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试用感受:文学的魔法不在于词语的排列组合
作者: 张茹DeepSeek火了!它的火,不在于概念,而在于实实在在的文本处理能力惊艳到了人们。试用了几天,说一点我的感受。
目前,我尝试最多的还是创作诗歌,乍眼一看,确实很优美。我将其中自认为还不错的一首发给了一个诗友,结果他一眼看出了是AI。
在真正懂诗歌的写作者眼中,DeepSeek虽然相对于其他AI,比如文心一言、豆包、ChatGPT等已经“自主”思考了不少,词语优美无敌,但还是缺乏情感与温度,更缺乏诗歌的“现场感”。
简而言之,DeepSeek创作的诗歌,唬一唬外行还可以,内行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所以,真正的诗歌写作者,玩一玩是可以的,我想几乎没人当真用来投稿发表的。
逻辑很简单,划不来。就在我准备开始写这篇短文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已在朋友圈发表声明:“告诗人——目前已发现个别人用AI生成的诗投稿,我们已经有检测AI写作的软件。如有此类情况,作者将拉入黑名单,在《诗刊》永不刊用。”
真正的写作者自然懂得其中的奥妙。用AI批量创作的东西,用来投稿发表,等于“自寻死路”。
不只是诗歌。真正文学创作是一场生命的燃烧。在这场燃烧中,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情感积淀、思想结晶转化为永恒的文字。这不是简单的词语排列组合,而是一次次灵魂的淬炼与升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写出的,用以将时间具象化的那些文字,改变了文字的内涵,而这一点,是任何AI目前所不具备的。
从屈原投江明志到海子卧轨殉诗,从卡夫卡在病榻上完成《变形记》到普鲁斯特在哮喘发作中写下《追忆似水年华》,文学史上无数伟大作品都印证着:真正的文学创作必然伴随着生命的一次次燃烧。因为没有人知道那些能使自己发生转变的文字隐藏在什么地方,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融进自己的血液与生命,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作。
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时,将自己对生命的全部理解注入其中,他研究历史档案、走访战场遗址、体验农民生活,用十二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史诗巨著。
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时,正处于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对国民劣根性的痛切批判,都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旁观者的冷眼观察,而是参与者的切肤之痛。
虽然DeepSeek的算法能够模仿任何文体,从海明威的简洁到普鲁斯特的绵密,从杜甫的沉郁到李白的豪放,它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过去需要作家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达到的文体造诣。但正是这样,慢写作,我将之定义为作家真正的写作,反而成为一种稀缺的奢侈品。
这种慢,就像我们现在的手工匠人一样,一针一线,一点一滴地打磨,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自身的温度与情感。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花费数十页描写一个吻的细腻感受,这种近乎偏执的慢,在AI时代反而成为最珍贵的文学品质。
当AI的算法能够完美模仿任何文体时,那些破碎的、私密的、反逻辑的书写反而凸显出独特的价值。这种写作的破碎性、私密性、反逻辑性,就是作家来解决他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
任何作家,我再重复一遍,总是以个人经历为出发点进行创作,都会有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思想,这种思想会反映在他的作品细节里,而这也是任何AI目前所不具备的。
DeepSeek可以模仿卡夫卡的荒诞,但难以复制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可以模仿杜拉斯的意识流,但无法重现她生命中的创伤记忆。这些无法被算法复制的个人体验,正是文学最珍贵的部分。就此,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哥伦比亚小说家、记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有过这样的论述: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应该以具体现实为基础。
脱离了作家独一无二的思想的现实,AI的作品必将有一股浓浓的“化学味”,而这种味道,或早或晚伤害了读者这个根基。我想这是写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写作者而言,人机共创的时代,不管承不承认,它都已经来了。如何利用AI促进创作,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我们有更清醒的认知,文学的价值不在于生产的效率,而在于生命的深度。当我们拥有了无限的文字生产能力时,更需要守护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充满人性温度的文字。
因为真正的文学,永远是人类灵魂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创作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次次深入灵魂的探索,是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
注:此文在创作中,借用与DeepSeek对话的一些观点。
张茹,女,记者、诗人,哲学硕士,河南日报社顶端文学频道主编。2023年华语十佳新锐诗人获得者。诗集《夜飞夜》获2024年度十佳华语诗集奖。2024年华语第六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散文、诗歌见于《人民日报》《诗刊》等各大报刊,入选多年度《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诗歌年选》。著有诗集《夜飞翔》(南方出版社)、《夜飞夜》(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