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大学:从牛津城与牛津大学的往事谈起

作者: 赵秀荣

笔者在2022年获得圣智—牛津大学奖学金,有机会在牛津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进行短期访学。除了学术上的收获,还在业余时间探索了这座依旧保持着中世纪古朴风貌的著名大学城。在参观牛津城博物馆时,从义务导游的介绍中,我感受到有些牛津市民对大学的敌意,当然也了解了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之间的“历史仇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4年曾在日内瓦大学参加的一个主题为“大学与城市”的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都认为大学与城市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关系,当时我问日内瓦大学校长一个问题,大学与城市之间有没有什么消极的关系?校长笑着说,“让我们一起探索”。当我了解了牛津大学的历史时,我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中世纪:大学与城市的“历史仇恨”

中世纪大学出现时——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于10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建立,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没有独立校园,教师们在大学所在城市租用演讲厅授课,大多数学生住在城里居民的家中。因此,早期的大学几乎没有可辨认的校园建筑。中世纪的大学是按照公会的模式建立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旦他们获得特许状(charter),就会与城市谈判,希望以公平的价格租用演讲厅,并获得其他特权。

城市与大学:从牛津城与牛津大学的往事谈起0
1—2. 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位于牛津市卡特街和宽街交汇处,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建于1602年,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是英国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学术图书馆之一,也是牛津的地标建筑。
城市与大学:从牛津城与牛津大学的往事谈起1
1—2. 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位于牛津市卡特街和宽街交汇处,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建于1602年,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是英国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学术图书馆之一,也是牛津的地标建筑。
城市与大学:从牛津城与牛津大学的往事谈起2
 1354年2月10日,爆发了“圣斯科拉斯蒂卡节骚乱”,牛津大学学生与城镇居民发生武力冲突。一幅20世纪的画作描绘了此次事件。

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经常是敌对的。这种敌对关系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加剧: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中世纪大学的基金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来自教会。因此,大学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市政当局。二是许多大学生都来自“国外”、有着异国情调、举止和着装“怪异”,他们讲拉丁语,书写也用拉丁语,这是西欧中世纪高等教育的通用语言。学生通常不会说当地语言,学生与大学所在城市的民众格格不入。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恶化了学者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三是中世纪大学教师和学生若犯罪,免于民法的惩罚。中世纪大学的学生享有普通民事法庭的某些豁免权。他们受到神职人员的法律保护,因为大多数学生是未来的神职人员。根据教会法,他们只能在教会法院受审。这导致学生们经常在城市及周围地区违反世俗法律,可想而知,一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经常把城市搞得鸡飞狗跳,引起民愤。

除此之外,至19世纪晚期,大学还拥有涉及世俗事务的大量控制权,包括为酒吧颁发执照、禁止戏剧演出和控制度量衡……所有这些似乎都让城镇居民感到自己是二等公民。

冲突的巅峰:圣斯科拉斯蒂卡节骚乱

牛津大学具体的成立时间没有确切记载,学校网站上介绍其1096年开始有教学活动,当时英法关系恶化,亨利二世于1167年禁止英国学生到巴黎大学进修,牛津大学便开始迅速发展。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之间爆发的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在历史上被称为“圣斯科拉斯蒂卡节骚乱”(St Scholastica's Day Riot)。圣斯科拉斯蒂卡是一位女圣徒,死于公元543年,她在意大利建立了著名的卡西诺山修道院,她的圣徒日是2月10日。之所以用她的名字定义这场骚乱完全是由于日期的巧合。1354年2月10日,星期二,在牛津城斯文登斯道克(Swindlestock,一说Swyndlestock)酒馆喝酒的两位牛津大学学生抱怨葡萄酒的质量不佳。当时酒馆主人是巴法德的约翰(John of Barford),据说他用“倔强而粗鲁的语言”回应了顾客的抱怨。于是,一名学生把平底锅扔到他的头上。当地人和酒馆主人约翰站在一起,并敲响了城市教堂(卡法克斯的圣马丁教堂)的钟声,召集城镇居民武装起来。之后,大学反击,敲响大学教堂(高街的圣母玛利亚—处女教堂)的钟声召集学生。战斗开始后,城镇居民和学生用弓箭互射。第二天,市长骑马前往伍德斯托克寻求国王的支持,与此同时,大约2000名农夫从乡下赶来帮助市民,他们闯入大学的学术厅,杀害学者、学生。这种情况在周四继续进行,共有62名学者、学生被杀。

