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情·境”:三步品读儿童诗

作者: 汤燕星

【摘要】儿童诗是一种集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学体裁,它用主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窗口,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还滋养了他们的心灵土壤,让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能在诗歌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儿童诗不仅是艺术的表现,还是知识的传播工具和价值观的培养场所。通过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自然法则。

【关键词】意境;品读;儿童诗

作者简介:汤燕星(1990—),女,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儿童诗是一种特殊的现代诗,既具有现代诗歌韵律优美的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充满童真童趣,是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也是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教学的重点。通过“美·情·境”三步,教师能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赏析儿童诗,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情感赏析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黑与土地》为例,浅析如何通过“美·情·境”三步品读儿童诗。

一、品读语言,体会诗之美

儿童诗的语言往往凝练质朴,朗朗上口,贴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同时运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也简约易懂,十分有利于小学生进行模仿和赏析。然而儿童诗的语言虽简洁,但每一词都经过精心挑选,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解释特定词汇的深层含义及所营造的画面感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精准的用词达到传神的效果[1]。

(一)字词之美

在《三黑与土地》中,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辛勤播种、祈求丰收的故事,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乡土气息,这就导致在用词用字上难免有一些学生不认识、不理解的地方。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将诗词中不理解、不常见的字词列举出来,结合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要求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义。例如,诗歌中描写三黑在土地上的劳动动作,其中用了“翻”“耙”“蹚”等动词。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常出现在描写农耕场景中的动词,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即使学生会读这些字词,也不理解其所表达的动作到底是怎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翻找字典,对于具体的行为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动词。在学生查找字典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每一个动词所描绘的动作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这些字词有具体理解,同时还能让他们间接接触到农耕文化。除了这些动词,诗中还有“荞麦”“蝈蝈”等词语,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所准备的图片、视频等对其有详细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本诗之中用语的精准与合理。

(二)修辞之美

本篇诗歌虽然语言偏口语化,但也运用了不少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农村农耕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诗歌的开篇和第3段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将得到土地的农民比作旱天的鹅见了水,将农民比作想要躺在土地之中的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农民在得到土地之后迫不及待想要开始耕作的心情;第2段运用夸张手法,将农民的急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土地对于农民而言的重要性。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通过动作描写、拟人和比喻等手法,具体描写主人公三黑是如何小心翼翼地侍弄土地。第三部分(11~15自然段):通过幼年和未来期望的对比,表达出三黑朴素的丰收愿望。梳理完整篇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手法,用心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巧妙。如把松散的地比作“一张叫人想在上面打滚的软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这是一片利于播种、生长的土地,“床”是温暖、幸福的象征,在这里不仅指土地对种子而言是成长的温床,对于三黑而言,这也是承载着他来年丰收希望的温床。通过分析,学生更加能理解作者如此遣词造句的用心,体会由含蓄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形象画面的诗歌之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并画出来,进一步加深其对语言的分析认识[2]。

儿童诗作为适合青少年所阅读的诗歌,其用词精炼、内容丰富、修辞准确,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通过精确的词汇选择和恰当的语气表达,学生可以细腻地传递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为学生深层挖掘儿童诗打牢第一块基石,做到“由美寻情”。

二、研习文本,感悟诗之情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而诗歌中所描绘的画卷融入了作者的喜悦、忧伤、激动等情感。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体会诗中意趣,从而养成主动思考、自主领悟的好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发展[3]。

(一)结构分析法

《三黑与土地》这篇诗歌值得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和人文情怀。学生通过对《三黑与土地》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能对祖国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努力建设祖国的种子,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前文进行分部分分析语言时,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将其分为了三大部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教师可以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整理这三大部分的内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培养他们对于情感的感悟和

理解。

诗歌的题目是《三黑与土地》,但是作者并没有一上来直接就写三黑是如何农耕的,而是对农民这一整体进行了描写。这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认真和重视,那这与第二部分写三黑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不难发现,第一部分是概括,是整体,由它引出第二部分,更能强调与突出三黑重视土地耕作的种种表现,展示出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将三黑耕地写得更加详细,而是过渡到第三部分,描写了三黑小时候的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从对小时候的几笔描述,可以看出三黑那时候没有土地,生活艰难,而对未来的展望,则表现出三黑在有了土地后,生活逐渐好转,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正因如此,他才会更加重视土地,更加认真和有干劲地去耕地。因此第三部分既是对第二部分的侧面衬托,又是对第一部分的升华。

