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徐琳芳

【摘要】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的局限性,丰富了幼儿区域活动内容,有效增强幼儿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管理质量,为幼儿学习活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文章探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策略,首先,简要分析信息技术对区域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其次,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区域活动特征,详细分析在区域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原则;最后,从多视角出发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可行之策,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幼儿园区域活动,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区域活动

作者简介:徐琳芳(1989—),女,江苏省昆山高新区院士路幼儿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信息化”理念下,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活动中,让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对此,幼儿教师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并根据幼儿教育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区域活动融合,借助开放性的线上教育资源拓展区域活动内容,利用充满互动性的教育机制强化幼儿活动体验,以信息技术创新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取全新的学习体验,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区域活动内容与形式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的刻板性,为区域互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和素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具体而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引入丰富的数字故事、互动游戏、虚拟实验等,以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其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教师对区域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进而实现传统活动与现代化手段的有效结合,使区域活动项目更加生动有趣。

(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

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课堂,能激活幼儿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幼儿会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未知知识,在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究中,提升参与区域活动的能力,做到在玩中学,进而获取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三)促进幼儿认知思维的发展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有助于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元智能的发展,对其认知思维成长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幼儿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等接触数字绘画、音乐制作等新颖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认知思维也会随着活动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将编程类项目融入益智区活动中,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四)提高教学及活动管理质量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教学工具与管理手段。具体而言,在区域活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课件、在线资源库等快速准备教学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效率,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新颖的教育思路,实现对区域活动的创新[1]。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可起到“教育监控”的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点。教师可根据数据反馈对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准确了解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调整区域活动的教育策略。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应用原则

(一)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原则,强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应保证幼儿能与教师、同伴、教育媒介进行多向互动。交互性原则对互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限于语言交流中,还包含非语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如人机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所谓“人机互动”,指幼儿在触摸屏幕、使用白板时,通过点击、拖拽等方式与学习内容直接互动,以此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强化幼儿的学习参与感。而“师幼互动”,指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幼儿与设备进行互动,在讨论、提问、解答中深化区域活动。“幼幼互动”则是指教师鼓励幼儿结合设备中的内容,自主进行合作或交流行为,让幼儿在解决问题期间,学会用信息技术平台分享作品、表达想法,形成相互学习的意识。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应设计更具趣味性的区域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利用生动有趣的动画、音乐、游戏等多项元素,快速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走进区域活动中。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幼儿生活或能满足幼儿区域活动需求的情境,增强幼儿区域活动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最后,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幼儿,如利用竖大拇指的动画视频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更好地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动力。

(三)贴合性原则

贴合性原则,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区域活动时,需保证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紧密贴合[2]。具体而言,在该原则下,教师应立足幼儿现有水平,设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活动,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工具、教育资源,以保证区域活动高效、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幼儿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以信息技术助力幼儿能力提升。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尊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活动围绕着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展开,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展开深度探索。具体而言,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区域活动内容,促使其形成独立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了解每位幼儿的认知特点及学习需求,借助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进一步提高区域活动教育质量,让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一)构建活动情境,激活参与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手段,为幼儿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这一点与幼儿具象化思维相符,能快速地激活幼儿的参与兴趣与探索欲望。具体而言,3—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更倾向于通过感官体验理解与记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的活动情境,能让幼儿快速了解本次区域活动的目标[3]。对此,在活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与幼儿经验、认知相符合的区域活动情境,提升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

以幼儿建构区域活动“为动物搭建房子”为例。首先,在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导入情境,向幼儿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并让他们初步了解动物们喜欢的居住环境,使其掌握部分建构思路。其次,教师可借助动画视频,为幼儿创设建构区域活动情境:“森林中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很多小动物们的家都被冲塌了,动物们无家可归。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森林中的地形,帮助小动物搭建一个舒适的家吧!”随着游戏情境的展示,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得到提升。教师可利用投影、视频等方法,为幼儿展示森林地图和动物房屋3D立体建模,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利用积木、自然材料完成建构游戏。通过信息技术,幼儿能快速理解不同房屋的特点、建造方式,利用现有的材料做出建构尝试,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二)提供丰富学习资料,发展幼儿深度学习

行为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可发展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意识,并让幼儿对相关知识、技能产生深刻的理解[4]。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可基于区域活动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此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结合全新的学习素材,对区域活动展开深度探究,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究的契机,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幼儿户外种植区域活动“番茄成长记”中,幼儿通过商讨决定种植番茄。但受生活、学习、操作经验的限制,幼儿对番茄的生长经历了解不多,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不够丰富,无法第一时间开启区域活动。对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幼儿完成任务。首先,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活动计划,为其播放有关番茄种植的动画,以及介绍番茄生长过程的视频,在激活幼儿种植兴趣的同时,让幼儿了解有关番茄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可引导幼儿结合视频中的内容,讨论番茄的种类、生长条件、种植工具等,初步强化幼儿观察、记录、分析的能力,为后续种植活动做好铺垫。再次,在幼儿种植活动开展后,教师要引导幼儿每天汇报番茄的成长情况,同时利用电子记录表做好记录,以图像、数据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到番茄的生长情况。最后,针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相关资料,找到解决方法。简而言之,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通过种植技巧创授、经验分享、表格记录、问题探究等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幼儿的深度学习

行为。

(三)优化人机交互模式,创新传统幼儿区域

活动

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直观性和生动性,教师还可利用其交互性特点,对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做出创新[5]。具体而言,在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为幼儿设计体感游戏、智能玩具等环节,让幼儿与机器进行互动,使其进一步体验、感知不同的游戏场景、学习内容,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强化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走进区域活动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的融合。

以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探索动物世界”为例。这个科学区域活动围绕着“动物”这个话题展开,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并激活幼儿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其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等自然科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可让幼儿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在区域活动中获取别样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可利用智能触摸屏开展活动,为幼儿播放相关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动手摸一摸,让其观察画面发生的变化,以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丰富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初步实现人机互动。其次,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幼儿深度探索区域活动。比如,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特定的卡片放在设备的扫描区,这时屏幕便会出现对应的3D动物模型,幼儿需要与这些虚拟动物进行互动,并说出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环境,思考动物世界的特点。最后,在体验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分享、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与感受,通过人机互动的体验,让幼儿提出自己对动物世界的想法,达成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储备。

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快速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个多维度、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能为幼儿带来全新的活动体验。对此,幼儿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以新颖的信息技术丰富幼儿的区域活动选择,同时还要对传统的教育活动做出创新,通过创新课程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彩虹.幼儿园区域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路径[J].家长,2023(16):146-148.

[2]陈玉琴.信息技术让幼儿数学活动更精彩[J].家教世界,2023(12):16-17.

[3]黄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幼儿科学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5):66-68.

[4]徐小立.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及其实践应用[J].求知导刊,2022(33):56-58.

[5]李志娟.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5):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