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
作者: 陈福年 魏存霞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塑造学生的品质与“三观”有着重要影响,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模拟真实场景、引入典型案例等,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认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体悟,进而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民族文化体验日”的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的资料,让学生分组研究并展示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收集服饰信息、了解特色食品、学习民族歌舞等内容。其次,教师可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区”,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探究的民族文化信息,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交流感受。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对社会和谐稳定、祖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挖掘教材故事资源,激发情感共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故事资源,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民族团结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析内涵、自由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在心灵深处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历史典故,如红军长征中的民族团结、汶川地震中的民族互助等,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来讲述这些故事,通过语调的变换、肢体语言的运用等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想到的有关民族精神的故事,或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见解与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本课的学习内容如何影响其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进而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风貌,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力量源泉。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学、佛家的慈悲为怀等,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设置与诗词歌赋、民族风俗、节日文化等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竞赛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这其中体现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呢?其次,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在节日中推动传统习俗与时俱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让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最后,教师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既能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提升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挖掘教材故事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方法,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能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