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构建路径
作者: 刘丽波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师落实全面教学与推进多元学习的重中之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结构的调整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人才需求的变化又决定着教育方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化,这为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打造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围绕“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初中地理课堂展开,结合指向教学的课程目标设置、指向学习的课程内容设置、指向评价的课程标准设置的介绍,展开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路径的探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活化,将评价功能的充分发挥看作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一大要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探究、思考、理解和记忆。“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在于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环节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要以课标要求为标准来设定教学目标,二要基于目标内容来设计评价标准,三要按照目标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学习、评价的任一个环节,教师都必须要保证大方向上的统一,以此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学习的全面性和评价的准确性。
一、指向教学,综合课标与学情设置课程目标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在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个课程目标的设置,即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课堂上的教、学、评要到什么程度,其中的关键点是三个目标要在方向、内容和判定标准上达成一致。而在主要指向教学的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入课标和学情这两个重要的教学要素。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教学为例。结合课标,教师可以将课程目标设置为:1.能够分清地球上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征;2.能够结合经纬度判断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3.能够结合区域地图判断图示中的地区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确定好大的目标方向后,教师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完成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细节补充。
二、指向学习,综合目标与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选择。而在主要指向学习的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将目标和需求纳入考量范围。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的教学为例。教材虽然始终都是教学和学习最主要的参考,但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相对来说有些浅层化,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的话,教师还需要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如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和气候特征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欧洲西部的工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达”,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知。
三、指向评价,综合过程与结果设置课程标准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评价以反馈为主,在教与学过后的评价以总结为主。而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育理念下,指向评价的课程标准设置就需要综合过程与结果两个参考要素,并综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种方式,及时、全面且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有效性作出评价。
通常情况下,过程性评价的实践形式包含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和教师的总评,而结果性评价则主要围绕具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包含教师在课堂上观察记录的信息和练习、考试中体现出来的数据。事实上,多元的评价方式和准确的评价结果更能够反哺教学和学习,也更有助于完善教学和学习的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也必须要站在多个视角思考问题,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在融合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可信性、学习活动的创造性与开放性、课堂评价的过程性与综合性对整体教学起到的都是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想要真正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那就要真正地将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教学评价来充当串联教学全过程的线索与框架,一方面基于学生需要来向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另一方面及时帮助学生检验自我的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