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唐丽

“四史”主要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非常优质的育人资源。在高中思政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知,还能使其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认识“四史”的作用,发挥其教育价值。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四史”教育打开学生深度学习的新空间

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应当是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得认知。相比较而言,“四史”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更容易进行深度学习。有研究表明,将“四史”教育融入政治教学,应通过整合知识提升学生的政治认识,通过价值引领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通过组织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救”的含义,并理解“只有……才能”的逻辑关系,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去分析历史资料,自主得出结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党史、新中国史等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去分析。比如,可以先给学生提供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史料。然后,给学生提供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史料。最后,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建立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料,帮助学生建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由学生梳理史料得出的,因而能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四史”教育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加工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越好,就越容易形成深刻印象。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锋,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具紧迫性。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四史”教育是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铸牢青少年信仰之基、增强青少年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立足于学习内容的精加工,充分发挥“四史”的作用,可以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会自发地要求教师提供史料,甚至自己去寻找史料,辅助理解教学内容。相对于党史和新中国史,学生对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对要熟悉一些。学生既可以寻找到相关文字史料,如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可以从自己的家庭变化中寻找到虽没有文字记载,但可以由爷爷奶奶、父母口口相传的家庭发展史……事实证明,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高质量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新质生产力,更加坚定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心。

三、“四史”教育推动学生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

“读史可以明智”,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学生“明”自身成长之“智”,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课标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时代新人,要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得到发展……所有这些都可以支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而“四史”教育的融入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学中,需要回答“我们怎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问题。这里显然不能只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让学生在占有史料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的数据,提供我国科技发展的案例,提供我国社会治理进步的案例……这些都是发生在当下的鲜活的历史,有着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学生对此也有切身体验和具身认知。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就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从而以更加坚韧的政治认同来面对复杂世界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教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应当成为日常教学中的自觉选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