晚,姜晓娜正驾驶着收割机在邻村的田间忙碌着。突然,她看到路边站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牵着一条小狗,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姜晓娜停下收割作业,上前询问情况。原来,老夫妻家的玉米因为晚熟错过了村里的收割机,而自己家又没有收割机,所以,他们才在路边求助。看着老夫妻焦急的神情,姜晓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姜晓娜驾驶着收割机来到老夫妻的玉米地,地里的玉米长得十分茂密,晚熟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挂在秸秆上。她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收割机,生怕损坏了他们辛苦种植的庄稼。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田野里回荡,玉米秆纷纷倒下,金黄的玉米棒子被收入仓中。

经过数小时的辛勤劳动,玉米田被收割一空。看着这平整的田地,老夫妻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大爷试图给姜晓娜支付报酬,但她坚决拒绝了,并对大爷说:“将来您有小麦或玉米需要收割,就直接来找我,我家有设备。”大爷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夕阳的余晖洒在驾驶着巨大收割机的姜晓娜身上,她宛如一位真正的“机甲战士”,在自己的“战场”上,驾驶着战车,胜利归来。

还有一次,姜晓娜在田里收割小麦时,看到远处有一位老人守着一小块麦田,不时地看向她这边。姜晓娜便下车向老人走去。经过交谈,她得知老人今年85岁,他的儿子儿媳都去世了,他一个人带着三个孙子孙女,还种着好几公顷地。他没有力气自己收割麦子,也没有钱雇收割机,正在发愁怎么办。姜晓娜二话没说,开着收割机就进了老人的地里,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帮老人收好了麦子。

这个故事一发布至网络,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还得到了央视新闻的点赞。

绽放,在网络走红后的乡村追梦之旅

在跨区作业的过程中,姜晓娜和弟弟常常风餐露宿。如果村子离乡镇路程远,他们就搭个帐篷睡在收割机旁。姜晓娜知道粮食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她明白自己的任务重大,绝不能耽误了农民的收成。

姜晓娜将自己作为农机手的日常生活通过短视频记录下来,并上传至网络。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视频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其中,她免费帮助老夫妻收割晚熟玉米的视频,获得了超过50万的点赞量。不仅如此,还有网友将这段感人的故事改编成了连环漫画。在漫画中,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小狗在玉米地里并排站立,仰着头充满温情地注视着操作收割机的姜晓娜。

在评论区,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姜晓娜的敬佩之情,“姜晓娜真是太厉害了!从美甲师到农机手,这个转变太励志了。”“她不仅善良,还很勇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女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外表美不算什么,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她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担当和奉献,她的举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姜晓娜在抖音平台的粉丝数量已近40万。许多热心人士为她推荐工作机会,这使得她的日程变得异常繁忙。姜晓娜在累并快乐着的生活中,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的信念。她利用抖音平台,积极地分享农机操作技巧和农业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随着粉丝数量的持续增长,姜晓娜逐渐成了乡村青年的榜样。她的善良和热情感染了无数人,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农机手这一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

对于未来,姜晓娜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规划:“我想成立一个合作社,承包一些土地,种大棚蔬菜,把年轻的农机手凝聚在一起进行跨区收麦,我会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从美甲店到广袤的田野,从城市精致的生活到成为农机手后的风吹日晒,姜晓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梦想的另一种模样。她是田野上的“机甲战士”,更是温暖人心的善良姑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她如同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身边的人。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