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银盘上热衷狩猎的国王们
作者: 向衡在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30多万件展品中,萨珊王朝时期的一件国王骑马鎏金银盘(图1)非常引人瞩目。
金银器制作传统
在中国史籍中,西汉时称伊朗为“安息”,南北朝之后称“波斯”。波斯人制作金银器的传统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50—前330),他们就喜欢把立体的动物造型装饰在器物之上,同样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酒器,大名鼎鼎的“有翼狮金来通”就是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但萨珊王朝(224—651)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毕竟相隔5个世纪,而且在此期间波斯人还经历了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随之而来的希腊化时代。在安息时期(即帕提亚王朝时期,公元前247—公元224),希腊式生活也成为安息宫廷中的时尚。于是,当萨珊王朝建立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那种复杂精美、雍容华贵的装饰手法反而变得不太多见。萨珊王朝更喜爱在器型的表面装饰浅浮雕的图案,装饰趋向平面化。而萨珊时代的各种装饰品里,尤以银盘最为多见。银盘这种易于携带、制作难度适中且容易带来影响力的艺术品自然也很容易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沙普尔二世猎狮盘

制作于4世纪前期。
口径22.9厘米。
银盘上有沙普尔二世猎狮图。图中,萨珊国王沙普尔二世一面纵马驰骋,一面回身一箭,猎杀了一头狮子,而在马脚下还有另一头狮子的尸体。古代的伊朗分布着狮子的亚洲亚种。狮子引发的恐惧是其他动物不能相比的,清除其危害的责任就由国王承担。在这件鎏金银盘上,两头狮子颈间的鬃毛是雄狮的标志,也成为萨珊国王勇武的象征。
狩猎纹波斯银盘(封和突墓萨珊银盘)

很可能制作于3世纪末至4世纪早期。
1981年出土于山西大同市小站村正始元年(504)封和突墓。
口径18厘米。右侧残缺。
图案中央站立的是一个波斯脸型的中年猎人,留着络腮胡须,两手持矛,捕猎芦苇丛中的野猪。一头野猪在左下端,猎人的右足正好踏在这头野猪的额部。另外两头野猪在右侧与猎人搏斗。
萨珊银盘的制造有固定之法。整个银盘在锤打成形后经车床修整,底部的圈足是后来焊上去的。当时的波斯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复杂的镏金技术,从而打破了银器质地和色泽的单调感。制作时,工匠首先在银盘内壁绘制图案线稿,然后剔除周围部分,抛光细节,使图案呈现浮雕效果,再以金和汞(水银)的混合物在想要涂金的地方反复摩擦。多余的汞加热后挥发,鎏金就保留在器物表面需要的部位。银盘局部鎏金,最大程度突出了需要强调的画面。
萨珊银盘上多有王权神授、谒见帝王、宫廷宴饮等内容,都由皇室工匠制作,大部分供宫廷宴饮和赏赐之用,被称为“皇家银盘”。在当时,萨珊银盘不仅是王室、贵族的财富,更作为宣扬国王权威的礼品被送往邻邦,其工艺技术、装饰题材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国王猎狮图(局部)

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
1854年出土于尼尼微王宫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省)。
这组大型浮雕是尼尼微王宫北宫的装饰品,由多块宽窄不一、高度相近的石板拼合而成,表现了亚述帝国君主猎狮的全过程,是亚述浮雕中的精品。
萨珊王朝的金银器皿数量理应很大,但遗憾的是,在伊朗国内能保存流传至今者却并不太多。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萨珊金银器皿出土量最多的地方在苏联境内,如亚美尼亚、乌克兰和乌拉尔山两麓,其中约有90件收藏在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图2),而伊朗本国出土者只有10件左右。1981年时,中国山西大同的北魏正始元年(504)封和突墓意外出土了1件萨珊王朝时期的鎏金银盘(图3),这也是波斯银盘在我国第一次被发现。以此可见,早在5世纪和6世纪时,萨珊金银器就已经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狩猎主题
这件国王骑马鎏金银盘可以说是后期萨珊银盘艺术中的精品,从上面的国王形象,依稀可以想见萨珊王朝兴盛时的君主英姿。从存世的其他萨珊银盘来看,国王骑马鎏金银盘很有可能是在描述萨珊国王行围打猎的场面。
萨珊国王喜爱之事,一是狩猎,二是宴聚。美国历史学者托马斯·爱尔森在《欧亚皇家狩猎史》一书中称,从古代到19世纪,皇家狩猎一直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标榜贵族身份,皇家狩猎还可以起到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因此,国王狩猎图正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常见的主题。
国王猎鹿盘

制作于4世纪。
口径18厘米。
根据王冠样式,一般认为银盘上的国王是沙普尔一世,这件银盘是沙普尔二世为纪念与自己同名的国王而制作的。画面中,国王的耳垂上挂着珍珠状的耳环,胡须尖端打了一个结,有两对标志性的缎带在他背后飘扬。国王骑在一头奔跑的鹿背上,左手抓住鹿角,同时用剑刺入其颈部;画面下方还有一头鹿。镀金技术突出了国王的王冠、肩垫、袖口、腰带、裤子、箭袋的部分以及鹿的头部、尾巴、蹄子和腹部。
国王猎羊盘

制作于5世纪中期至6世纪中期。
口径21.9 厘米。
这件银盘上的君王究竟是谁尚不清楚,根据他的王冠,一般认为他可能是开创萨珊王朝黄金时代的喀瓦德一世 。在这件银盘上,工匠将银片嵌入从盘面切割出的凸起边缘,形成了骑马的国王与多达4头羊的立体浮雕效果。
巴赫拉姆五世与阿扎迪狩猎图盘

制作于5世纪。
口径20.1厘米。
银盘上有巴赫拉姆五世与美女阿扎迪骑驼狩猎图。图中,萨珊国王巴赫拉姆五世头顶王冠,腰挎箭袋,身着长衣长裤,裤上有花纹装饰。国王骑在骆驼上,左手向前持弓,右手向后拉箭,狩猎羚羊。画面中,前方两只羚羊迅速逃窜。在画面的下方,已有两只被猎杀的羚羊卧倒在地。在国王身旁还有一位名为阿扎迪的美女同乘骆驼。
从历史上看,狩猎主题在西亚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亚述时期,狩猎图已经成为宫殿艺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譬如亚述帝国的君主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8—前631在位)的尼尼微王宫(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省)内的一组狩猎图(图4),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帝王狩猎序列,从狮子出笼到帝王徒手与狮子搏斗,整个连续画面仿佛在播放电影一般。后来,狩猎图也成为波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在萨珊王朝的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狩猎纹样广泛分布于建筑、雕塑、浮雕以及包括银盘在内的工艺品里(图5—图6)。
当然,也有人会注意到,国王骑马鎏金银盘上的萨珊国王虽然携带了剑与箭,身上却未穿着甲胄,这似乎与戎装狩猎情形不符。不过,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制作于公元5世纪末的萨珊银盘,盘面展示了一幅无可争议的帝王狩猎图(图7)。图中,萨珊君主的身上同样不曾着甲,或许与国王骑马鎏金银盘的情况类似,他也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勇武与胆量。
只可惜,银盘上的勇武毕竟不能代表现实。651年,随着末代君主耶兹德格德三世的败亡,萨珊王朝宣告灭亡,伊朗进入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时代。后人只能从存留至今的银盘上想象那些萨珊波斯帝王往昔的辉煌。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头戴冠冕、 脑后飘带飞扬的萨珊君主捕猎野兽的图像俨然成为萨珊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