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朱建东

【摘要】深度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通过落实深度学习,让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情感等获得有效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实践策略展开分析,指出教师要在把握深度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尝试从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迁移运用能力以及完善教学评价等角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理念。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朱建东(1982—),男,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三中心小学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应当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其目的是让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批判性理解以及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等,在提升学生学科知识理解深度的同时,完成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

一、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深度学习主要指一种有学生思考、有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能主动利用原有认知与经验,构建新旧知识的关联,而后灵活迁移与运用知识,从而达到理解学科本质及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目标[1]。综合分析,教师在将深度学习理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时,必须关注以下三方面的教学要求。第一,教师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能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完成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批判性理解,确保学生在学习初始,便能朝着深度学习的目标进发。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迁移运用,确保学生能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多元思维整合教学资源

深度学习与学生高阶思维的运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分析、评价和创造是高阶思维,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等,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2]。简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运用,落实质疑、批判、鉴赏、思辨、创新等深层次的学习。教学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好基础。基于教学资源、高阶思维等与学生深度学习的关系,教师可以将高阶思维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完成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活动作为基础。如在分析和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问题“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引入思维导图教学工具,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将有关蔺相如与廉颇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罗列,进而借助思维导图对二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在综合与创造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与廉颇、蔺相如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廉颇、蔺相如的认知。如此,教师不仅能借助教学资源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以积极参与突出主体思考

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索[3]。因此,为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教师在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教学时,需要提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自我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深度。

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明确作者情感表达的内容、方式和技巧等,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完成对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的掌握。在语文教学中,问题通常具有驱动性和引导性两种基本功能。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深度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作者在课文中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试着为三幅画命名;2.课文说白鹭是一首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眼中白鹭与诗的关联;3.作者将白鹭视作为一首诗,但课文却用较大的篇幅从画的角度阐述了白鹭的魅力,试着分析作者这样做的目的;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你认为作者写白鹭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筑牢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学生只需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梳理就可以回答。后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学习,学生需要完成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学习才能作答。

(三)以方法创新引导学生深学

深度学习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息息相关[4]。基于此,为提升深度学习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考虑到深度学习理念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尝试从新旧知识的关联、批判性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创新。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的教学为例。该课文主要从太阳的位置、特征以及功能等层面,对太阳进行介绍。在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为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此文,教师可以引入以下学习方法。首先,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层面,除了思维导图,教师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以“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讨太阳的位置、特征、功能等问题,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项目报告。这样学生不仅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还能有效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提升学习深度。其次,在批判性理解层面,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研读,而后由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深度理解。最后,在知识迁移应用层面,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迁移运用,逐步提升自身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后,仿照课文《太阳》的结构,写一篇说明文。此时,学生要清楚,他们要模仿的,不仅是将一件事说明白,还要说明各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还能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有效提升。

(四)以勾连经验实现情景融合

在深度学习理念中,新旧知识的关联是提升学生学习深度的关键。深度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常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学科的本质,将新旧知识串联成线,编织成网,从而完成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出新旧知识关联的价值。二是新旧知识情境的差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感知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在差异的对比中,感受不同知识点的内涵[5]。基于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通过情境的创设与对比,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

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课文中,有“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这一细节描写,直观地展现出了“蒙汉情深”。但部分学生认为,仅是握手而已,如何能证明“蒙汉情深”。此时,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创设的角度出发,随机邀请一部分学生上讲台(男女皆有),然后给学生预留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握手,其他学生需要对这些同学互相握手的频次进行记录。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台上学生互相握手频次的分析,学生就会发现,虽然每个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一员,但学生会因为关系的亲疏或友情的深浅,增加或减少握手的频次。此时,学生再结合课文内容,勾连实际生活经验,就会发现,“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确实能证明“蒙汉情深”。如此,教师便能结合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五)以迁移运用走向知行统一

知识的迁移应用,是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最终目标。教师需要借助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深度学习拆分成两部分进行考虑。一是学生的“学”,学生应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完成基础知识、方法、技能等的学习。二是学生的“用”,学生要用学习到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解决实际的学科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体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教学为例。在该课文中,作者在第3~16段,详细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法。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学生可掌握“指南”的写作方法。此时,学生可以参考课文中的“指南”,写一篇玩具或手工的制作指南或使用指南。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与“用”两个角度出发,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首先,在“学”的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解析出指南写作的要素和方法,并尝试用列表格或画树状图的方式,将相关要素和方法罗列出来。其次,在“用”的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照表格或树状图中的内容,完成仿写内容的填充。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深度学习的难度,还能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六)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深学

深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学科学习的理性思考,如果让学生自主完成对学科内容的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基于此,教师在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提升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借助教学评价,找出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

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应当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学生还要掌握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技巧。借助教学评价工作,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如在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Survey Monkey”问卷系统,以选择和简答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基于自身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分析环境衬托人物的方式、技巧和效果等。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在“Survey monkey”问卷系统中增加学生学习反思的内容,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身在深度学习中的行为。这样,教师不仅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深度学习,还能从学生层面出发,让学生在反思中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体现出教学评价促学的价值。

结语

简而言之,深度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表现,教师要重视对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为了提升深度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要基于新旧知识的关联、批判性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进行思考,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各项教学环节都能围绕以上三点展开,从而在确保深度学习理念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提升深度学习理念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海舰,张莺莺.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10):7-8.

[2]林涵.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24(26):44-46.

[3]蒋嫣然,彭敏.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4(23):33-36.

[4]孙琳,鲁成思.“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探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4):40-43.

[5]张志香,黄甫蓉.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7(2):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