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掠影,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作者: 王春城

玉雕掠影,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0
玉雕掠影,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1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

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扩建校区,在德胜门外的小西天西南角修建房屋,工人们在挖掘地基时,一些地底的方砖时时碰撞挖掘机器,慢慢地一个拱形墓顶逐渐显露了出来,施工人员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局派考古人员到现场勘察,经过勘察确定一座古代墓葬,经发掘清理,确定墓主为黑舍里氏。

黑舍里氏身份显赫,是清初重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之女。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玉器以及铜器类文物,其中玉器类文物共计18件。玉器年代跨度很大,从战国、汉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是此墓葬中最为重要、最为精美的玉器之一,其上雕刻的“子刚”款识,表明其出自明晚期琢玉大师陆子冈之手。

陆子刚及“子刚”款玉器

陆子刚系明代苏州府太仓人,其生卒年无明确记载。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说陆子刚是中国玉器史上第一位在玉器上留下名字的玉雕大师。根据史料推测,陆子刚应主要活动于嘉靖、万历年间。据传,他的玉雕技艺享称“吴中绝技”,堪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根据文字记载和存世玉器上的落款,陆子刚的名字有两种写法,即“子刚”和“子冈”两种,而落在玉器上的款识基本有“子刚”“子冈”“子刚制”三种。

玉雕掠影,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2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的玉把采用阴刻、透雕、浅浮雕、高浮雕等不同技法琢制而成。玉把底部刻有剔地阳文篆书“子刚”款。

陆子刚的玉雕作品和技艺陆续出现在时人笔记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晚期。

明代文人高濂所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提及陆子刚的作品,比如 “水中丞:近有陆琢玉水中丞,其碾兽面锦地,与古尊罍同,亦佳器也。”高濂此书刊印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此高濂当是与陆子刚同时代,他在著作中将陆氏的名字写作“陆子冈”,他所见过或收藏的陆氏玉器有如下几件:白玉嵌青绿石辟邪水注,仿造古物所制,特点是滑熟可爱;玉蟾蜍水注,亦是仿造旧式;玉兽面锦地水中丞,式样仿青铜酒器罍,制作精美;白玉带盖螭纹印盒,工艺精致,有很多人进行仿制。

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继儒所著《妮古录》:“乙未(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初四日,于吴伯度家见百乳白玉觯,觯盖有环,贯于把手上,凡十三连环,吴人陆子所制。”《妮古录》所记的这件“子刚”款玉觯,亦为仿青铜酒器。觯这种酒器,商代常见的多为圆腹、侈口、带盖,至西周开始出现体扁,而四角略圆的形式。但带耳或把的很少见。而陈继儒记录的这件白玉百乳觯,盖有环,贯于把手上,形制较为特殊。

高濂与陈继儒都是与陆子刚基本同时期的人,他们在笔记中对陆子刚所做玉器的纹饰和器物做了比较清晰的描述。高濂与陈继儒提及的几件玉器,全部是文房类用品,有盒、水注、水丞、觯,器形多仿效前代器物。这些器物有些在当时已经受到追捧,出现了仿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濂在描述兽面锦地水中丞时,用了一个“碾”字,说明他在制作玉器时应是使用砣具的。

到了崇祯时期,崇祯十五年(1642)出版的《太仓州志》卷五记载:“雕玉器,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支值五六十金。子刚死,技亦不传。”这段话不仅说明陆子刚所制作器物珍贵、价高,而且这段话中提及陆子刚有绝技, “用刀雕刻”。但这应该是一种误传。

玉雕掠影,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3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西汉勾连涡纹玉卮(附盖),通高11.8厘米,直径6.7厘米,徐州博物馆藏。

实际上,玉器的琢磨碾制是用砣具配合解玉砂完成的,而传言陆子刚的绝技则是用刀雕刻其款识。资深玉器专家、台北故宫博物院荣休研究员邓淑苹先生认为,以刀雕刻款识的绝技应为时人的误读,从而进一步神化其技艺,也使他的作品价格更高。

