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探究

作者: 冯晓珊

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探究 0

【摘要】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的教学现状,以专题复习课“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为例,探讨大单元复习课的设计路径与实施策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通过提炼关键词、重构概念网络,创设“一核三层四环”教学模型;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实施探究单元议题、链接社会热点、分析典型例题、设计单元作业等策略,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课;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冯晓珊(1981—),女,滁州市第五中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改革要求,强调通过主题化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其学习效果。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存在知识零散化、知识难迁移与素养难落实等问题。对此,教师应优化复习课模式,为学生构建基于学科本质的知识关联体系。

一、大单元复习课教学的整体范式

大单元教学是以围绕某一主题或大概念,系统整合多课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学习单元”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基于大主题重组关联性内容,有机融合知识、技能、素养等要素,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提高学习效率[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将多个知识点进行专题整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同领域内用一个大主题将道德与法治各章节知识或其他学科关联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关联与迁移。这一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又能促进其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构建重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材原有单元为基础,梳理文化、生态、法治等关联教学内容。第二,重组自主单元、跨册整合内容,横向关联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的文化类知识点,纵向梳理七至九年级教材相关内容的脉络。第三,聚焦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梳理出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价值践行(中国梦)的价值内容,通过单元整合和重组,将相关的教学内容与素养目标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和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基于大单元的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流程

(一)提炼关键词,构建概念网络

教师应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考查点,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厘清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专题复习题中,教师可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和教材中提炼“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中国梦”等核心概念,从文化根基、发展动力、实践路径等层次划分专题关键词群(如表1所示)。

教师还应注意选择教材高频概念,这些关键词应能覆盖新课标大部分内容的要求,确保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同时,还需注重建立关键词的逻辑链条,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而连贯的知识框架,以清晰体现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二)依据新课标重构知识结构

新课标强调“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他们不仅能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点,还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复习课中,针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问题,教师需采用结构化思维来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具体而言,教师可从每个主题所涉及的重要知识内容的关键词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结构(如图1所示),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明线与暗线两种教学策略:明线上,系统串联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暗线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判断。

(三)教学实施框架

针对素养落实难度大、价值引领表层化的问题,教师可设计构建“一核三层四环”教学实施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基础巩固层聚焦于关键词群的学习与掌握;能力提升层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素养发展层对接素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综合素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议题能够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点链接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题解析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作业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基于大单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实践

(一)探究单元议题

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围绕特定议题设计教学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任务、讨论、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在专题复习课“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中,教师可设置如下议题,其探究内容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议题1: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议题2的探究为例。首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分为三大角色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古研究员”、革命文化“红色讲解员”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创设计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深入探究中国文化的传承之路。其次,教师围绕议题核心设计任务链,层层递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最后,教师组织“文化传承博览会”,让学生通过展板、视频、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二)链接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能够连接知识与生活。在热点素材选用上,教师应坚持“三贴近”标准:时间贴近(选取近半年热点)、空间贴近(优先选用本地案例)、心理贴近(关注学生兴趣点),以方便学生提取文化符号、分析价值、提出建议。本专题选取“线上博物馆评析”“淄博烧烤现象分析”“村BA”等热点,为学生设计分层任务。以“淄博烧烤现象分析”热点为例,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分层任务。

基础任务:提取文化符号。在提取文化符号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淄博烧烤的图片或视频等。接着,明确学生任务目标,从淄博烧烤现象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小饼卷一切”“露天大排档”“免费住宿指南”等特点。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尝试提取文化符号,针对淄博烧烤现象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相互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提取结果;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所提取的文化符号进行总结和提炼。

进阶任务:分析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淄博烧烤对城市发展的三重启示:烧烤经济带动就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政府“柔性管理”体现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治理价值;网红经济与传统鲁商文化的现代融合的文化价值。教师通过探讨淄博烧烤对城市发展的三重启示,深化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拓展任务:提出传承建议。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布置实践型拓展任务,如制订“地域美食文化振兴可行性方案”、完成“文化小城调查报告”等。

(三)分析典型例题

复习课需通过例题锤炼答题思维。首先,教师呈现例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展示学生的答案,标注其中的亮点与不足。接着,提炼方法论,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结构,如“观点+理论+实例”的模式。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可以灵活修改题干条件,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新的分析和设计。最后,教师点评要明确例题的目的和要求,确保学生理解题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复习课的效果,教师可重点选择以下题型进行分析:归类型例题、评析类例题、方案设计类例题。

(四)设计单元作业

单元作业是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复习课教学需要系统性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单元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兼顾基础巩固与素养提升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1.基础巩固型作业,以选择题为主重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2.能力型作业,设计情境探究题,重点考查学生知识点迁移能力;3.实践拓展型作业:侧重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一般周期长,分阶段实施。以长周期作业“寻找文化守艺人”为例。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访谈非遗传承人,记录技艺故事,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第二阶段,学生撰写“技艺传承困境与对策”调查报告,训练问题分析能力。第三阶段,学生设计“非遗进校园”推广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能够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实施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深化其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发展其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蔡楚明.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新路径:以法治专题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4(增刊1):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