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职业 收纳师”的民族志
提到职业收纳师、极简主义或“断舍离”,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以纪律与克制闻名的日本。近藤麻理惠2011年出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全球销量超200万册,被人们冠以“收纳女王”的称号。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抛出了一个与刻板印象相悖的事实,在以自由随性著称的美国,“职业收纳师”(professional organizer)有着更长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
“生活方式职业”的流行
人类学家凯瑞·M.莱恩(Carrie M. Lane)长期关注美国的工作文化,也同样热衷于收纳和整理。有一天,她在厨房洗杯子,决定捐掉几个。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她突然意识到,把几个杯子送到慈善商店“断舍离”就能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更美好这件事情挺奇怪。这背后一定有着什么文化上的动因值得探究。于是,莱恩开始考察过去半个世纪美国“极简生活”的商品化现象。在研究“收纳工业综合体”时,莱恩接触到了职业收纳师这重要的一环。通过与收纳师的深入访谈,她发现这一群体极具研究价值:不仅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多样性和从业者的丰富性,更因为收纳师这一职业的历史与现状,为理解当代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
自2012年,莱恩开始对50多位来自全美各地的(主要是洛杉矶)职业收纳师及其客户进行持续访谈。同时,她报名参加职业训练营,作为助手和志愿者参与现场工作,加入市政工作小组,讨论如何处理囤积强迫症患者的问题。同时,通过梳理文献与档案,她将收纳师行业置于更广泛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终于在2024年,这项持续十年的研究出版成书《不只是漂亮的盒子——职业收纳师的兴起与当代生活失调》(More Than Pretty Boxes: How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Organizing Shows Us the Way We Work Isn’t Working)。
这项关于职业收纳师的民族志研究,旨在向读者介绍专业收纳领域的历史及其运作机制,同时将这一职业作为一个起点,思考当代美国新自由主义工作系统、消费主义、情感联结,以及有偿和无偿工作所具有的性别特征等问题。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系统梳理文献档案,详细追溯了美国职业收纳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这一过程中美国职场女性角色的演变。第二部分聚焦于当代美国收纳师的具体工作及其与客户的互动模式。
作者首先阐述了美国收纳师行业诞生与发展的四大背景。莱恩认为,收纳师这一行业的兴起是21世纪“生活方式类职业”(或称有偿护理类)流行趋势的一部分,这类职业还包括私人教练、人生教练、私人管家和活动策划等。与护工等传统有偿护理不同,这些“生活方式职业”通常不涉及生死攸关的必要性,也并非雇主无法自理的事务,因此常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属服务。然而,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这类服务在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中也逐渐普及。这一趋势与第二个背景密切相关,即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消费主义和工作文化的转型。一项针对洛杉矶中产家庭住所与日常生活的研究显示,美国人拥有的物品数量与居住空间之间存在持续的不匹配。四分之三的家庭无法将汽车停入车库,因为那里堆满了过度消费带来的杂物;这一过度消费被视为对过度工作的回应,或是对因工时过长而导致的社会联结缺失的补偿。第三,新冠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囤积行为,使得对收纳师的需求更加凸显。最后,收纳师的流行折射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多重困境,包括经济不稳定加剧和社区联结的疏离;然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将这些系统性危机归咎于个人失败,使得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女性——背负着沉重压力。
