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科勒斯保护林地:薄雾缭绕之山
作者: 行走的鱼那科勒斯保护林地的主体是那科勒斯山脉(Knuckles Mountains),它横跨马特莱和康提两个地区,由34座高低不同的山峰组成。“那科勒斯”的英文直译是“指关节”,这个名字来源于早期的英国测绘员,他们认为山脉中最突出的五座山很像握紧拳头后的指关节,不过,当地人更愿意称呼它原本的僧伽罗语名字——“薄雾缭绕之山”。
“豪华露营地”
与中央高地的其他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不同,那科勒斯保护林地并没有一个集中的景点,所以从城镇出发直奔景点的“特种兵式旅行”并不适合这里,因此前来此地的游客并不是很多。不过,对于一些旅行者来说,也许这里才是探索中央高地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清新的空气,宁静的山林,原生态的村落,带给人们中央高地特有的闲散与舒适。

保护区旁边有个名叫兰加拉(Rangala)的小镇,游客大多住在镇上。还有一种更深度的游览方式,那就是直接在保护区里露营。当然,私人露营在这里是不被允许的,保护区里有几个酒店式的露营地。还可以选择寄宿在保护区内的村落当中,不过,斯里兰卡的居住条件普遍不太好,更何况原生态的村落了,所以找一家豪华的露营酒店似乎是最佳选择。
我选的露营酒店距离兰加拉大概20分钟车程,路途不远但道路非常颠簸,运送我们的越野车车身很高,因为路途中还要穿越一些溪流。这家露营酒店的房间由木板和厚帆布搭建而成,屋顶则是彩钢板,像是工地里的简易房。保护区内是没有电网的,露营酒店只能靠发电机供电,每天早晚两次可以给各种设备充电。让人惊喜的是这里有自来水,房间里还有浴室,光凭这一点,“豪华”两个字就实至名归了。要知道,对于附近村庄里的人来说,洗个热水澡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保护区内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给了现代人一个难得的与外界彻底断开连接的机会,不受打扰地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在这里,没有忙碌,也没有焦虑,旅行者像一家人一样围在餐桌前,用不同的语言“连比划带猜”地聊得不亦乐乎。坐在屋子前就能欣赏到如画的美景,所以即使一直在营地享受宁静与放松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不过如果想要感受真正的那科勒斯,还是需要徒步。
变幻莫测的山林气候
保护区有很多条徒步路线,可以在山脚的农田中徜徉,可以在山腰的松林与河流间踱步,也可以挑战自我,攀登那科勒斯山,一览全貌。
早上6点,向导就已经等在帐篷门口了,整个徒步过程需要9个小时,加上山中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人们需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营地。行进没多久,一片种满水稻的梯田就映入我的眼帘,像是一组绿色的台阶搭在山坡上,高大的棕榈树像哨兵一样立在田边。穿过田埂,山路便出现在眼前。一开始路途还算平坦,道路两旁的树林大多是松树和桉树,由于这两种树都非常容易燃烧,所以在极端炎热的天气里护林员会对这里进行重点监控,以防山火。这段山路的岔路很多,有些通往茶园,有些则是通向山中的河流与瀑布。这里的瀑布大多落差较低,很多巨大的石头组成的天然堤坝将河水聚集成小小的水潭,为炎热的空气平添了几分清凉。选择“轻松线路”的人们将这里作为终点,有人坐在池边泡脚聊天,有人干脆穿着泳衣直接跳进水里,而我们则是抓紧时间休息,因为困难的旅程马上就要开始了。

接下来的山路开始变得崎岖,路上乱石林立,地面上厚厚的落叶让空气中透着一丝腐朽的味道。在水池边还是烈日当空,随着我们逐渐向上行走,太阳好像也躲了起来。空气的湿度开始变大,雾气逐渐变浓,丛林好像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著名的云雾森林就在眼前。相比海拔较低的地方,这里的树木要矮上一些,昏暗的树林影影绰绰,我们一行人好像走进了某个恐怖电影的场景当中。几乎每一棵树上都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和地衣,地上的石头也是如此。虽然这片云雾森林的湿度很大,但这里几乎不怎么下雨,这些植物主要靠云雾中的水分生存。

