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作者: 徐晓晓

新课标提出建设探究性的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优势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史料激趣、问题导向和活动探究三种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教师越发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历史知识点以陈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习过程缺少探究性,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将史料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一、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认为历史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在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让学生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掌握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学习兴趣,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出现读不懂历史材料、历史解读能力和历史反思能力难以形成等问题。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在探究式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体验、记忆、质疑、搜索、分析等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使其能够以史料为基础思考所学,在体验中质疑,在质疑中成长。

二、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1.史料激趣,鼓励分析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成长的作用,构建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知识点提前准备相应的史料,从史料的形式、展示方式等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对史料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历史探究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成长。

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可以在导学阶段引入史料:

欲求救急了事之法,唯有仰恳圣明立断,先将统率拳匪之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右翼总兵载澜、左翼总兵英年及庇纵拳匪之端郡王载漪,查办不实之刑部尚书赵舒翘等先行分别革职撤差,听候惩办。明降谕旨归罪于该王大臣等以谢天下,以昭圣德。

教师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讲解上述史料中的人物在义和团运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学生自主阅读史料,认识到这些官员肩负的重要职责,并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件导致数量如此多的清政府官员受到惩处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设置问题:《辛丑条约》的签订代表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前清政府也曾经战败,同样是战败为什么后果完全不同?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虽然清政府谋求妥协,但内部仍然在进行局部的反抗和斗争,然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求和答应列强条件,完全按照列强要求镇压国内反抗势力,至此中国虽然形式上仍由清政府统治,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已经不再具有独立统治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堂课所学内容,使其能够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问题导向,探究史料内涵。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问题的促思作用,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引入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进而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工业革命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而非其他国家呢?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师给出史料: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

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为帮助学生理解史料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中提到的“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指的是什么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形成的君主立宪制度中,封建统治制度荡然无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了统治阶级,制度上的优越性为机械化生产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教师从历史史实入手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3.活动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在史料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史料的展现形式入手,依托史料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例如选取一段史料,要求学生自行扮演历史人物还原史料中的场景,借此将史料中的信息展示出来,让直观的感受代替文本阅读,在增强历史探究活动的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史料和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要求学生就教师提出的观点自行上网搜集史料,创作历史小论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与发展,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教学为例。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和意义,进一步理解农业革命的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正式开始前展示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中的“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等史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场景还原活动,结合史料以及自身的想象力分析农业革命之前与农业革命之后人民的生活场景。有的小组结合史料以“原始人类一天的生活”为主题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着重展现了通过采摘渔猎等方式获得食物的不稳定性。在对比中,学生认识到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开展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将史料融入高中教学中,以史料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法,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