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文献史料的运用研究

作者: 马成虎

文献史料是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文献史料的运用思路与途径,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课题。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相关内容为例来说明。

一、历史教材中文献史料的运用思路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文献史料,且呈现形式相对多元。笔者以为,教科书中的文献史料既应以适合学生加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应当通过问题驱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加工。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在教科书中以文字、图片呈现的文献史料,在具体呈现与加工的时候可以创新更多的形式。

例如,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韩非子·五蠹》中的相关史料,即:“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以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这段内容没有太大的困难,但要让学生在占有这段史料的基础上去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就需要在史料运用思路上进行精心的设计。笔者在教学中紧扣“文明起源”与“国家建立”两个关键词,思考史料中的内容是如何表明文明起源的规律的。这样可以驱动学生主动加工这段文献史料,从而使其充分发挥支撑学生建构历史观点的作用。

这也说明,文献史料自身所具有的客观价值,需要在学生的主动建构中得到体现,而学生基于文献史料的分析并获得历史观点的过程,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历史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更有保障。

二、历史教科书中文献史料的运用案例

当然,基于上述思路来运用文献史料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关注,尤其是学生在面对文献史料的时候,如何有意识地将史料与所要建构的历史观点衔接起来,就值得教师去认真研究。例如,教师通过相应的问题去驱动学生深度加工

文献资料时,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时机应当如何把握值得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不应当是纯粹经验积累性的,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理论来进行。

例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史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以及以“历史纵横”形式呈现的“商周时期的奴隶买卖”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本课的学习来说是重要的支撑,但在教学中笔者却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对这些内容往往缺乏关注,或者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

在注意到这一现象之后,笔者判断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些文献史料的价值,已有的习惯让他们更多地关注教材或教师给出的历史观点。这样的思路显然不适合高中历史学习,而运用好这些文献史料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契机。于是笔者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将《孟子·滕文公上》中相关的表述翻译成白话文,并配以简单的动画让学生去理解。对于“商周时期的奴隶买卖”的话题,先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旗帜鲜明地进行了批判,然后提醒学生:用现代文明的眼光看古代社会的诸多事物,会发现其存在不合理甚至反文明之处,但分析史实更需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因此如果从劳动力提供、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力的支撑等角度来看,奴隶买卖在当时有其必然性……

事实证明,通过上述方式来用好这段文献史料,学生就可以避开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从而能够将历史事件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这样也就可以形成对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解,从而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历史认知。

三、历史教科书中文献史料的运用思考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是丰富的,文献史料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将教材中的文献史料看作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有了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这些资源的运用则更加直接地影响着其教学价值的发挥。其实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在利用这些文献史料的时候,不必过于拘泥于具体的“招式”,不要进行程式化的处理;更多的时候,从学生在历史知识建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观出发,看这些文献史料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学生通过哪些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感受这种价值……事实证明,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更符合阐释学的要义,更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具体文献史料的时候通过契合度更高的体验来获得历史观点的培养。

注: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文献史的运用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课题立项号:LX\[2022\]GH1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