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高云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过程有机整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实现师生间的高质量互动,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探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教与学紧密结合、教与评互相促进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高云(1984—),男,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稍峪乡九年制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贯穿语文学习过程,后者是学业水平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结果的整合。“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紧密融合教学、学习和评价环节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评价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这一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评价效能。

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要点

(一)明确目标与评价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时,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应具有指向性与可量化性,以确保教师能精准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具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调配教学资源;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评价任务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针对学生知识薄弱点进行专项练习,还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归纳重难点知识,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制订详细的教学目标,规划科学的教学流程[1]。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延伸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课堂,教师不仅应传授课堂重难点知识,还应引导学生重视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学科知识、生活常识、社会热点、历史背景等融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从理性与感性双重视角辩证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培养辩证思维,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收集语文学习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资料收集的正确方法,还要指导学生辨别网络不良信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以学为本,明确教学目标导向

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根据散文、古诗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特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效[2]。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五·四学制)《藤野先生》的教学为例。该文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记叙其在1902年至1906年间日本留学的经历,既表达对正直热忱、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赞誉,又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新课标要求本学段学生“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此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学生,通过小学与初一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阅读基础,能划分文章段落、初步理解文意。然而,《藤野先生》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差距大,若没有相关文学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学生将难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进而难以把握人物形象。

基于此,教师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能理解作者回忆内容,把握文章基本情节与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第二,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其情感及爱国情怀。

第三,学生能了解文章时代背景知识,激发爱国情感。

第四,学生能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运用,对文章发表个人见解。

(二)以教为引,创新优化教学形式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时,教师应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创新与优化教学形式,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1.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语文课堂吸引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可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教师通过融入故事、设置问题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还能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关联性强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3]。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五·四学制)《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为例。该文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讲述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因食物短缺和恶劣天气而全军覆没的悲壮事迹。此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提炼课文主要信息的方法,理解题目“伟大的悲剧”的内涵,学习斯科特探险队的高尚品质。因此,教师可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如提出问题:“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如何探索环境恶劣的南极?20世纪初,英、挪两国展开南极点竞速之旅,有一群人怀着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踏上未知土地,他们是谁?他们经历了哪些挑战?让我们了解斯科特探险队的故事。”南极环境恶劣,通过介绍南极探险的相关情况并直接抛出问题来引入课文,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一体化”注重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意境与作者情感,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仍以《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为例。教师运用问题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后,便可播放与《伟大的悲剧》相关的教学视频,借助视频引领学生进入20世纪那场南极点的探险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斯科特及其团队为南极探险所做的准备,如收集南极大陆多年气候循环数据、预估全年平均气温,计划采用矮种马和徒步结合的方式抵达南极点,这些准备看似周全详尽。然而,当斯科特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挪威阿蒙森探险队的帐篷与国旗,原来他们已提前五周到达。至此,斯科特探险队的悲剧从返程那一刻拉开序幕。此时,教师巧妙设置悬念,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其次,教师结合视频素材,继续为学生讲解斯科特探险队的最后征程:1月本是南极的夏季,气温最高,斯科特探险队返程时间看似充裕,但是1912年气候状况异常,返程途中温度连续数日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这对探险队而言是致命打击。队员陆续陷入绝境,有的被冻死,有的为不拖累团队独自走进暴风雪。最终,仅余斯科特等3人,被困于暴风雪中罹难。

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感受课文情境和人物形象。此外,教师介绍南极探险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进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拓宽语文学习视野。

3.应用项目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教育学价值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提升其综合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项目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意义重大[4]。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五·四学制)《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该课文出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之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同社会阅历和思考方式的读者对其感受各异。然而,初中学生社会阅历较为缺乏,对文章创作背景及作者莫泊桑了解有限。因此,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可运用项目学习法,通过布置如下项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任务一(背景探究):了解莫泊桑生平、主要作品及《我的叔叔于勒》创作背景,探究当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与文化氛围。

任务二(人物分析):通过剖析课文主要人物形象,撰写一份人物分析报告并绘制人物关系图。

任务三(手法剖析):探讨课文主要写作手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效果。

在这些任务中,任务一旨在让学生探究作品创作背景,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引发情感共鸣;任务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主要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任务三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手法,积累阅读知识。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小组需要依据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开展资料查阅与信息整合工作。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重视生活实践,内化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课文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活实践,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以探索发现的眼光看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观念。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包含的物候现象和物候知识。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内容,学生会发现课文以四季变化为切入点引出物候与物候学概念,并阐述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对物候学的理解,举例说明物候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仿照课文介绍物候与农业关系的方式撰写小短文。最后,为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公园实地观察,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

这种要求学生撰写小短文并结合实地观察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物候学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亦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理,提升说明文写作能力。

(三)以评促优,推动教与学的融合

及时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并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及时对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学生进行提醒;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精心做好课堂练习任务的设计,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五·四学制)《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首先,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参与度,观察学生小组合作表现,记录学生在讨论、资料收集等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其次,评价各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如资料收集的真实性、报告的详略是否得当等。

最后,通过课堂小测验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设置基础性习题,如考查“拮据、糟蹋、褴褛”等词语的读音;探究性习题,如“探讨菲利普夫妇人物性格的变化”等。

教师及时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小组讨论、资料收集等环节中的参与情况;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除此之外,设置基础性习题和探究性习题等小测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设计的重要标准,从而有效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过程相结合,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

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恬恬.“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23(27):89-92.

[2]蒯波.“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下),2021(11):45.

[3]罗远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19):175-176.

[4]周冠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环球慈善, 2020(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