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视野下创新型人才培育路径的探索
作者: 晏平 汪润锋 魏文芳【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在此背景下,“领创”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上先行先试,尝试探索一条义务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文章以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学校为例,探讨“领创”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领创”课程体系;课程文化
作者简介:晏平(1977—),男,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学校。
汪润锋(1983—),男,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学校。
魏文芳(1981—),女,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必须主动担当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重任,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长效机制。
龙华区科技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科创教育”为办学理念,打造科技特色校园文化和课程品牌,旨在通过构建并逐渐完善“领创”课程体系,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策略,助力学生发展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一、“领创”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一所学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最为重要的载体。学校从课程入手,推动和践行教育改革,重构学校育人要素,调整课程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任务中体验,在问题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成才。学校着眼于学生科创素养的发展,旨在通过构建、落实并逐步完善“领创”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匠造,从而成就科创英才。
(一)课程理念
“领创”课程体系的课程理念是:面向未来,科创领先;全员培养,系统推进;主题探究,延伸培养;个别加强,筛选特培。
面向未来,科创领先。学校要培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式人才和“高考状元”类人才,而是具备国际视野和未来思维的引领者。
全员培养,系统推进。学校全面普及科创教育,尝试打通学段壁垒、学科壁垒,系统构建科技创新型人才全链条培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科创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探究实践、善于反思的能力。
主题探究,延伸培养。学校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拓宽课程实施渠道,丰富主题探究形式,营造善待个性、宽容特异、激励特长的文化氛围,开展多主题、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探索提升创新学习力、实践探究力的路径。
个别加强,筛选特培。学校甄选科创潜质较强的学生加入学校少年科学院,进行拔尖培育,实行重点培养,以赛促培、以赛促思,最终以赛事选拔的形式,筛选出在创造发明方面卓有天赋、素养突出的学生。
(二)课程目标
为落实“科创英才”(TECH,technician)培养目标,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概念,剖析其丰富内涵,细化其精神特质,对“科创英才”所需具备的素养进行层层解读,形成了融T(Technology)科学素养、E(Exploring)探索实践、C(Confidence)自信阳光、H(Humanity)人文涵养为一体的课程目标。
(三)课程体系
“领创”课程体系纵向由基础课程、融创课程、探创课程构成,横向由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生命健康、人文情感四大课程群构成。
“领创”课程体系纵向由基础课程、融创课程、探创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基础课程涵盖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内容,突显核心素养导向和党建引领,体现学校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要求的深刻理解;融创课程注重跨学科、融合式、项目式学习,目的是拓宽科创教育的广度,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为其学习特色课程奠定基础;探创课程是科技学校专属的DNA课程,以独特的资源体系为支撑,旨在延伸科创教育的深度,以多元开放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科创英才。
“领创”课程体系横向由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生命健康、人文情感四大课程群构成,不同课程群之间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又有所侧重。科学思维课程群主要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意识,侧重于“五育”中的智育;探索实践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和物化能力素养,侧重于“五育”中的劳育;生命健康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态和领导才能素养,侧重于“五育”中的体育;人文情感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素养,侧重于“五育”中的德育和美育。
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学校细化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学段—低学段(1—3年级)、中学段(4—6年级)、高学段(7—9年级),并分别制订契合各自发展阶段的课程目标。
以科学思维课程群的目标为例。低学段学生应了解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和知识,能初步体验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规范和习惯;在游戏中初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动脑的习惯;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疑问。中学段学生应掌握一些自然、科技方面的事实性知识,能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现象;乐于动脑,能基于逻辑和事实进行推理和决策,客观、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质疑,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判断。高学段学生应全方位深入学习数理化生知识,了解实验探究方法的一般环节,并能将其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独立进行逻辑论证的思维能力,能运用逻辑和实证方法,如归纳、演绎、实验等,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运用辨认偏见、检验证据、评估推理等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三个学段的科创素养,构成了一套由“兴趣与习惯”到“知识与思考”再到“能力与思维”的进阶性科学素养提升体系。
二、“领创”课程体系的实施
在“领创”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融创课程与探创课程三位一体,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下文将重点阐述学校在融创课程和探创课程方面的探索。
