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探究
作者: 韦忠帅 蒙玉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多与生活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乡土文化丰富教学资源,既符合课标要求,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乡土文化研究。
一、课前备课精心筛选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引入一些地域性的历史故事、文化建筑还能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教师不可盲目选材、胡乱渗透,不是将所有的乡土文化一股脑儿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渗透乡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精心筛选乡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
二、课中多元激趣促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乡土文化带动学生思考。为保证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效果最大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乡土文化与历史学习内容的关联,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1.引入乡土文化添趣味。
一个好的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导入新课,能给学生亲切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信很多学生都见过党群活动中心,他们或许没有去里面看过,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但是以他们的知识水平能知道这是共产党员参与活动的一个场所。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有关党群活动的照片,询问学生能从和平年代的党群活动想到什么,带领学生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作用及意义。这样真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在创造着历史。
2.借助乡土文化引思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乡土文化给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发现生活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地域情怀等。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现在的生活,分小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学生能想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更加便捷,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有的学生想到我国的经济、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学生想到的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样,以身边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学习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家国情怀与历史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后作业巩固运用
乡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课后作业中。众所周知,研学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历史遗址、文物中了解中外文化的历史变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的知识巩固中增加研学实践的内容。学生从看到的一辆战车想到秦统一六国,从看到的一段古长城想到清军入关,从看到的一首古诗《七律·长征》想到长征……这些研学中的亲眼所见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多,感触更深。
总的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又助力了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筛选乡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将历史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