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赵丽娟

新课标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而理解知识、锻炼技能。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运用,可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体验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优势与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使其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与感悟。

体验式学习模式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思考、合作、交流以及自我反思等一系列学习行为的发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并掌握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创设教学情境,形成体验式学习意识

只有进入真实的地理情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地理世界的多姿多彩。缺乏情境支撑的地理教学,会将学生的视线局限于课本中,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会让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形成体验式学习意识,进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例如,在有关海陆分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世界的奇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视频或图片,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分析地球上海洋、陆地的面积分布。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地球仪,当讲到某一个大洲或大洋的时候,画面就会通过颜色变化表示对应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上海陆面积分布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多维互动学习体验

在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有关北京市的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组,然后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比如,出示北京市地图,看一看哪个小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燕山、西山、八达岭、潮白河、永定河等在地图中的位置,再结合河流的流向分析北京的地势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热烈讨论,并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组间对比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在互动中增强学习体验,获得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多种感官的体验,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划分的标准等,进而了解各个区域的地形特点以及自然环境。为了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各区域的地形地貌差异,比如南方的丘陵较多,北方的平原、山地较多等,要求学生结合实践提出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形地貌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之,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直观的体验与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强化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落实途径,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