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作者: 杨英

【摘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关注自身成长的同时,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文章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指出教师应挖掘课程内容,渗透民族责任感;开展多样教学,激发民族责任感;引导社会实践,增强民族责任感;实施科学评价,内化民族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责任感;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杨英(1981—),女,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甲积峪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的重要载体。面对部分学生民族历史文化知识欠缺,以及民族命运关注程度、民族团结意识有待加强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具有必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的有效策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其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一、挖掘课程内容,渗透民族责任感

(一)深度审议教材,挖掘教育素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目标。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民族责任感教育素材具有可行性,教师要深度审议教材内容,不断挖掘其中隐藏的民族责任感教育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和利用。在挖掘和整合素材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出发,选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的教学为例。在教授“促进民族团结”板块的内容时,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审议,围绕“民族团结”主题,挖掘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如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等,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文化特色。如此一来,学生能够领会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

(二)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拓展。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其更深入理解民族责任感的内涵,引发情感共鸣,践行民族责任。因此,教师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事热点拓展课程资源,使民族责任感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相关的课外资源,如书籍、电影、纪录片等,促使学生在了解当下的过程中实现民族责任感的培养。

再以“中华一家亲”的教学为例。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教师可在“维护祖国统一”板块的教学中,从学生熟知的时事政治出发,向学生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解放军巡航台海等真实案例,让学生感知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决心,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责任感。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关于维护祖国统一的纪录片,如《香港十年》《澳门十年》《西藏今昔》等,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强化其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二、开展多样教学,激发民族责任感

(一)实施情境教学,体会民族责任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核心在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在课堂上,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民族责任感的内涵和重要性。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民族责任感相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深入情境、融入情境的过程中感受民族责任感,激发民族责任感[1]。因此,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如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社会情境、多媒体情境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基。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少年的担当”的教学为例。“少年当自强”是本课的重点板块,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小兵张嘎”故事出发,引导学生分组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事件。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性格和情感,领会中华儿女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巨大勇气和牺牲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责任感。

(二)开展特色活动,强化民族责任

特色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特色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进而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的教学为例。从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的角度而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民族责任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共圆中国梦”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开展主题演讲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如何培养和增强民族责任感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展开演讲。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立足主题深入搜索材料,梳理思路,从而加深对民族责任感的理解。在演讲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民族责任感的认识传递给其他同学。教师也可以组织辩论赛,确定辩题,正方观点为从教育入手培养和增强民族责任感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反方观点为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和增强民族责任感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通过辩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民族责任感的

认识。

三、引导社会实践,增强民族责任感

(一)参观教育基地,筑牢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直观感受民族文化、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参观教育基地是典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从而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奋斗历程,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坚持改革开放”和“走向共同富裕”两个板块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云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上海浦东开发陈列馆等纪念馆,使学生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典型的与改革开放相关的企业。学生能够在“云参观”和实地参观过程中,感受人民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努力,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二)开展社会调研,深化责任体验

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学,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进一步增强民族责任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促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基础上深化民族责任感的体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与民族相关的社会调研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现实,感受变化[2]。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与教学内容、民族责任感相关的议题,促使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深化情感体验。

再以“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民族责任感为导向,结合改革开放设计了如下社会调研议题:家乡民族企业发展与民族责任感、改革开放后家乡变化与民族责任感等。学生自主选择社会调研的议题,自行划分小组展开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在改革开放后家乡变化与民族责任感的调研活动中,学生调研了不同年龄段居民、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代表等,了解家乡经济发展变化与民族责任感的关联、家乡社会生活变化与民族责任感的体现、家乡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民族责任感以及家乡未来发展与青少年民族责任感的培养等。

四、实施科学评价,内化民族责任感

(一)明确评价标准,指明教育方向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在科学评价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为了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培养的效果,教师应明确评价标准,从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践行情况、在面对民族问题和国际事务时的态度和观点、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等出发,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后的民族责任感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坚持学生为本的评价观,将学生在面对民族问题和国际事务时的态度和观点作为评价标准,了解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内化程度,包括其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层面的接受与认同情况;考查学生在面对实际民族问题和国际事务时,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理念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以及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水平;考查学生在民族观和国际观方面的成长与变化等。

(二)多元评价方法,提升教育成效

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法,全方位掌握学生民族责任感培养的实际情况,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3]。在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评价效果。

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为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将课堂表现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等。对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自然较高。同时,教师还从作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设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责任感相关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有人认为,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要忽视本民族的利益。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让学生以“践行民族责任感,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学校或者社区内发起倡议。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积极践行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责任感。

结语

民族责任感是个体对本民族的发展、繁荣和命运所承担的责任意识,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从初中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培养初中生的民族责任感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民族责任感培养的因素,教师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素养[J].吉林教育,2024(13):21-23.

[2]朱倩.素养融于心责任化于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议学课堂实践[J].读·写·算,2024(25):137-139.

[3]李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方法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