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幼儿品德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刘燕华

【摘要】家园社协同育人是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的关键路径,尤其在行为养成方面意义深远。文章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例,针对不同学龄幼儿行为养成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家园社协同育人策略。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依据幼儿的特点协同育人,共同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园社协同育人;幼儿品德启蒙;行为养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家园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幼儿品德教育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Q24-05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燕华(1982—),女,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教育局。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凸显了幼儿教育阶段衔接与品德启蒙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关键时期,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对幼儿成长意义深远。有效实施家园社协同育人,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一、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概述

(一)政策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品德启蒙中情感、态度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意义,为家园社协同开展此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对幼儿全面发展,尤其是生活习惯培养方面的重要性[2]。《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情感与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等日常活动对激发幼儿爱国情怀的作用[3]。这些文件共同为家园社协同育人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

(二)理论支撑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详细阐述了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客观责任感向主观责任感转化的过程,为幼儿品德启蒙教育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依据这一理论特点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如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游戏规则,从而推动其道德发展。此外,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对营造适宜幼儿成长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与幼儿园的优势互补能够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不同学龄幼儿行为养成中的典型问题

(一)小班幼儿

在行为养成教育中,小班幼儿往往会出现以下典型问题。其一,生活自理能力薄弱。小班幼儿对穿衣、洗手、用餐等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常常依赖成人的协助。其二,规则意识淡薄。小班幼儿对规则的认知尚处于模糊状态,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自觉遵循基本规则。如有的幼儿在课堂中随意走动、讲话,缺乏上课应保持安静听讲的基本规则意识。其三,情绪管理能力欠缺。小班幼儿情绪起伏较大,且缺乏有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当他们遭遇挫折或需求未得到满足时,通常会以哭闹的方式宣泄情绪,难以自我安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稳定情绪。

(二)中班幼儿

在行为养成教育中,中班幼儿往往会出现以下典型问题。其一,注意力易分散。中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长相对有限,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干扰。其二,合作意识有待增强。虽然中班幼儿会在一些活动中产生与同伴合作的意愿,但是他们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小组合作绘画活动中,幼儿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与交流,只专注于自己的绘画部分,而忽视整体画面布局的协调性。其三,卫生意识有待增强。中班幼儿虽然掌握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大班幼儿

在行为养成教育中,大班幼儿往往会出现以下典型问题。其一,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大班幼儿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时间规划,时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如有的幼儿在完成作业或任务时往往先进行长时间玩耍,临近截止时间时才匆忙处理,从而导致作业质量难以保证。其二,任务意识和毅力的缺乏。在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大班幼儿起初可能表现较高的积极性,但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缺乏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毅力。其三,解决冲突的经验不足。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大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他们在处理这些冲突时,往往缺乏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以争吵、告状等方式激化矛盾,而不是通过沟通协商来化解矛盾,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行为养成的家园社协同育人策略

(一)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育信息互通

1.幼儿园:精准发布与积极吸纳

教师需精准记录幼儿的行为细节,包括社交互动中的合作与分享表现、课堂中的专注度与参与积极性等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家长传递幼儿的行为表现信息,使家长及时、全面了解幼儿的行为养成情况。同时,教师需预告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安排,包括活动内容、培养计划、设计思路等,以方便家长在家提前铺垫、引导,做好家园教育的衔接。例如,在活动 “文明礼貌培养周” 前,教师详细发布活动目标、内容及预期效果,助力家长在家通过生活场景模拟等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什么是礼貌行为。此外,教师应密切关注家长反馈,观察幼儿在家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深入分析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差异,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如有的幼儿在家独立完成任务能力较强而在园比较依赖教师,教师可增加园内自主任务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教师可向家长分享亲子互动游戏,并详细说明游戏目标与玩法,以丰富家庭幼儿教育的内容,提升家庭育儿质量。

2.家庭:主动反馈与多元互动

家长应细心观察幼儿在家的表现,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过程、情绪状态的起伏变化等。家长可在信息共享平台分享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为教师提供全面了解幼儿的多维度视角。家长也可参与平台中的育儿话题讨论,分享幼儿在家应对挫折的表现、兴趣爱好的培养方式等,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实现智慧共享与共同成长。例如,有的家长分享幼儿在家拼图时的积极表现,教师则借此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从而优化园内活动设计,引入更多益智类游戏活动。此外,家长应认真研读幼儿园发布的信息,依据教师的建议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品德教育元素,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家长还应关注社区活动信息,报名亲子活动、文化讲座等,向教师反馈幼儿在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让教师了解幼儿的社区成长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园内教育策略。