因受邓淑苹先生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陆子刚玉器研究的启发,笔者曾在首都博物馆保护部赵瑞廷先生的协助下,对这件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的局部细节进行了显微镜下的检测。

此樽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玉质佳。这表现在颜色与体量两方面,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为和田玉所制,玉质温润,色白,局部有糖色,樽身乃一块整料掏膛而成,足见此块原料的体量应该不小。且整块玉料基本无瑕,足见其贵重。

第二,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采用阴刻、透雕、浅浮雕、高浮雕等不同技法琢制而成,从樽上几个小兽的工艺手法来看,风格仿古却不拘泥于古,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仍保留着趣致可爱的特点。

第三,“子刚”款阳文款识,在显微镜下显示,每一道刻痕都是中间比较宽,两端比较窄,与整个玉樽的其他纹饰刻法并无不同,这样的工艺痕迹表明“子刚”两字也应是使用砣具雕刻而成的。这也证实了所谓“昆仑刀”应是对陆子刚技艺的误读和一种夸张。款识的周边被剔掉,打磨得十分平滑,制造出阳文印章的效果。

关于此件文物的定名

此件文物在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账目上的名称,一直是“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但笔者认为从此件玉器的造型、体量以及功能上来说,称其为“卮”更为恰当。

卮为一种酒器,产生于战国末期,到秦时杯、卮并用,卮流行于汉代。材质非常广泛,有银、铜、木、陶等,以陶及木的材质比较多见,玉卮最为珍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先生曾引用《韩非子》的记载来说明玉卮值千金,极为珍贵。

目前所知明确为墓葬出土的汉代玉卮共有5件,分别为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勾连云纹玉卮、安徽巢湖北山头1号汉墓出土的朱雀踏虎衔环玉卮以及带盖朱雀纹玉卮、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鎏金铜框玉卮以及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的龙凤纹玉卮。这几件汉代玉卮除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鎏金铜框玉卮卮身是由玉片及铜托拼镶而成,其他玉卮卮身皆是用一整块玉料雕琢而成,分为盖(有些缺盖)、身两个部分,卮身呈圆桶形,高度一般在11厘米至13厘米之间,上下大小略有差异。盖顶正中有环形钮或带花瓣的圆形捉手,卮身一侧有环形耳。纹饰一般以云纹或勾连云纹为底纹,上面或饰有像生纹饰(如朱雀纹、龙凤纹等)。

传世的汉代玉卮有两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玉卮,卮身纹饰与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玉卮大致相同,都是在谷纹基础上加饰夔凤纹。台北故宫所藏汉代玉卮则器身高浮雕双身朱雀,并在其中穿插五只螭虎,台北故宫研究人员认为这件玉卮可能由新石器时代的玉琮改制而成。

玉卮发展到唐宋时期仍有少量,后逐渐衰微。一直到了明朝中晚期,文臣儒士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进一步繁荣,民间的手工业快速发展。明朝时为迎合市场和文人审美,仿古玉器逐渐多了起来,开始有仿古(汉代)玉卮出现,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白玉夔凤纹卮,高12.3厘米、最宽9.6厘米、口径6.9厘米。白玉质,玉中原有糖色,另有铁褐色沁斑。器形呈圆形筒状,单鋬耳,鋬耳上阴刻兽面纹。有盖,折沿,盖顶浮雕三个几何云形捉手,中间凸起一柿蒂形花芯。盖身以三角形勾连涡纹组成一个个小夔龙纹。卮筒壁较直,以勾连谷纹为地,身上浮雕四只夔凤,几何形身躯,两两相对。三兽蹄足。此件玉卮无论尺寸还是形制都与黑舍里氏墓出土的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颇为相似。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这种形制的明代仿古玉卮。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这一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刚的存世佳作,其精美的纹饰、高超的工艺和古朴大气的风格让我们领略了琢玉大师的精湛技艺,而其背后的故事和许多未解之谜,使这件文物更显弥足珍贵。

(责编:马南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