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脉学习:初中语文复杂性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作者: 蒋保华【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沉浸在复杂性情境中,促使学生调动多学科思维方法,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复杂性情境是灵活迁移应用学科知识的生活场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复杂性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扎根日常生活,构建文学体验情境,融入跨学科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复杂性情境;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蒋保华(1978—),男,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研训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沉浸于真实、复杂而有意义的境脉中,从而不断提升学术专业之智、综合统筹之智和开拓创新之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创设复杂性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拓展语文知识。
一、复杂性情境的内涵解读
复杂性情境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知识背景、开放性信息资源、结构不良问题、多重挑战任务、认知冲突活动的学习情境。创设复杂性情境,需要教师构筑能够支持深度探究、高阶思维活动和跨领域知识技能应用的境脉,提供或显或隐的关联性背景信息,驱动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精准识别、理性分析系列学习任务的要素,主动联结已有的语言知识、言语经验、审美习惯等,从多维度解决学习任务。复杂性情境中的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知识关系错综复杂,问题内在结构具有不透明性和开放性,问题解释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问题解决的方案体现领域交叉性和学术动态性。
二、初中语文复杂性情境的表现样态
初中语文复杂性情境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不断丰富言语经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场域;是学生在语用过程中跨界联结相关知识经验,灵活迁移言语思维方法,形成有价值、有意义、有个性的原创性表达的生活场景、思维空间与意义丛林。
(一)复杂性情境是学科知识灵活性迁移的生活场景
语文实践能力主要表征为学生对情境性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有效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是置身于简单的、理想的、线性的、确定的情境中,而是进入具有一定陌生感、挑战度、张力的复杂且真实的言语生活场景中。这样的言语生活场景吸引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持续探究。学生在高情感投入、高思维参与、高观点涌现过程中,灵活自在地迁移运用多领域知识,创生新的语文知识。
复杂性情境用主题、任务、问题等勾勒出语文学习的脉络。复杂性情境不是事实情境的复刻或重演,而是立足学生特定的认知阶段,能让学生化解认知冲突、迎击思维挑战、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也不是完全的学术情境,而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从表层来看,学生对复杂性情境具有一定情感和知识接受度,即能够认知所描述的场景,掌握关键事件的过程、核心概念的内涵、行为主体的动机等;但往深处看,学生还需要进行深度的、持久的、综合的探析,包括探析语料背后的深刻含义、语言修辞的艺术韵味、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等,才能深入理解复杂性情境。
(二)复杂性情境是跨界联结、大观念生成的思维空间
复杂性情境实际上构筑了一个能促进学生理解进阶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通过生成大观念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教师应紧贴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复杂性情境,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思维沉浸其中的开放空间。具体而言,其需要内嵌一组围绕人、事、现象、技法等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进阶迭代、语用能力螺旋上升的任务群,从而发展学生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的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复杂性情境内嵌的任务群是非平行的、非线性的,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在解决任务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出现某个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可能会出现思维断层,从而影响整个任务群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联结迁移知识,综合考虑其相关因素与干扰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筛选、组合、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实现表述逻辑层次的丰富性,从而形成更为上位、更具逻辑、更有质感的大观念表达。
(三)复杂性情境是厘清价值、原创性表达的意义丛林
语用能力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学生不断经历语言事件,丰富言语经验,从而形成言语思维图式和阅读表达习惯。无序性、随机性、碎片化的知识经验往往会造成价值观的多元碰撞、冲突、割裂。因此,语文学习需要走向结构化、梯度性、系统性,而复杂性情境高度浓缩了真实的生活场景,承载了教育的价值,能让学生在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实现个体原创性的表达、完成个体性的意义建构。
复杂性情境的要义在于让学生在对话、辨析、诘问、审思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协商得出有价值的知识,然后将其整合到语文知识框架中,形成扎根性、主体性、原创性的个人知识。因此,教师要创设开放灵动、可感可触的复杂性生活情境,注重知识的多维整合与能力的灵活迁移,让学生在持续探索中创造知识、创生价值。
三、初中语文复杂性情境设计的实践思路
初中语文复杂性情境的设计以一定的主题框架为统领,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进行筛选、组合,内嵌结构化的任务群,引导学生灵活迁移运用多领域知识、方法和技能,以专家式思维进行螺旋式的升阶探究,直面动态复杂性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
(一)扎根日常生活情境,搭建语言交际引桥
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是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1]50复杂性情境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相对完整的语言事件为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就其内在逻辑与关键问题开展深度探究活动,重点训练学生的角色体验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要营造相对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灵活运用表达交际规则进行简明扼要而大方得体的表达;或者设计一定的社会角色,让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对特定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加以解决。
