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和建构方法

作者: 王茂香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复杂的知识体系。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单元大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和建构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单元大概念提取中遇到的问题

1.概念不清晰。

部分地理概念在教材中的定义和描述常常模糊不清,难以被学生准确理解。这种模糊性会导致学生对地理概念产生混淆,使得他们无法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

2.教学内容零散。

地理知识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某些情况下,教材可能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知识点。这种教材的零散性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

3.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些地理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目标过于模糊。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会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和效果。

二、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和构建方法

1.搭建地理单元大概念的基本框架。

在每个单元教学前,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清晰的大概念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包括核心概念、相关概念、主要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将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地理概念。

例如,在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学中,单元大概念为自然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特征。为了搭建单元大概念的框架,教师需要将大概念进一步分解为相关概念。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系、植被、土壤等。

在构建基本框架时,教师应强调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气候、水系和植被是自然环境要素,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学生需要明白这些联系,以建立全面的地理认知结构。

2.科学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助于整理和表达概念关系的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构建单元大概念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不同概念以图形化的方式连接起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地理知识的结构,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在这个单元中,大概念可以定义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人文特征包括人口、文化、经济、历史、城市发展等。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立足地理学科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提取和建构单元大概念,教师应该清晰地了解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因此,在提取单元大概念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每个概念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如果地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那么单元大概念应该强调地理信息的分析和推断。

以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教学为例。教师应明确在这个单元中,单元大概念可以定义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变化。地理特征,学习目标包括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系、植被以及其对当地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地理变化,学习目标包括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变化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三、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中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和构建是关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通过构建大概念的基本框架、运用思维导图和明确地理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提取和构建单元大概念,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