通常来说,那科勒斯山脉受到季风的影响,冬天受东北季风控制,季风带来印度洋潮湿的空气和丰富的降水,而夏天则受西南季风影响,虽然同样潮湿,但几乎都被中央高地南部的山脉挡住,所以气候相对干旱。当然,这仅仅是大范围上,具体到山中的各个部分,气候可就变化万千了。有些背风坡会形成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植物不仅变得稀疏,叶片也更加小而厚实,能够尽量多地保持水分;同样是背风坡,有些就可以被季风覆盖,导致降水相对丰富,但风口的存在使风速加快,甚至让树木普遍呈现倾斜的姿态。有些山谷由于地形的聚雨作用,降水量很大,植被也更加丰富;而有些山谷则“完美”地躲避了雨水,只有一些低矮灌木“苟延残喘”。那怕只相隔一座山的两个山谷,也可能一个大雨瓢泼,一个艳阳高照。长年驻扎在这里的研究人员发现,山中的气候不只受到季节和地形的影响,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也能让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小气候”。
走出林地不久,突然一阵冷风袭来,气温骤降,向导赶紧让大家停下脚步,穿上冲锋衣,这里的气温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化超过十几度。继续向上攀登,空气中下雨天特有的气息让我们感知到降水可能就在不远处,果然又走了一阵,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看样子是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向导耸了耸肩膀说:“看,这就是那科勒斯。”幸好,大雨赶在了我们的前面。在1000多米高的山中,衣服湿透可不是小事,一旦出现失温会非常危险,难怪这里规定登到顶峰的路线必须要有向导陪同。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登上了那科勒斯山的顶峰,遗憾的是山顶笼罩在云雾之中,看不到什么景色。但经历了山中变化万千的气候和多种多样的景色,这种独特的体验便已经值得我们近5个小时的艰苦攀爬了,就像人们常说的,当过程已经足够精彩,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
漫步原始村落
回到营地已经是傍晚了,那科勒斯山逐渐被黑暗笼罩,山中时不时传来各种动物的叫声。不过我们早已经没有力气关心这些,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洗了个热水澡后就直接瘫在了床上。接下来的一天,我们“登峰小队”再也没有力气体验其他的远足路线了,但可以选择在营地附近的村庄逛逛,感受一下原生态村落的风土人情。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可能只有几十人,大多在附近的茶园和梯田工作。坑坑洼洼的土路将每家每户连接在了一起,路旁早已被各种野花野草占得满满当当。由于气候潮湿,这里的房子大多建在高处,错落有致,加之房子大多被漆上了明艳的颜色,让整个村子色彩缤纷,就连房门口晾晒的衣服都在为这片土地增加一些色彩。走近就会发现这些房子大多不用玻璃,窗子虽然开得很大但几乎都用木板挡住了,只留下一些缝隙保证空气流通。白天年轻人都去田里劳作了,村中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当地人非常友好,在村中闲逛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冲你微笑,活泼一点的孩子还会让你给他们拍照。村子旁边就是梯田,田中的蚂蟥非常“厉害”,有游客因为觉得热就脱掉了袜子,结果几分钟之内就有好几只蚂蟥爬到了腿上,只能紧急送回营地处理。所以出发的时候营地的工作人员强烈要求我们穿上防护袜,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是确实有效。
梯田中,水稻正在茁壮成长,人们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劳作;远处的茶园中,著名的锡兰红茶的嫩芽正在悄悄生长。在这里,人类曾经与森林抢夺过空间,但在当地管理部门的协调下,人与自然正在慢慢地和谐共处。几天前,这里开过一场会议,山中气候站的科研人员用最新的观测成果,来指导当地人调整种植的时间和作物的品种。村里的年轻人在接受培训,一部分会加入旅游服务行业,为村里增加收入也会缓和人地矛盾。就像那科勒斯保护林地变幻的天气,居住者与旅行者都要慢慢地适应,融入,在厚厚的云层之下,静静地感受山川林地间的美好。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