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涵与实践策略

作者: 朱卫华

【摘要】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当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秉持生活化理念,注重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文章先阐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内涵,再分析落实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保障措施,最后提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园本教研

作者简介:朱卫华(1977—),女,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幼儿园。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改革中,课程生活化理念已成为重要导向。这一理念强调改变传统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向开展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活动。基于此,本文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涵及实践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内涵

(一)课程指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基于课程生活化理念,幼儿园课程要有助于个体“向前向上”,指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念的主要目标。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通过落实课程生活化理念,幼儿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习得更多生活技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课程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表明生活本身是教育的资源,教育应在生活中发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与生活相融,突显生活化特点。

(三)课程应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

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中说,人的前一发展时期,即幼年时期,主要是生活的时期,是生活本身的时期,仅仅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时期。现代幼儿教育学理论不再只将幼儿视为发展中的个人,而是将他们视为完整的个体来看待,更为尊重幼儿的需求和情

感[1]。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等,并基于此创设生活化课程,落实课程生活化理念。

二、落实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保障措施

(一)创设丰富环境,奠定课程建构基础

创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关键保障[2]。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可分为户外环境与室内教学环境两个维度。在户外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应着重构建自然化、生态化的教学环境。研究表明,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往往是生活化课程生成的重要契机。在室内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则应重点优化区域游戏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区域布局、优化材料投放,来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当环境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等特性时,其不仅能有效促进生活化课程的生成,还能提升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注重园本教研,构建课程开发机制

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园本教研机制,构建生活化课程开发体系。在预设课程的设计上,幼儿园应立足园所实际,结合本土特色资源设计生活化课程。例如,我园种植了多株银杏树,基于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教师通过集体评议,创设了“趣探银杏”主题课程,其中包含观察银杏、取银杏果、花样烹饪三个环节。在生成课程的设计上,幼儿园应注重引导教师从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提炼和形成生成课程的主题、问题和实施策略,并将其整合为园本特色课程。健全园本教研机制,能够令生活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更为常态化和规范化,最终实现生活化课程与幼儿园课程体系的

有机融合。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生活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举措[3]。对于新任教师而言,幼儿园可开展“生活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专项培训,帮助教师系统性地掌握幼儿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有一定资历的教师而言,幼儿园则可通过观察与评估助其提升课程领导力。

以我园的“欢乐帐篷节”主题活动为例。活动中,各年龄段的教师轮流组织幼儿和家长在园内的草坪上开展活动。园所组建了观察与评估团队,现场观察教师在活动中的教学指导情况,并在活动结束后引导教师反思课程实施中的关键事件,以此培养教师的总结反思和捕捉核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

能力。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一)覆盖多个教学模块,搭建立体课程框架

幼儿园课程通常分为一日生活、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游戏课程以及家园共育四个模块。我园以此作为课程生活化实施的基本框架,指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入生活教育理念,创设更具生活味的

课程[4]。

教师可逐一分析各个模块的特质,探索有效实施课程生活化的要点,搭建立体课程框架。以一日生活为例。一日生活是指幼儿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常规活动和过渡环节等基本性活动。针对一日生活环节,教师可以在入园接待、餐点时间等节点,创设弹性化的作息安排,让幼儿根据自身的节奏开展活动,以此逐步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主管理能力。

以游戏课程为例。教师可在游戏情境中巧妙融入生活元素、探究任务和思维挑战任务,将游戏从单纯的娱乐活动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体验。以我园开发的“迷宫大作战”主题游戏课程为例。该游戏课程分为画迷宫、搭建桌面迷宫、搭建户外迷宫三个部分,旨在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获得深度学习体验,实现全面发展。

(二)基于幼儿生活经验,有效创设课程内容

基于生活经验创设课程内容,是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内核。教师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或感兴趣的事物创设生活化课程。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生活本质上是个体与环境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生活化课程的创设重点是为幼儿提供与环境互动的载体,进而促进幼儿经验的持续生长,同时帮助幼儿拓宽视野、习得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我园的生活化课程分为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我园每年固定在春季开展的“寻春鲜”集体课程就属于预设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摘春菜和做春菜两个部分。其中,摘春菜活动在我园的小菜园中开展,幼儿和教师一起采摘折耳根、马齿苋、芥菜等春菜,然后在幼儿园的小厨房中制作美食。

而生成课程则以我园大一班开展的“保卫植物”主题课程为代表。该课程源自幼儿对操场塑料大棚的兴趣,有幼儿提出,也想给菜园里的植物造一座这样的“房子”。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相应的生活化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主题探究、绘画表征、动手操作三部分。

还有部分生活化课程兼具预设性与生成性特征。以我园开发的“光影探秘”主题课程为例,该课程源于教师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影子探索兴趣的观察与捕捉。课程初期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户外影子追踪”和“光影实验坊”两个核心活动,引导幼儿探究光源位置与影子形态的关系。然而,在开展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课程活动延伸至艺术领域,自发开展手影剧表演活动。他们不仅创编了独特的手影故事,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台词,还在故事表演区自主搭建简易灯光装置,进行手影剧的排练与表演。

无论是预设课程还是生成课程,只要课程内容满足幼儿的需求、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便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让幼儿乐此不疲地投入活动中,开展探究,并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三)结合幼儿学习特点,创新课程教学策略

《指南》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实施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时,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遵循“以幼儿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创新课程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应发挥支架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起到启发作用。与此同时,这些策略要与生活化课程主题相呼应,能引导幼儿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在“有趣的视觉残留”主题课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视觉残留现象之后,组织幼儿开展了一个自制动画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多幅连贯的图画,形成一本画册,然后将它们快速翻动,使之变成动画。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加深了对视觉残留现象的认识,还收获了快乐的体验。

又如,在“趣探玉米”主题课程中,教师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策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以此作为探究的起点。教师设计的问题包括:“玉米用哪个部分发芽?”“如何组装材料,设计一个观察发芽过程的装置?”“如果想用目前的材料开展验证植物生长条件的实验,可以怎么做?”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幼儿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探究。

教师也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法开展教学,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陶艺主题课程为例,为了帮助幼儿掌握陶塑的相关技能,教师提前录制示范视频并配以生动形象的解说,在活动开始前播放,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引领幼儿探索陶艺的奥秘。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架式支持策略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为幼儿开展观察、探究、思考和创作等活动提供助力,进而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结语

生活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核心要素,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石。在当前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幼儿园课程应当实现更深层次的生活化转型。幼儿园应当将生活化课程建设作为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物质环境、深化园本教研、加强教师培训等举措,为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真正落实“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妍璐,朱建莉.儿童哲学路径下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理念与方法[J].幼儿教育,2022(7/8):38-42,63.

[2]张岚.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2022(7/8):48-51.

[3]王小红,艾莲,宋静.“生活化”理念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2):115-118.

[4]罗金招.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策略[J].教育界,2023(2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