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作者: 庄心怡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多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构建,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提升及知识应用。然而,逆向教学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通过明确预期学习结果、规划评估证据和设计教学体验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探讨逆向教学设计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庄心怡(1996—),女,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临港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推动‘教学评一体化’”[1]。逆向设计理论与大单元教学理念高度契合。两者均注重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取得的核心学习成果,将目标置于核心地位,同时也高度重视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设计多元且丰富的学习任务,并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进而构建起评价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2]。基于此,本文以逆向设计理论为基础,从明确教学目标、规划评估方式到设计教学活动各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探索与实践,力求创新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一)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

在逆向教学设计的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总体目标。逆向教学设计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可量化、可达成的学习成果为驱动,致力于促进知识、能力与品格的深度融合与螺旋式提升。这样的教学设计已突破单纯知识点记忆与掌握的局限,注重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培育高阶思维能力。

逆向教学设计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即明确学生完成学习后应达成的具体目标,并将其细化为知识理解、技能运用、素养提升3个维度。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生不仅需形成对字词句篇的基础性理解,还要通过单元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构建,在阅读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主题分析与语言表达能

力[3]。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的教学目标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与迁移可能性。教师通过创设紧密贴合学生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教学任务,建立单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逆向教学设计要求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深度融入语文大单元教学体系,在语言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价值观塑造与审美体验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方法

从教学设计范式转换的视角而言,逆向设计框架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在以下3个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

1.教学目标的大概念统摄与逆向规划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根本导向,运用大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3]。此过程要求教师突破基本概念之间的浅层关联,深度挖掘其核心内涵。大概念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提炼大概念,并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大概念提炼”与“借助核心问题聚焦大概念”等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科学性,从教学终点逆向推导,系统规划教学全过程。

2.前置性评估环节设计与多维度学习评估

逆向教学设计将评估环节置于教学活动之前,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核心,通过多维度的评估方式,全面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维度涵盖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迁移至新情境中。评估方式多元,既包括传统的测验与测试,又融入开放性问答题、表现性任务等形式,以适应不同知识类型与能力层次的考查要求,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3.基于WHERETO工具的教学活动优化设计

在教学活动设计环节,逆向教学设计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体验性活动,以确保预期学习目标的实现。借助WHERETO分析工具,教学活动能够科学设计,使其与教学目标、评估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教学任务与活动设计的优化。教学活动强调与真实的情境、复杂的任务融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中提升语言运用、分析问题和审美创造等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案例研究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4篇课文,展现不同时代人物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风貌,体现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及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丰富多彩的课文文本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大概念、基本问题、大任务与大情境目标设计

大概念提取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教师基于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及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将单元大概念确定为“家国情怀的多维表达与文化传承”。此大概念贯穿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感悟家国情怀内涵,并在语言实践中表达。围绕大概念,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递进式基本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1:文本中人物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家国

情怀?

问题2:多事件叙述为何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爱国情感?

问题3:如何结合生活实际,用语言表达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概念并学以致用,教师可创设真实情境:四年级A班与B班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探访宋庆龄故居,感悟宋庆龄的爱国奉献精神。同时,教师基于此情境确定大任务:学生撰写邀请信,邀请B班同学参与探访,要求运用多事件连贯叙述展现宋庆龄的爱国精神。

2.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综合考量教材单元内容与学生学情,运用逆向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如下大单元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持久理解、迁移能力3个维度[4]。

(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准确识记并规范书写单元核心生字词,如“塞、秦”等;积累单元主题相关优美词句;掌握文章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及作者生平。同时,学生需结合注释与语境,分析文章、古诗文关键词的意义与表达效果;掌握资料收集整理方法,根据文本框架完成规范书信写作,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2)持久理解:学生应通过剖析文本多事件叙述逻辑,洞悉事件联系与情感表达,理解文本蕴含的家国情怀等主题内涵。

(3)迁移能力:学生需将课内修辞、多事件叙述、人物描写技巧用于习作,借助具体事件表达思想情感;拓展阅读爱国主题文学作品,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真实情境中迁移并运用所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二)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可将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确定为“通过现代诗歌踏上通往延安的旅程”。

教学环节一:生字词语识记,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引导:同学们,预习时大家应该已经留意到,这首现代诗里有不少生词。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老师特意标注了部分词语的拼音,如昔日、镢头、春笋等。接下来,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查阅生词,相互交流,共同评价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成果示例:学生A观察到“琳琅”一词的偏旁为斜玉旁,判断其为形声字,推测其与美玉相关,由此联想到“琳琅满目”这一成语,并打算收集更多形容事物丰富多样的成语,以丰富写作素材;学生B初次接触“镢头”一词时,感到陌生,通过查阅字典及向老师请教,了解到这代表着一种形似镐、用于刨土的农具,进而体会到延安时期农民生活的艰辛。

教学环节二: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师引导:诗人为何特别提及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地?

学生:这些地点承载着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南泥湾开荒彰显了八路军战士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杨家岭的谈话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的重要引领意义。

教师引导:所言极是。让我们追溯历史,感悟那段峥嵘岁月。1935年至1948年,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见证了红军将士的不懈奋斗。诗中“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表明,延安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延安根据地在建设、斗争和艰苦生活中的历史资料,并组织讨论:为何“我们可以舍弃老牛破车,却绝不能丢失宝塔山所代表的精神支柱”?探究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延安精神,如何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又怎样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教学环节三:开展诗歌朗诵活动

教师引导:在《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现代诗中,“追寻”一词反复出现,那么诗人究竟在追寻什么?让我们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与韵律,探寻答案。

教师指导朗读要点:

指定一位女生朗读第一小节,以稍快的语调,展现“追寻”时的迫切与渴望;第二小节由一位男生朗读,采用较为缓慢的语调,抒发对延安辉煌历史的深切感慨;全体男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小节,语音舒展悠扬,表达延安在新时代昂扬奋进的自豪感;全体女生朗读第五小节,语调柔美悠扬,表达对延安精神由衷的歌颂与赞美;全班齐声诵读第六小节,以饱满的情感将诗歌推向高潮,体现对延安的无限向往。

教师引导讨论:完整朗读诗歌后,谈谈对诗歌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美感体验。结合自身理解,分析这首诗在表达艺术表达上的特点。

学生反馈:

学生A:第一小节运用比喻手法,将追寻延安精神比作燕子寻春、小树发芽,营造出春意盎然的美好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学生B:诗歌在第一、二、六节句式整齐,字数相近,节奏鲜明流畅,韵律感十足,这种结构对写作具有借鉴意义。

学生C:第六节使用排比修辞,引发强烈的情感震撼,使诗歌增添了节奏感和气势。

教师总结:在今天的课堂中,通过诗歌分析,我们学习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同学们不仅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结构美,还要尝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习作中,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三)活动设计说明

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延安,我把你追寻》所传递的情感与内容存在一定的时代隔阂。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现代诗的内涵,教师需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再现延安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使学生对诗中情感有深刻的认知;同时,运用多样化的诵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全班共同朗诵,引导学生融入诗人追寻延安精神时的热烈且坚定的情感情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逆向教学设计突破传统范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制订系统性方案。教师通过精准设定目标、科学实施评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与迁移应用。本研究案例始终贯穿逆向设计理念,精准提炼大概念,精心设计情境化教学任务,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思维、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同步发展。教师应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丽速.逆向设计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流程: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新课程,2023(21):100-102.

[3]林晨晖.基于UbD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3.

[4]顾敏毓.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探索[J].七彩语文,2024(1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