3.社会(社区):资源整合与精准推送

社区工作人员应定期梳理社区教育资源,包括文化场馆开放、公益课程、志愿者活动等,筛选适合幼儿的项目,如儿童剧演出、手工坊活动等,并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应基于家长和幼儿园对社区活动的反馈,评估活动效果,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如根据亲子手工活动反馈,丰富活动材料和主题。社区应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依据幼儿园教育重点,提供资源支持,如在环保教育期间,提供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和实践基地信息。

(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保障教育连贯一致

1.幼儿园:组织沟通、日常协作

教师应定期组织家长会,提前规划每学期的品德教育主题,并汇报幼儿在园行为养成教育进程与成果,展示培养成效;同时,与家长深度探讨幼儿在家在园行为问题,如挑食、攻击行为等,探讨个性化教育方案。此外,教师应定期组织家长委员会会议,并邀请社区代表参与,汇报幼儿园整体品德教育规划,制订行为养成教育计划,以优化教育环境与活动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通过多种方式交流幼儿突发行为问题或需特别关注情况,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2.家庭:积极参加、参与联动

家长要积极参加幼儿园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认真聆听教师教育报告,分享育儿经验;在讨论幼儿行为问题时,提供具体案例,协同分析原因,以优化教育策略。家长应积极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亲子互动,观察幼儿的集体行为表现,与教师交流幼儿社交、合作能力发展状况。此外,家长代表应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座谈会,传达家庭幼儿教育需求与期望,如增加户外活动空间等,同时将社区资源与活动信息分享给其他家长,促进社区教育氛围营造。在家中,家长应依据社区和幼儿园教育建议,调整教育方式,如在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后,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

3.社会(社区):组织会议、协调资源

社区应定期组织教育座谈会,邀请家长代表、幼儿园教师参加,提前确定主题,如 “以社区资源助力幼儿品德启蒙” 等。会上,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现有资源与活动计划,如阅读活动、演出活动等,听取意见开展适合幼儿的社区教育活动。例如,在筹备传统文化节时,社区工作人员应与家长、教师共同探讨幼儿的活动项目,确保活动兼具趣味与教育意义。社区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幼儿园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了解幼儿园教育重点与家庭需求,提供支持配合,并依据幼儿园需求和家长反馈,协调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提供活动场地、专业指导等,如联系书法协会开展书法启蒙活动,组织亲子志愿者活动。

(三)明晰责任共担体系,提升教育整体质量

1.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学龄特征与发展需求,构建系统科学的行为养成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小班幼儿,注重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如穿衣、用餐训练;针对中班幼儿,通过小组活动,强化合作意识;针对大班幼儿,聚焦幼小衔接,注重时间管理、任务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此外,教师应依循课程体系精心组织教育活动,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借助游戏、情境、故事等激发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关注个体发展,适时调整策略,如在游戏教学中发现幼儿难以理解游戏规则,应及时简化规则或增强补充或示范。幼儿园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行为养成教育培训会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需自身持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深入探究幼儿行为发展规律,优化教育活动设计与

实施。

2.家庭:营造环境示范与配合园方教育

家长致力于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关爱、支持;注重自身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如家长遵守规则、热爱阅读,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关注幼儿情感需求,给予充足陪伴、拥抱和鼓励,增强幼儿安全感与自信心;通过家务分担、游戏合作等培养幼儿责任感、合作意识及规则意识,让幼儿在劳动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依循教师要求在家引导幼儿行为养成;及时反馈幼儿在家行为表现,助力教师调整教育策略,同时积极参与幼儿园亲子、志愿者等活动,深化家园合作。

3.社会(社区):资源供给实践与环境营造宣传

社区应整合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资源,为幼儿提供亲子阅读、艺术启蒙课程、亲子运动等多元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消防救援局、邮局等,培养社会责任感与适应能力;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打造安全、整洁、文明的社区环境,在公共场所设置适合幼儿的规则提示牌、文明标语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利用社区宣传渠道,如宣传栏、广播、公众号等宣传幼儿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提升民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社区教育氛围,如定期发布专家文章、育儿经验分享等内容,引导社区民众共同关注支持幼儿行为养成教育;组织家园社三方共同制订责任清单与工作流程,明确各自在幼儿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任务与步骤,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各方工作,如幼儿园评价教师活动效果、家庭自评互评教育参与度、社区评估资源利用与活动组织情况等,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策略,确保责任落实,共同提升幼儿行为养成教育质量与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园社协同育人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应根据不同学龄幼儿行为养成中的典型问题实施针对性策略,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家庭应在各阶段积极发挥协同作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配合幼儿园教育;社会应通过整合资源、组织活动,为幼儿成长提供多元支持。此外,家园社各方应总结经验,优化教育方法,加强沟通与资源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

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