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的教学价值再探
作者: 李祥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如何发挥“活动”的作用,也成为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体现教材教育功能的重要课题。笔者在钻研教材设计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结果发现要想充分体现“活动”的教学价值,关键在于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充分预设,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机引导。
一、“活动”引导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地理教学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因此,在认识到“活动”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阐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笔者以为,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能够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用“活动”来引导教学设计,客观上就是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中,设计了一个“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的活动,其中之一是“读图6.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在这个活动中,需要让学生基于地图去确定位置,并要求学生“说出方位”“归纳位置特点”。这有着显著的综合思维指向。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并思考人地关系,从而能够从时空变化等角度,对“方位”形成系统、动态、辩证的认识。
也就是说,如果此时能够对该“活动”进行精心设计,那学生在阅读地图的时候,就有了充分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进而培养自身综合思维的机会。这就是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可以为包括综合思维在内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活动”改善学生学习体验
相对于一般的内容设计而言,“活动”的设计自然是指向学生的体验的,只有让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那才是真正的活动。人教版地理教材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充分关注到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设计的活动具有显著的梯度,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拾级而上。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形成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助于学习品质的优化。
例如,教材中设计有这样的活动: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这虽然是针对日本这个国家地震多发的特点而设计的活动,但在具体组织实施的时候,却可以让学生基于地震减灾的思路来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我国的地震减灾提供思路。事实上,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确实非常感兴趣。
有了强烈的活动动机之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活动体验。比如,可以在活动中设计这样的任务:如果正在学校上课,或者周末在家时遇到地震,分别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平常生活中又应当做好哪些地震减灾措施?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充分阅读教材,或在课后借助于网络搜索相关资料。
三、“活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当中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这些想法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一定代表着学生的深度参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这也就说明,初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博大人文情怀,充满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具备科学态度、审美情趣、全球意识、环境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地理人。
如果能够在地理教学中真正建立起这样的理念,那包括综合思维在内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就是有保证的。当然,这样的目标实现还得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其中,对教材中“活动”的深度解析与应用,应当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坚实基础,原因就在于“活动”有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其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这样,自然也就能够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育,能够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