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者: 刘梦娇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导入进行探析。

一、借助情境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

1.渗透知识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提前挑选好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播放和展示。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后面教学的高效开展。

2.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自发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相关内容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提问方式:我国运动员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28枚金牌”。教师继续:众所周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人被称为“冠军”,但有谁知道“冠军”这个称呼是从何而来的呢?学生都摇着头看向教师。教师点拨道:“冠军”这个词语的起源与大将霍去病有关。如果教师能够设计类似的新课导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借助情境导入,活跃课堂氛围

1.问题导入。

历史距今年代久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合理构思,巧妙设计,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为后面开展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罗斯福时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政策,及其对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作为新课导入,使学生了解相关事件的背景。

2.故事导入。

鉴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的阶段共性,历史上的奇闻趣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南门徙木”的故事进行课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商鞅是一个言而有信、言出必践的人,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大家,商鞅变法,成就了一个神话般的秦国。

三、借助情境导入,感知历史事件

1.引入图片,承上启下。

对于初中生来讲,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学习历史是一个提升历史学习能力的好方法。这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在教学两汉时期的相关历史时,教师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前导入。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秦国疆域图,让学生据此说出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然后,展示西汉时期的疆域图,让学生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对两图的异同进行总结。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图片导入不仅能够实现历史与地理两门学科的有机整合,还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2.创设情境,提升效率。

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手段。

例如,在教学近代史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建国大业》的相关片段,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

通过课前有效的导入环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有了明确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四、借助情境导入,引发学习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开展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各展所长。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大海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尽的联想,进而向学生抛出有关问题:如果要进行远航,应该做好哪些充分的准备?学生对于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进行发言。最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探寻新航路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的范畴。

总之,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全盘考量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最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悟丰厚的历史文化,收获丰硕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