(一)建设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既内蕴了课程宗旨、使命以及存在依据,更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对课程发展的理想信念、伦理期待以及对未来课程文化发展的自信、担当和追求。“领创”课程文化分为静态课程文化和动态课程文化。
静态课程文化是课程实施的环境因素。学校通过建设科技特色校园文化,激发学生投身科创梦想的动力。例如,设置科技发展播报区、科技展厅主题区、班级文化建设区等区域,介绍前沿科技发展动态、伟大科学家、学生优秀作品等。
动态课程文化则是以学校内设机构科创中心为主导,聘请科创顾问,组建科创教育教师团队,负责课程的规划研发、资源开发、落地实施和反思提升,并开展“科创大讲坛”“科创研学”“科创展示日”“创客节”等科技特色活动。
(二)融创课程实施
融创课程聚焦跨学科学习,旨在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型人才早期高效培养。
以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学习课程为例。在教学《老山界》这篇课文之时,教师先确定课堂目标—品味语言,体会反差,深刻认识红军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再通过“你眼中的老山界”“红军眼中的老山界”“人生中的老山界”三个环节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翻越老山界的巨大困难和红军战士乐观昂扬、蔑视困难的精神态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继而主动传承红军乐观主义革命精神,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板》这篇课文之时,教师可以创设“我来当讲解员”的情境,围绕雕版和活字两种印刷方法,带领学生尝试用刻刀在木板和泥土上刻字,再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场景,让学生了解两种印刷方法的流程,感知两种方法的优劣,体味劳动之美、语言之美、科技之美。
(三)探创课程的实施
作为“领创”课程体系下最具特色的DNA课程,探创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独具特色的科技主题探究课程体系。
1.“双十双百”课程
“双十”指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需参加十场大型科技创新活动,提出十个创新点子。“双百”指学校需组织学生观看一百部大型科幻纪录片,阅读一百本科幻类书籍,并打卡记录。
2.科普活动课程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次专门的科技节活动;设置科技主题活动月;利用升旗礼开展科技活动日展演;开展科创大讲坛活动;邀请校外科创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开展科创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基地等。
3.特色社团课程
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创意编程、发明创造、生物创新、物理创新等特色社团课程,进一步挖掘与培养对科创感兴趣、有天赋的创新型人才。例如,设计生物创新实验“自制酸奶”,引导学生分“消毒—接种—前发酵—后发酵”四个步骤开展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4.特培比赛课程
学校以市(区)科技节、创客大赛为核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积极提供经费保障和人力支持。2023年10月,学生作品“火灾救援车”荣获第75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
(四)“领创”课程的评价
高质量课程评价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系统评估,推动课程设计与教学环境的持续优化,从而为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创造优质的教育条件[1]。学校探索构建“领创”课程评价体系,分别从学生综合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两方面推动“领创”课程向实向细、完善发展。
学生综合评价。制作“创先”评价量化表,建立“创先”评价标准;在四大课程群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分别获评“逻辑之星”“创意之星”“阳光之星”与“德韵之星”荣誉称号,在科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则可获评“创先之星”荣誉称号;制作《学生成长记录册》,全面考查学生的动态化发展情况。
课堂教学评价。制作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的优缺点,让教师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三、反思与提升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校以“领创”课程体系为引领,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新型人才培育路径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但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升。
思想认识需要转变。义务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传统的人才培养并不相同,学校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出改变。学校领导层既要统筹协调现行体制下的多方诉求,做好课程的规划者、方向的引领者和困难的解决者,又要思考,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激发青年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的参与激情,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多学科教师共同研讨的教研文化等,为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
课程质量需要完善。融创课程的难点在于高质量融合。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站在学科教学的角度,从单科思维的角度出发,简单地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这其实只是“为了融合而融合”的浅表尝试。要想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兼顾学段学情、课程设计、学科融合等多方面内容,还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新颖性、操作性等多种因素,确保课程内容符合教育趋势和学生的能力水平。
长效机制需要优化。“领创”课程必须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学校和教师可通过创设形式丰富的创客节、科创月、科创日活动;强化评比考核,对措施好、创意好的班级进行奖励;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激发学生深度参与的兴趣等措施,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活动中增强体验感、收获感和价值感。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同样,“领创”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也没有止境,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也没有止境。龙华区科技学校“领创”课程的探索永远在路上,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也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杨霞,范蔚.课程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与生成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37(6):31-42.
[2]徐彬,刘志军.高质量课程评价的逻辑起点、内涵特征与培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