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中政治思辨课堂

作者: 张霞

高中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科学且高效的能力培养计划与方案,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政治学科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些教师单纯以知识“灌输”的形式进行授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需从优化教学模式入手,转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思辨意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实现政治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营造氛围,培养思辨意识

传统政治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另一方面为学生并不具备思辨意识。为构建思辨课堂,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造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使学生敢于、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分享个人见解与想法,实现对学生思辨意识的培养。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认识到世间万物是具有联系的,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主要为世间万物各自影响、相互依存。视频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使学生愈发感觉视频具有一定深意,从而自发性地对视频寓意展开探究,实现思辨式学习。

二、设计问题,启发思辨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中政治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由此达到思辨教学的目的,并实现对学生思辨思维的启发和锻炼。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如此方能使学生感受到思辨学习的乐趣,保证思辨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选修2第三课《订约履约诚信为本》的教学为例。课程伊始,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签订合同的经历?回顾这段经历,签订合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自学,随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签订合同的正确流程及注意事项”,以问题设计引出学习任务,通过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展开思辨式学习,使学生的思辨思维得到启发和锻炼。

三、组织讨论,开展思辨活动

若要真正实现打造高中政治思辨课堂的目的,不能单纯地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作为唯一途径,还应引导学生之间展开思辨式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对政治学科展开深入研讨。基于这一教学需求,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实现自主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锻炼思辨能力,实现创新学习。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选修2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给出案例。

裴某因姓氏“裴”与“赔”谐音,求职之路十分坎坷,历经困难入职一家公司,连续工作两年后都没有获得休年假的机会。于是,裴某要求公司支付年休假的三倍工资,遭到公司拒绝。裴某遂产生离职念头。

结合该案例,教师开展话题为“裴某要求是否合理?若合理,裴某应以何种方式维权”的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结合所学内容,各组给出维权方案,开展思辨讨论活动。一些小组认为裴某应立刻离职,而其他小组则认为裴某暂时不能离职,需用法律武器维权后再离职。教师应给予不同小组维权方案相应的点评,使学生在思辨讨论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构建思辨式课堂,还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坚定正确的教学路线,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围绕学生展开引导式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知识,并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思辨思维。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从教学环境入手,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交互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思辨欲望,另一方面应注重问题启发,以颇具吸引力的问题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其积极展开思辨式学习。同时,应为学生搭建思辨平台,以讨论活动满足学生的思辨学习需求,打造高中政治思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