事后,暴乱者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国王爱德华三世命令此后在每个“圣斯科拉斯蒂卡节”,牛津城的市长和地方官与60名市民——代表被杀害的学生、学者62人——行进到圣玛丽大教堂,参加死者的追思弥撒,并宣誓遵守大学的特权,还需要因每名被杀害的学生、学者向大学支付1便士的罚款。

1575年,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确立了牛津大学的特权,要求市长和地方长官宣誓:“你将遵守并保守该大学的所有合法的自由和习俗,这些自由和习俗是该大学的校长、院长和学者合理使用的,没有任何异议。”

城市与大学:从牛津城与牛津大学的往事谈起3
牛津市有诸多旅游景点,如基督堂学院、叹息桥、阿斯莫林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牛津博物馆、卡尔法克斯塔、牛津植物园等,吸引着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

牛津城支付给牛津大学的罚金从未因通货膨胀进行调整,但“羞辱仪式”直到1825年才结束。当时的牛津城市长威廉·斯莱特向议会提交的完整文件刊登在1825年2月5日的《牛津日报》上——牛津市长向议会表示,作为本市的首席行政长官,他不能在个人感情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参加“圣斯科拉斯蒂卡日”的仪式;并呼吁下院就此事进行审议并提出建议。下院认为,该仪式只会让人们记住一场偶然的争吵,无论当时人们多么痛惜,这场争吵已经通过5个世纪的、每年屈辱的仪式让大学得到了充分的补偿。并且,考虑到目前大学和城市之间牢固地建立了和谐与良好的关系,他们长期以来遵守毫无意义的仪式没有任何价值,也不利于遗忘过去的仇恨和分歧,因此准许牛津市长和市民不再出席“圣斯科拉斯蒂卡日”的纪念仪式。

牛津大学(当然也包括剑桥大学)最终在19世纪失去了其特权地位。1836年11月28日,伦敦大学申请到特许状。随着新大学的激增,大学逐渐成为许多城镇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设立也更加实用及广泛,这改变了中世纪及现代早期牛津、剑桥的教育集中在宗教、法律和医学等的局面。当时虽然大学和城镇在地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此后,英国的城镇与大学的关系逐渐转向良性,学术界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许多成立于19世纪末的大学都是为支持当地经济需求而设立的地方机构。

知识时代:和谐良性的依存关系

今天,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英国的大学,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为改善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地位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地方经济向高技能知识经济转变,许多大学强调,支持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其使命中的“优先事项”。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娜·瓦莱罗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万·里宁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研究了78个国家(地区)的15000所大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数量每增加10%,该地区的人均 GDP将增长0.4%。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大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缘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直接贡献,还受到人力资本和创新供应增加的推动。英国政府于2012年推出了“城市协议”(City Deals)计划,政府希望大学可以积极参与“城市协议”,改变“大学在城市,但不属于城市”的状况。

漫步在牛津街头,如果不是街上飞驰的自行车、汽车,我感觉仿佛穿越回中世纪。牛津城历经千年的风雨,依旧保持着中世纪的古朴风采。牛津大学历经近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之一,是全世界学者仰慕的高校。虽然牛津大学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着雇主的角色,并且是当地企业的员工的重要来源,但与此同时,学生和游客的涌入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住房和交通等资源压力,比如,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涌入,使牛津周围公寓租金不断提高,导致当地的年轻人付不起昂贵的房租。但近年来,牛津大学和牛津市通过共同努力,建立了牢固的伙伴关系,牛津大学也出台诸多举措,致力于牛津城经济发展、改善社区服务,鼓励大学与当地居民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如当地社区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大学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从对抗到共生,如今城市与大学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和谐。

(责编:刘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