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作者: 周翊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高中生面临文化认同方面的危机,高中历史教学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包括整合教材资源,深挖案例、串联知识脉络以彰显家国情怀;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主题研讨、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理性思考,培养家国情感;拓展实践渠道,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展馆、参与实践活动,体悟家国文化传承,践行家国责任,助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周翊(1970—),男,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交互融合,为当代青少年搭建了接触多元文化的平台。然而,文化认同危机也悄然出现,部分青少年在多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下,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减弱[1]。面对这一挑战,高中历史教育需肩负起筑牢文化根基、培育家国情怀的使命。本文从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活动、拓展实践渠道三方面,探索全球化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一、整合教材资源,彰显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它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并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源泉。此外,教师还应整合教材资源,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成整体,展现国家发展历程的清晰脉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国家文化的厚重积淀与民族的强大力量,从而筑牢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认同[2]。

(一)深挖教材案例,彰显家国意义

教材是历史知识与情感价值观的双重载体。深入挖掘教材案例既能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充分彰显其蕴含的家国意义。这要求教师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素材中精准提取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元素,如民族英雄的爱国壮举、国家危亡时刻的全民抗争等。通过深度解读这些案例,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教学为例。在讲解“禅让制”时,教师可挖掘教材中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元素。传说尧年迈时,主动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舜,舜又传位给禹。这一权力传承并非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对个人品德与才能的评判。从家国意义视角剖析,禅让制反映当时社会对于公共利益的重视,以及对于领导者责任的明确认知。禅让制传递出“领导者应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而非谋取个人或家族私利”的重要观念,这一理念强调公正、公平及为公众服务的原则,在当代国家治理与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及个人努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如何培养自身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禅让制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家国情怀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二)串联知识脉络,凸显家国关联

历史是连续的发展进程,每一历史阶段都是国家与民族演进的关键节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民族在逆境中团结奋进、共克时艰谱写的奋斗篇章[3]。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上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教学为例。从中华文明起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及西汉与东汉的巩固,此系列历史进程深刻凸显了家国关联的密切程度。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早期部落逐步形成,人们形成了共同生活区域与文化认同。在诸侯纷争时期,各国激烈角逐,同时出现大量思考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思想家、政治家,如主张变法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其推行的变法以系列改革举措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最终,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西汉与东汉时期,统治者如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等措施有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单元知识脉络清晰表明,国家发展依赖于统一稳定,而实现统一稳定需要统治者具备卓越的治国智慧与方略,国家兴衰亦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国家统一稳定对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代公民如何为国家繁荣稳定贡献力量”等主题。

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当学生回溯历史长河、洞悉国家兴衰,便能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

二、优化教学活动,培育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促进者;同时,教师应开展主题研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在活动中深入理解国家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而培育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组织主题研讨,激发家国思考

主题研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厚植家国情怀。教师可围绕家国情怀相关主题,如“民族英雄与爱国情怀”“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等,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剖析案例、研讨问题等方式开展活动。在此期间,教师需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助力其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4]。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上册“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主题进行研讨。晚清时期,中国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外部列强入侵,割地赔款频繁,国家主权严重受损。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打开国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特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中国有识之士开启救亡图存探索。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欲借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维新派倡导变法维新,期望以政治改革挽救国家。在主题研讨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救亡主张与实践的利弊,思考其成败原因,又要启发学生思考当今时代如何以史为鉴,如何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家国命运,培养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开展角色扮演,体验家国情感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直观且生动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历史情境中的家国情感。教师可精心设计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特定历史人物,模拟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领悟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上册“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绝签署巴黎和约,惩办卖国贼。随后,上海等地工人举行大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举动。学生通过扮演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工人、商人等角色,亲身体会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工人阶级的磅礴力量和商人的爱国之举。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本质,认识其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意义。同时,学生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求。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弘扬五四精神,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能为历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互动环节能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将抽象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又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深刻领悟家国情怀的内涵。

三、拓展实践渠道,升华家国情怀

实践既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桥梁,又是深化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仅凭课堂教学已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全面认知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拓展实践渠道,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5]。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历史考察、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持续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与认同。

(一)参观历史展馆,感悟家国传承

历史展馆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展馆,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等方式感悟家国传承。在展馆中,学生能直观了解国家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和英雄事迹等,这些实物与场景可让他们真切感受国家的辉煌历程和民族精神力量,进而培育自身家国情怀。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上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展馆。馆内陈列着大量反映改革开放历程与成就的图片、实物及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城市旧貌、农村景象与当下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工厂、美丽乡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在科技展区,学生能够观看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模型、卫星模型等高科技成果,了解这些成果背后的故事,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科技创新热情。展馆中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的奋斗事迹,如创业者的艰辛历程、工人的辛勤劳动等,让学生明白国家成就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与奉献。参观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并引导他们思考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如何继承发扬改革开放精神。通过参观历史展馆,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领悟家国传承的责任使命,进一步升华家国情怀。

(二)参与实践活动,践行家国责任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对于青少年而言,仅仅了解历史、感受家国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家国情怀外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路径。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项目等实践活动,学生既能锻炼实践能力,又能在实际行动中洞察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担当,进而更加坚定地履行家国

责任。

仍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教学为例。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见证变迁,共筑未来”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走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或旧城改造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成果点。他们深入实地,通过访谈当地居民、参观企业生产线、体验现代农业技术等方式,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在走访中,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生动的课外案例,深切感受到国家发展的不易与辉煌,体会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以及普通百姓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此次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理解,在其内心播撒家国情怀的种子。教师通过拓展实践渠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潜移默化地升华其家国情怀,这些经历和感悟将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家国情怀教育任务艰巨。教师应整合教材资源,系统地呈现国家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拓展实践渠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国家发展。这些策略不仅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能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促使其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曹佩琴.高中历史中如何培养家国情怀[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3(11):49-51.

[2]杨宇辰,孙玲玲.史料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J].基础教育课程,2023(2):34-40.

[3]王汉须.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23(20):136-138.

[4]李清平.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历史审美化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6):50-52.

[5]陈洁平.家国情怀视域下的历史漫画教育功能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