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微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启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化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尤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微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灵活且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逐渐得到应用与推广。
一、微项目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微项目化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微项目化学习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合作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与发展,增强其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微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资源整合,完成了任务,既促进了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微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设计。
微项目化学习强调通过具有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设计应以历史知识为核心,通过设计具体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设计的任务应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促进其历史思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策略,鼓励学生以“探讨夏商周王朝更替的原因及影响”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研究夏商周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与资料,提出王朝更替的内外因素。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部分,通过合作研究,最终形成关于夏商周王朝更替原因的报告并进行展示。这种任务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应用。
2.情境化学习。
微项目情境化学习策略强调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历史场景中进行探究和学习。在情境中,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情境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参与和互动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假设你是三国时期一个地区的统治者,面临着内外压力和民族交融的挑战,如何制定政策促进民族统一与交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民族矛盾,讨论如何通过政策促进统一与交融。通过这种情境化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的决策过程,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将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合作学习中的意见交流与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角度的历史思维,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推动学生在互动中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项目: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与社会变革。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研究其中一个朝代,重点分析该朝代的民族政策、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最后讨论整理出一份关于各朝代民族关系的对比报告,并向全班展示。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各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与社会变化,同时培养了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
通过对微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看出,微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历史任务,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总体而言,微项目化学习为初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微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批准号:C/2023/03/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