收纳的职业化历程
莱恩指出,早期的收纳师主要由女性担任,她们试图将已有的家务技能转化为有偿劳动。然而,这种工作常被视为女性传统角色(如家庭主妇或秘书)的延伸,使得其专业性和价值难以获得广泛认可。即便是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男性“效率专家”依旧主导了工作场所的系统优化。20世纪20年代,随着更多女性进入秘书岗位,她们的整理技能才逐渐在办公室中获得认可,甚至现代文件系统的诞生也来自女性在办公室中的贡献。
“职业收纳师”一词最早出现在1975年。《纽约杂志》报道了一位女士,名叫斯提芬妮·温斯顿,她可以受雇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令人烦恼的杂乱无章,无论是厨房柜还是文件柜。1978年的《华盛顿邮报》称赞温斯顿将收纳发展成了一门生意。而对温斯顿本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给她的业务一个专业化的描述和定义。收纳师专业化的努力持续了近十年,直到1984年“全美收纳师协会”(NAPO)的成立。
除了建立职业协会,在宣传策略上,收纳师们尤其强调其工作中解决人们内心需求的部分,将自己的工作与医生和治疗师相联系,称自己为“杂乱治疗师”或是“文件治疗师”。“治疗”这一关键词的确揭示了职业收纳师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收纳行业的兴起,大量关于收纳整理的真人秀节目涌现并广受欢迎。这些节目通常会展现一个混乱不堪的家在收纳师的巧手下焕然一新,房主归来时感动落泪的情节。然而,这些综艺节目误导观众以为收纳师的工作仅仅是单向地为客户提供整理服务,而忽略了其中最复杂且具挑战性的部分——处理客户的情绪。从这一意义上,莱恩认为,职业收纳师更应该被称作“资本主义治疗师”,因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治疗关系,适合那些既要处理大量物品,又要应对这些物品所承载的情感与负担的人”。
囤积强迫症
(Compulsive Hoarding Disorder):
囤积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以长期难以丢弃物品为核心特征,无论物品实际价值如何。患者过度收集并保存各类物品, 如纸张、衣物、过期食品等,导致生活空间被杂物占据,严重干扰正常活动,并引发安全隐患(如火灾、卫生问题)。与收藏不同,囤积者常因杂乱环境感到羞耻,拒绝他人进入,并伴随决策困难、情感依恋(如认为物品未来有用或具纪念意义)及强烈的丢弃焦虑。
莱恩指出,尽管收纳师的工作种类繁多,如杂物整理、文件整理、遗物整理等,但其核心始终围绕三个步骤:归类、清理和放回。在清理环节,收纳师常常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因此需要具备极强的沟通能力和掌控力,倾听客户与物品之间的故事,并最终帮助客户与物品“解绑”,“幻想消费”(wishful shopping)尤其如此。幻想消费指的是人们通过购买物品来象征他们渴望却无法实现的事件或人生。例如,艺术史专业毕业的劳伦曾梦想成为画家,但迫于生计进入职场。多年后,她离职并计划重拾艺术创作,尽管那些未撕掉价签的空画框堆满了她的房间,当收纳师萨拉建议处理掉时,劳伦却坚决反对,声称要用它们装裱未来的画作送给朋友。然而,事实是,多年的忙碌工作让她早已忘记了如何绘画,也与朋友失去了联系。另一位客户囤积了大量荷兰语教学磁带,萨拉建议捐赠,但他犹豫不决,幻想着有朝一日被荷兰的跨国公司雇佣,提前学习荷兰语会让他在同事中脱颖而出。然而,这位客户早已退休,搬去荷兰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这些案例表明,过度繁忙的工作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只能通过强迫性消费和囤积来弥补内心的遗憾。
治疗的工作性质,使许多收纳师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使得许多收纳师在工作中获得传统职场中所没有的成就感。职业收纳师职业的吸引力还在于其灵活性、自主性和多样性。“自雇”是职业收纳师的重要特征。尽管面临收入不稳定的挑战,但在访谈中,绝大部分收纳师表示他们的工作比传统职场更令人满意,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控制感、多样性和热情。然而,莱恩认为,这样一种自雇有时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对当下不稳定的劳动市场的一种回应。作者指出,在过去半个世纪,美国的稳定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尽管职业收纳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和出路,缓解了日渐动荡的传统雇佣制,但它并未在根源上解决美国工作就业中的系统性问题。更好的福利保障、家庭支持和工时限制依旧必要且急迫。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