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对文本进行研读,思考各部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形成有关本篇诗歌的思维导图,构建起立体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能通过对各部分作用的再分析,得出诗歌的主旨内涵,即对淳朴勤劳的农民的赞美、对土地和乡村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每一部分之中,各内容也存在着关联,对于主旨意蕴有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往更细更深处挖掘,锻炼学生联想、思考、理解的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联想法

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针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这一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没有土地,还在地主手下努力耕作但只能勉强温饱的农民,在这一天突然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自己再也不用为他人劳作、不用看他人眼色,只想努力耕作,从这土地中获得只属于自己的粮食;想象自己突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时,那激动、喜悦与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象那黄褐色的土地在阳光下闪烁着质朴的光芒,随着自己有力的动作翻滚;想象新翻开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仿佛能听到泥土被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三黑的角色,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诗歌中三黑会对土地有着强烈的喜爱之情,以及为什么三黑这么卖力地在土地中进行劳作。又如,教师还可以聚焦诗歌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针对“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一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躺在这片如软床般的土地上,阳光轻柔地洒在身上,微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香气。通过想象,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三黑眼中土地的美好,以及他内心深处因拥有土地而产生的满足感。

研习文本是儿童诗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锻炼语文思维的主要步骤。教师要让学生能从儿童诗中感悟到真情实感,从而认识到语文是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通过对诗歌的研习,学生能够将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追意感

情”[4]。

三、结合生活,寻找诗之境

语文,不是空中楼阁,儿童诗,更不是脱离实际、浮于表面的内容。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学生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领会诗歌的境界。而诗歌的境界就在于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能在学习了儿童诗之后,结合生活,体会诗歌的境界,真正实现从感悟到内化于心。

(一)背景延伸

《三黑与土地》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土地改革,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以及公平正义的社会理念。此外,作品中展现出的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展讲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土地改革。作者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而这篇诗歌写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共产党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生活的农村,帮助他们将诗歌中优美的文字与具体的画面相联系,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意境和画面。在此背景下,学生会对课文产生新的认识,如小时候三黑没有地,地都是地主的,所以蹚坏了地会被地主骂,而现在三黑分到了土地,他有干劲去劳作,生活也充满希望。由此学生可以发现,本篇诗歌除了在第二部分品诗之意中总结出的主旨,还有一个更高、更隐晦的境界,即作者对“共产党人为农民分田地”的赞美之情。

(二)现实联结

将儿童诗融入现代生活,是为了体现其在现代的教育意义。在学习《三黑与土地》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农耕的辛苦与艰难,了解土地从古至今的珍贵性,对课文产生具象化认识,从而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对农民抱有尊敬之心。由此,这篇儿童诗也将不仅仅停留于书本,而是上升到了新的教育高度。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儿童诗学习的最后一步,就是要让诗歌回归生活,对于语言的研读和对文本的分析,最终也是为了能让学生从书面的学习,过渡到实际生活的境界之中。将儿童诗的学习延伸至生活中,不仅能够巩固学生课堂所学,还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感受力和卓越的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生活之美、勇于表达内心世界的全面发展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诗教学需要由浅入深,从语言到文本再到实际,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得踏实,学得牢固。通过“美·意·境”三步法的实施,儿童诗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讲解,而是转变为一种多维度、沉浸式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儿童诗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以儿童诗为敲门砖,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学青.深人的浅语,浅教的艺术:论小学儿童诗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 .语文建设,2024(10):9-14.

[2]李明超,李学斌.论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儿童诗阅读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1):53-58.

[3]朱碧雯.多策略引导,开展儿童诗创作[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4(7):69-71.

[4]杨雨蝶.从儿童本位论视角探析儿童诗翻译原则:以《一个孩子的诗园》的三个中译本为例[J].现代语言学,2024,12(2):1169-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