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熠熠生辉千百年
作者: 王春城在首都博物馆珍藏的明代金银器中,有一件独特的器物,其器型与图案纹饰均展现出与华丽浓艳风格迥异的清新之风,这件器物就是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
这件经仪器检测,含金量达92%的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明代金器中的精品,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物图录中。
万贵墓出土的宫廷金器
1957年,北京城南今右安门外关厢东庄农业社社员在挖掘菜窖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明代成化年间的古墓。墓中发现大量精美的金、银、玉、铜、瓷器等,一些金器上还刻有标注制作年代、机构、名称、重量、成色等内容的铭文,金银器总重2500余克,奢华程度超过王妃墓。
墓主为万贵及其妻子王氏。万贵墓盖上篆书刻“赠骠骑将军锦衣卫都指挥使万公之墓”,《明史》有传,万贵生于洪武壬申年(1392),卒于成化乙未年(1475),卒后被赐封“赠骠骑将军锦衣卫都指挥使”之职。
万贵之女,即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万氏自幼入宫,19岁时,她开始照料年仅2岁的皇太子朱见深。《明史》记载她“机警,善迎帝意”,加之明宪宗朱见深成长的特殊经历,万氏始终伴其左右,可谓风雨同舟。因此,在明宪宗即位后,立年长自己17岁的万氏为妃,后因万氏生皇子,加封贵妃。尽管皇子早夭,万氏再无生育,宪宗始终对其圣宠不衰。
万贵夫妇皆于成化年间去世,彼时万贵妃依旧圣宠无极,故其父母的墓志满是溢美之词。万贵墓中出土的金执壶、金杯、金盘、蟠龙金镯、白玉双螭耳杯等无不精雕细琢,巧工慧做,佐证了史书对万氏家族财富的记载。
在古代,盘类器物按功能可分为盏盘和承盘。前者专门用来承托盏杯,后者用来盛放食品或其他器物,这件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就属于承盘。
纵观历代,盘的形状大致分为圆口圆形、花口花形和角口角形。其中圆口圆形是最常见的器形,首都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八方盘则属于角口角形。用金银材料制作的角口角形盘并不多见,此类盘主要集中在南宋中晚期,如安徽博物院藏朱晞颜夫妇墓出土的六角形金盘。元代多为漆器,如故宫博物院藏“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这些角口角形盘总有与其配套而出的杯盏,即杯盏与盘在器形和纹样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万贵墓中,与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同出土的就有一件太白醉酒八方盏,此盏外壁錾刻八仙人物,与八方盘的仙人楼阁纹样相互呼应。在明代中后期,描绘八仙题材的器物多是敬祝庆赏的礼品,这一杯一盘应是一套寓意吉庆的酒具,被宫廷作为敬祝礼品赏赐给万贵夫妇。
典雅形制与精美纹饰
从形制来看,角口角形盘的盘形比圆口圆形的更具有造型感和装饰感,对边角的精准性把握难度更大,成型后的器物在视觉上给人平衡感和舒适感,可谓赏心悦目。以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为例,工匠需先画出直径为16.2厘米的圆,然后将圆周8等分,再将相邻的等分点两两连接,形成等边八边形。这种八边形状在器物上更多见于雕漆漆盒,在建筑上则多见于古建筑的藻井、园林的花窗等,是中国传统美术图形。
从工艺角度来看,一件完美器物的诞生离不开匠人精熟的手艺。錾金是一种高超的黄金加工技艺,工匠用錾、戗等方法雕刻图案花纹,这些图案花纹有深有浅。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采用了细金工艺中的锤揲和錾刻手法。主要工序分作三步:第一步制板,利用金材料本身的延展性,将其锤揲加工成所需的大小形状;第二步摹图,将需要錾刻的图案通过毛笔描摹到作品表面;第三步錾刻,用相应的錾刀錾刻细节。“錾”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錾小凿也。从金,从斩,斩亦声。”錾刻就是用各种“錾子”在金银的表面进行加工的手法。这件金盘中纹样的制作运用的是平錾技法,即在器物表面进行錾刻,直接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恰似一幅白描画。
从纹饰的构图角度来看,明代金银器的纹饰通常以龙凤、花鸟为主,加上珠宝嵌物的点缀,色彩斑斓,不免带有喧闹之感,与此相比,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的纹饰则显得清新别致。金盘的盘沿錾刻简洁的连山纹作边缘装饰,盘心图案采用的是中国绘画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界画。界画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其他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
设计者在盘心内,将楼阁、树木、小桥、流水、人物巧妙有序地排列开来,画面右侧约1/4的空间是主体建筑歇山重檐楼阁,气势雄伟,绣窗雕栏,酒幌翻飞,阁内人物分作两组,上下呼应,或置酒对饮,或凭栏远眺。
其他景物的排列更是匠心独运,石栏小桥、弯竹怪石皆分置于画面边角,尤其是楼顶斜压的一树松枝,松叶饱满,枝条遒劲,恰与桥边水波荡漾、垂柳婆娑之姿形成刚柔相济之态。
画面用楼阁、水波、石桥连成一线,巧妙地隔出上、下两个空间,下方大片空白留给一队姿态各异的行者:跨马扬鞭的主人,携琴荷担的侍者,窃窃私语的路人,扶栏下望,通衢大道,人马络绎,喧声鼎沸。上方构图则又紧凑收缩起来,在松枝柳条间,一对仙人脚踏祥云飘然而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女士考证这件八方盘的纹饰取材于元杂剧中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范康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的情节,讲的是吕洞宾度化树妖和凡人得道成仙的度脱故事。盘中楼阁应是岳阳楼,左上角负剑踏云的仙人就是吕洞宾,在杂剧《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的第三、第四折中,都提到书生陈季卿发现仙人留下的一个荆篮,他读了篮中的字条,幡然醒悟,提篮追赶吕洞宾,祈求其度化自己,由此推知图案中吕洞宾身边捧篮的人是被他度化的书生陈季卿,而楼间水畔的梅花柳树,暗合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化梅精柳精的情节。
吕洞宾过岳阳楼的图式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北宋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中记载吕洞宾多次到访岳阳楼。明代画家安正文、谢时臣等也画过《岳阳楼图》。到明代,这一图式也应用到了金银、漆器等器物上。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盘心图案应是工匠按此类图式,再根据所选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而成的。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