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大单元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杨林

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大单元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在厘清单元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发展需求来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并开展多元教学。这样减少了让学生单纯按照时间轴来学习历史、背诵知识点的弊端,帮助学生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在时代背景下的意义与作用。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历史思维,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厘清单元内容主旨

从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大单元设计与实践可以看出,教师需要先厘清单元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并适当增加课外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如,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课内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厘清大单元内容中的“成立”——开国大典、“巩固”——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还可以增加课外资源,让学生感受“土改”对农民的重要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巩固作用。

二、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它包含了“培养怎样的学生”以及“怎样培养学生”两部分内容,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保证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设计知识能力的教学目标外,还要设计相应的核心素养目标,以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开展多元单元教学

1.借助情景激兴趣——提升参与度。

兴趣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较低。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图片、动画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例如,在关于隋唐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筒车”这一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图片,或展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都长安的图片,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了解盛唐文化。

2.借助问题促思维——思考内在关联。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现知识点间的关联。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思考:西域包括哪些地方?西汉时西域的社会状况怎么样?出使西域第一人是谁?其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时间及意义是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提炼信息,发现历史知识间的关联。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串联了知识点,还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3.借助合作增深度——发展综合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进行讨论,按时间线汇总事件,一起探究日本的侵华罪行以及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这样与他人合作的学习形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在讨论、探索中发展综合能力。

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辩论赛,鼓励学生就课内外某一历史问题、历史故事展开探讨。通过学生的分享与辩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总之,大单元教学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它能帮助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需把握单元内容主旨、单元教学目标,开展高效的教学,真正助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