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本课程背景下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创设路径
作者: 姚芳美【摘要】班本课程通常源于班级幼儿的兴趣、实际需要或提出的问题,呈现的是幼儿独立、真实的学习探究历程。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应当发挥指导作用,在尊重幼儿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积极营造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进步。基于此,文章就班本课程背景下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创设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班本课程;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创设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周宁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课题“基于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创意美术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ZNJYKT2023-4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姚芳美(1982—),女,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班本课程作为园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幼儿为核心,以班级为实施单位,旨在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实现整体发展[1]。教师应当基于各班幼儿的特点、兴趣等,尝试构建与实施班本课程,引导幼儿参与美术活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班本课程概述
班本课程是一种以班级为基本实施单位的课程组织形式,强调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设计和组织学习内容和活动。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以班级为单位: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充分考虑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致力于满足幼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②以幼儿为中心:班本课程强调以幼儿为中心,致力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潜能,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综合性和实践性:班本课程通常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④灵活性与开放性:班本课程可以依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发展轨迹和学习需求变化进行弹性调整,不受固定教材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
开放性。
二、班本课程背景下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创设
路径
(一)合理选择主题,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基于班本课程背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偏好合理选择教学主题,开展主题探究活动[2]。同时,教师应将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有效利用园内和园外的自然资源,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通过美术活动陶冶心灵,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主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幼儿年龄和幼儿兴趣等方面入手,确定“我的家”“我喜欢的动物”“四季的变化”等主题。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教师还可以分学段确定美术活动主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选择简单的形状和颜色进行艺术创作,引导大班幼儿观察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
以“春天的秘密”主题班本课程为例。活动中,教师首先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其感知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其次,创设开放的艺术创作环境,提供画笔、颜料、黏土、纸张、剪刀等多样化的材料,鼓励幼儿运用绘画、剪贴、塑形等创作方式展现各自眼中的春天,达到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
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开展项目学习活动
体验式学习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强调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构建知识、习得技能、拓宽视野,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意实践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贴近幼儿兴趣的教学情境,开展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项目活动,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共同合作、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班本课程的主人[3]。
以“奇妙的海洋世界”主题班本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海底世界”角落,摆放了一些海洋生物模型和相关书籍,创设了一个趣味情境。教学时,教师先借助问题启发幼儿的思维:“你们知道海洋中有哪些生物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接着,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海洋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如海星、海龟、珊瑚等。接着,幼儿通过小组讨论和学习,了解海洋生物的特点。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绘画创作。幼儿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表现海洋生物的特征;也可以利用废旧纸品、彩泥等,通过折纸、塑形等方式制作海星、海龟等海洋生物模型。这些作品被展示到班级的“海底世界”角落,供幼儿观赏。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向幼儿传递了环境保护理念。
(三)搭建学习平台,开展情境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4]。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之一,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天性和爱好,创设趣味化和游戏化的美术班本课程,确保游戏内容科学、灵活、有效,从而让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提升艺术表现力。
以“动物园探秘”主题班本课程为例。教学时,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动物园的实景拍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特征,并选择感兴趣的动物角色。接着,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材料,为幼儿示范动物面具的制作方法,如在彩纸上剪出动物的耳朵、鼻子等部位,通过拼贴组合完成个性化面具的创作。
在游戏环节,教师创设“动物运动会”“动物联欢会”等情境,引导幼儿佩戴自制的面具进入“动物园”游戏区,遵守“不能摘下面具”“不能离开指定区域”等规则,开展角色扮演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挖掘作品内涵,开展文化创意活动
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天赋,教师可深入挖掘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给予幼儿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幼儿在具身活动中感知美术的魅力,初步发展艺术素养[5]。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这些美术作品设计班本课程,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意实践能力。
以“兔子的世界”主题班本课程为例。教师通过创设“兔子乐园”互动展览区,展示多样化的兔子主题艺术作品,引导幼儿对这些作品展开全方位的观察与鉴赏,鼓励幼儿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在创作环节,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创作主题,运用水彩、彩铅、蜡笔等材料和工具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则要巡堂指导,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思考,如:“你画的兔子在做什么?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与想象力,增强其创作自信与成就感。
(五)观察幼儿表现,开展个性指导活动
在实施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遵循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原则,系统评估班级中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态度倾向及个体差异特征,观察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其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为幼儿提供个性化指导,以此逐步提高班本课程框架下美术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需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观察内容包括材料选择与工具运用情况、创作主题的选择与内容的呈现、使用的创作技法和艺术风格、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将幼儿的言行、态度和创作过程记录下来,分析幼儿的表现,找出他们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指导计划,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心。
此外,当遇到突发性或偶然性事件时,教师应及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例如,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有一名幼儿不慎将颜料洒在了画纸上,意外形成了新的图案。此时,教师启发幼儿:“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在这幅图上作画,创作一幅新的作品呢?老师很期待看到最终的成品。”教师通过这种引导方式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创作,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六)丰富课程资源,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家长作为幼儿园班本课程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应当积极参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积极为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资源,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基于班级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美术教育目标,合理设计家园共育方案,鼓励家长主动参与班本课程和美术活动的建设,自觉承担起协同育人的责任。
以“亲子共创—大自然的色彩”主题班本课程为例。活动前期,教师精心准备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材料,包括不同质地的画纸、环保型颜料以及各种绘画工具,同时邀请家长协助收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素材,如形态各异的落叶、野花、种子、树皮等。接着,家长要和幼儿一组,共同创作一幅以“大自然的色彩”为主题的画作。家长可以协助幼儿将自然材料粘贴在画纸上,或者鼓励幼儿用颜料绘制自然景象,大胆尝试和创作,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教师、幼儿和家长前来参观,听取他们的反馈。
家园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拓展班本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还能促进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最终达到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班本课程在发展幼儿艺术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开展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凤珠.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有效评价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3(29):24-26.
[2]韩钧妍.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艺术,2023(6):63.
[3]徐晓文.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教学实践初探[J].成才之路,2023(18):125-128.
[4]张炜.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3(6):75-78.
[5]赵肃君.新时期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J].读写算,2022(3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