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可视化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林蕾蕾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艺术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教师对音乐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要善于调整、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将艺术知识与艺术技能相互结合,让音乐教学从单一的听、唱成为调动学生全身感官的教学。文章将探讨音乐可视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可视化;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大单元视域下的中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3-3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蕾蕾(1982—),女,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音乐可视化是指将音乐的各种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通过视觉手段进行呈现的技术或艺术形式。《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虚实结合等方式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与联想。”可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教师需要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象的、可视的。音乐可视化教学是以音乐为根,以学生为本,以音乐知识可视化为基本路径,运用体态律动、声势表演、乐器演奏,借助旋律线、音乐图画、图形谱、微课、短视频、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将音乐要素显性呈现,让音乐教学从单一的听、唱成为调动学生全身感官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建构音乐认知,发展音乐核心素养[1]。

近几年,在很多优秀的音乐课例中,教师都喜欢用可视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呈现越来越多样的可视化形式,使得课堂气氛越来越热闹。但在不少音乐课堂中,都存在教学脱离音乐本体的问题。如无论歌曲的难易程度如何,教师都让学生将整首歌的乐句画上旋律线;无论音乐知识是否容易理解,教师都用动画微课进行讲解;无论音乐作品是否适合表演,教师都引导学生加上声势律动……如此,教师忽略音乐的深层内涵,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无效教学,限制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如何有效实施音乐可视化教学,避免教学花样喧宾夺主?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需求、兴趣爱好等因素,并按以下步骤开展教学。

一、深度挖掘、分析,提取教材中的可视化要素

每一堂课的设计,都要进行深入的教材分析,即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确定要以哪一个大单元为主线教唱歌曲、欣赏乐曲时,教师就要按课标的引领对音乐进行深入挖掘、分析。除了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和建议,教师还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深入捕捉音乐作品独特的表现手段,把握关键点,包括速度突变、节奏拉宽或缩紧带来的情绪变化和段落区分;音乐记号和歌词的关系;乐句变化重复的方式等。基于此,教师即可采用恰当的可视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以《采山》的教学为例。歌曲十六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音符节奏比较多,歌词密集,使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教师可以先挖掘歌曲的两个重要基本节奏型,从音乐表现要素的形态和变化切入,创设小姑娘登山的律动方式,为学习难点节奏打下基础。

又以《雪橇》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感受童趣,还要让学生从音乐要素中体会雪橇的运动轨迹。教师可以让学生哼唱旋律,并画旋律线。但A主题旋律音符节奏密集,速度很快,学生无法把每个音都唱准确。因此,教师可以抓住下行、长音、上行的音组,分别表现雪橇往下冲、平滑、上冲的运动轨迹,从而让学生牢牢抓住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音组进行模唱和动作模仿。如此,学生能够记住A主题旋律的

特点。

二、合理开发,创造性使用教材中的可视化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增删、加工等艺术处理,是让教材的教育效果得以充分实现的推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造性地设计教材资源,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理发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吹风机的“呼呼”声加入二声部,让学生戴上吹风机头饰,同时配上科尔文手势,演唱长音“呼”,从而让这首简单短小的歌曲更有深度和趣味。

以《彼得与狼》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各乐器的音色和表现的形象后,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各种乐器的图片卡,要求学生在听到某种乐器的声音时,举起对应的卡片,并模仿音乐形象的形态或乐器演奏动作。

以《唱山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创设对歌+回声的情境,其中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较高、较低的位置上进行对歌,一组学生模仿回声。如此,学生可以体验壮族山歌歌会,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信息,自主或小组合作设计可视化内容和呈现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给乐曲分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不同的形状,并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乐曲的结构;在给乐句画旋律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符的高低、长短,甚至音乐形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图谱。

三、关注聆听,有效使用可视化教学手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教师要让它“看得见”“动起来”。因此,教师要明确视觉和动觉在欣赏教学中的意义。部分教师在开展欣赏教学时,都有画图谱、做律动、乐器伴奏等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结构。但不管是哪种行为,都要以有效为前提。

(一)精选乐器,音乐形象可视化

什么音乐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乐器来演奏是有讲究的。教师选择适合表现音乐形象的乐器,能够提升学生感知、理解音乐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考虑乐曲的风格特点、结构,从而选择乐器搭配方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乐曲的种类不宜太多。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常见乐器的名称及演奏方法。其次,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更换乐器进行练习。最后,教师可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用乐器表现乐曲的节奏变化。

例如,针对《小青蛙找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蛙鸣筒伴奏;针对《小雨沙沙沙》,除了选择沙锤、串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乐器,或者引导他们通过揉纸等方式表现雨声;针对《时间像小马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串铃、铃铛、双响筒等模仿马蹄声。

又以《森林狂想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大自然的其他声响,进而对作品进行创编。学生可以根据森林里的小动物、花草树木、轻风流水等事物,选择小鼓、三角铁、双响筒、圆舞板、小木琴等乐器,分组探索不同的音效。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音乐展示更奇妙的森林世界。

再以《草原放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琵琶模型。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模型上缠绕几根橡皮圈。虽然模型的音调不准确,但是学生可以模仿弹挑、轮指等演奏技法,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乐曲的主奏乐器。

(二)设计图谱,音乐要素可视化

音乐图谱以线条、符号、色块等形式直观地呈现音乐的各种要素,可以联动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是音乐可视化教学中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高度的图形表示音高、用图形的长短表示音符的时值、用不同的颜色区分音乐段落等。在节奏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符号或图形的排列展现节奏型,如用方块表示一拍、用三角形表示半拍等。在多声部音乐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音乐图谱清晰地展示各个声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声部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恰当地使用音乐图谱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保障教学的有效性[2]。

以《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螺旋状的线条或者有粗细、高低变化的图案来设计狮王吼叫声的图谱。如此,既能形象地呈现狮王吼叫声的高低强弱,又能充分展现学生的音乐素养。

又以《采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音高、节奏的特点设计群山的图案图谱,从而生动地展示乐句。

再以《渔舟唱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大跳音程、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强弱变化等音乐要素设计成雨滴、水波纹、船只等图谱,从而展现音乐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善用律动,音乐表现可视化

音乐律动是指人在听到音乐时身体自然做出的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反应。用“动”的理念转变抽象的音乐,与可视化的理念不谋而合[3]。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直观地感受节奏的长短、强弱等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做出相应的向上伸展或向下蹲伏的身体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音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加入律动,是为了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能为了“动”而“动”。

以《草原放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蒙古族舞蹈中的耸肩动作体会乐曲旋律在速度和情绪上的变化。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聆听效果,又有效地营造了音乐氛围,是有效的律动。

又以《采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登山节奏的律动,引导学生在学唱歌曲时,通过任务单找出不同节奏的出现顺序;还可以充分利用声势伴奏,引导学生“拍一拍”“唱一唱”,加深学生对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理解。

合适、有效的体态律动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节奏感,发展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敏感性,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可视化学习体验,形成音乐感性经验,加深对音乐要素及技能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用心思考,以音乐要素、音乐形象为本,精心设计律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动”变得更富有节奏感,让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升落到实处。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歌曲演唱教学中还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控声音的能力,都是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挖掘音乐要素,用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和多样的可视化手段,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音乐体验,学习音乐知识。教师还应以音乐为本,创设可视化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加深学生对乐曲的记忆,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

【参考文献】

[1]汪华翌.多觉联动,教学可视: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173-175.

[2]陈炎秋.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研究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周泱.试论小学音乐高认知课堂“律动可视化”教学[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