日常生活情境往往包罗万象。教师在剪裁语言事件时,要注意保留事件必要的基本元素,让学生结合真实生活、既有经验以及认知水平,感知语境,理解语料,深度剖析语义等。如可以创设家庭生活情境,让学生与家长交流电子产品使用的价值和规则;创设学校生活情境,让学生作为组长,向组员说明小组讨论的注意事项;创设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参观博物院的要求和路线;等等。同时,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构建有别于学生原有认知的“差异情境”,让学生具有广阔的认知空间,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如此,熟悉但又陌生的事物能激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让学生以更多元的思维视角和学科方法展开深度思考和反复探究,将生活的复杂性、情感的丰富性、语境的动态性、表达的艺术性有机融合。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我的语文生活”就给学生提供了复杂性情境。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店铺招牌的命名由来,分析店铺招牌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审美性和宣传性;走入大街小巷,寻找最美对联,鉴赏其内在的生活情趣、表达技巧和韵律之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制作短视频,呈现研究成果及学习心得。这样的复杂性情境将日常生活、语文问题研究和知识应用联系起来,经过提取辨析、加工处理、价值判断和决策表达,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丰富语料。
(二)沉浸文学体验情境,厘清言语思维秩序
意蕴丰富的语料、含义隽永的语境、灵活生动的语用,往往能吸引学生沉浸于文学体验中。新课标指出“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1]50复杂性情境的设计是以组合文本的内在机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映射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科思维方法、思维程序、思维工具和思维图式。学生要对语料进行多角度联结、深层次解析,在比较分析、触类旁通、迁移运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并通过听、说、读、写、思等语言运用活动加以检验,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言语经验和语言知识
体系。
文学体验情境具有内在的言语思维秩序,即学生主动遵循思维步骤的常态序列。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体验、更开阔的视野、更本质的理解,教师可以营造横向联结、纵向贯通的语言情境。在横向联结方面,教师可以引入不同人群的思维视角、个体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不同情境形成的差异立场,从而构筑问题探讨场域,引导学生厘清观点的前因后果,透过显性的外在联系,洞察隐含其中的能够反映本质影响与差异表现的核心因素,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形成结构化的观点表达。在纵向贯通方面,教师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展过程、动态变化等全面呈现情境,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思维水平层次的问题串或任务群,牵引出学生的思维线,让学生从观察表象到分析本质,经历相对完整的逻辑与思辨、反思与论证的探究过程。如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语文中考真题有一道关于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古诗文阅读理解题,题目巧妙地创设了文学体验情境,提供了明代沈周《听蕉记》、宋代张嵲《夜雨有作》、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语段。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对古诗文词句和情感进行理解、赏析,唤醒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让学生获得对“雨打芭蕉”的审美体验;接着要求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系统化、多层次、多角度地迁移、理解、整合信息,将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文学审美体验和言语思维实践结合起来,获得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性认识。
(三)融入跨学科学习情境,观照完整素养图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贴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多学科的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刻思考的复杂场景,创设广泛联结的、多维挑战的、生动有趣的复杂性情境。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50复杂性情境是充分利用多学科课程资源创设的跨学科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校内外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有价值的话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探究、交流等,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拓宽语文知识学习的领域,提高语用能力。
跨学科学习情境不是学科情境的机械叠加、混合,而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多学科知识、思维和方法为基础,以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为重点,以学生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表达评价为主线,具有系统化、结构性特征的有机情境。这样的情境要求学生敢于直面并挑战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深度联结,整合运用、灵活迁移多学科观点视角和思想方法,提出整合性、创新性、建设性的观点,并在与他人观点视域的融会贯通和方法工具的创新实践中,建构出更加上位、更可迁移、更具本质的大观念,从而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问题,甚至创生新的学科知识。此外,观照完整素养图景的跨学科学习情境还要有鲜明的情境基调、丰富的情节与细节、正确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导向,并内嵌能引起认知冲突、概念混淆或者行动范式矛盾的问题,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如教师在教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卖油翁》一文时,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设计一幅画,并用说明的方式介绍其画面布局、关键内容、人物刻画特点等。在这个复杂而富有意义的跨学科情境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文字描述的细节纹理、内在逻辑与深层含义,沿着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线还原出真实性场景和联想出生动性艺术意象;然后要让学生跨界联结到在美术课中所学到的结构布局、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最后指导学生回到语文课程中所学的说明方式,将头脑中的画面映射到语言文字表达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