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迹,体验新鲜
作者: 郑雨松6月的苏尔汉河州干燥、晴朗、微风、少雨。在近1个月没下过雨的那一阵子,我们得到了1天“高温假”,前往著名的乌尊达拉遗址(拜松市西约20千米)进行了一次考察。
乌尊达拉之行
乌尊达拉是一座位于德拉班德地区的防御性要塞。德拉班德地区位于吉萨尔山脉南麓,泽拉夫尚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地区和巴克特里亚的分界线上,著名的铁门关也位于此。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 E.V.瑞德维拉扎发现并初步调查该遗址,2013年以来,由俄罗斯的俄罗斯科学院考古所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发掘数次,目前最近一次发掘开始于2023年7月,在我们参观过后不久。历年来的发掘基本探明了遗址的形制布局及使用年代。乌尊达拉遗址沿山势呈南北走向,主要由1个菱形的城堡、1个相邻的三角形城堡、外墙和3座独立塔楼组成。遗址地层内发现有大量希腊化时期的陶器、铁器、箭镞、钱币等遗物,其主要使用年代为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大量希腊化时期的钱币、武器等遗物表明这一遗址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士兵守卫疆土的重要据点,这一发现帮助界定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北部边界,是绵延数十千米的边境防御系统的关键部分。
从拜松向西开往德拉班德方向,到达M39公路后转向南不远就到达了离乌尊达拉最近的公路。司机遗憾地表示他只能送我们到这里,剩下的路需要靠大家自己走上去。从这里出发,直线距离约2千米,爬升高度200多米,翻过数座山后,我们最终隔着山谷远远望到遗址蜿蜒的围墙。从地图上看,这里深入群山之中,且正好位于3条山脊的交汇之处,易守难攻,地势十分险要。据本地人解释,以前军队的骑兵想要通过西天山余脉,只能从这个隘口过,因此这里在古代是从索格底亚那进入巴克特里亚的必经之路。这儿离公路实在太远,即使是四驱车也无法开上来。据说俄罗斯考古队发掘期间就住在遗址区附近的一个放牧人的屋子里,主要口粮是一次性背上山的馕。但他们的重要补给一定还有伏特加——那小屋周围全是空的伏特加瓶子。

再向东,越过外墙是一片坡地。俄罗斯考古队在这里发现数百枚散落的铁箭镞,可能是一处战斗遗存。或许2000多年前南下的游牧铁骑就是通过这场战斗攻破了希腊人的防线,长驱直入攻下巴克特里亚,留下边疆战场的狼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故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完全知晓当时边境的风云变幻。青山有幸埋忠骨,军人遗骸已经无存,只有箭镞记录着战斗的惨烈,沉默地向2000多年后的考古学家倾诉。

我看着俄罗斯人留下的痕迹和不远处的断壁残垣,不由想到此处出土3处祈祷文涂鸦——当时的希腊士兵是如何写下祈祷文,又如何反击入侵者的呢?面对勇猛的游牧骑兵,他们是否像现代的考古队员一样,也需要来自酒神和宙斯的鼓舞。
拜松之春
拜松区位于巴克特里亚西北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苏尔汉河州,北依拜松套山,西侧有拜松河自北向南流入苏尔汉河,全区人口11.3万人。在突厥语中,“拜松”意为“大山”或“圣山”,说明自古这里就以美丽的雪山而闻名。拜松区首府即为拜松市,市人口约3万。拜松市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生活传统而闻名。市区西北约10千米处的雪山是著名的攀岩和探险爱好者圣地,有世界上最深的洞穴之一——“暗星”,该洞穴曾于2017年3月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拜松地区的提什克塔什洞穴还发现过乌兹别克斯坦最著名的人类化石——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年代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30万至4万年前),证明拜松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历史悠久而且文化沉淀丰厚。


拜松地区所在的巴克特里亚曾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环,但也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而开始变得相对封闭。这里因此保留了独特的管弦乐器、民歌、婚丧嫁娶的习俗等,甚至还能找到一些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萨满等信仰的痕迹。在发掘期间我们从村民家里订购自产的牛奶,每次去取牛奶,房东都会在牛奶罐上面放一块棉花让我们一起带走,并叮嘱回去之后要放到火里面烧掉,用以守护平安。虽然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但这一习俗并非穆斯林所有,古老的传统无形之中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1年,拜松文化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里曾经在每年春天,4月到5月期间举办一次名为“拜松之春”的活动,邀请诗人、民俗表演艺术家、手工艺大师、制作传统菜肴的厨师,在山里举行盛大节日,也上演牧区必备的摔跤、马术和其他体育竞技项目。
近年由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扶持,拜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为了迎接2024年的“拜松之春”,拜松近郊修建了大型公园和露天剧场,以及一座4星级酒店。2024年5月1日,我南下泰尔梅兹,再折返回来参加“拜松之春”,刚好从拜松火车站路过,站台上,到来的宾客们都受到当地民乐团的欢快奏乐迎接:欢迎你加入“拜松之春”的庆祝,或只是经过这儿,无论如何请享受在拜松的时光,享受拜松之美!

下午,会场开起摊位,展示各地区丰富的历史、民俗和特色美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馕,制作方法和外观都不同,有的松软,有的紧实,还有的揉进黄油像酥软的饼,各具风味!我还在这吃到了最好吃的抓饭:用大铁锅一锅焖出来的抓饭,羊肉毫无膻味,入口即化,米粒软糯但不黏腻,再吃一口在锅里浸了汤汁吸饱肉香的烂熟大蒜和清甜的胡萝卜条,非常美味。抓饭的美味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本地的羊和特殊调味油。出产羊尾油的是一种黑羊,这种羊不仅肉质鲜美少有腥膻味,还有Q弹丰腴的尾部脂肪,是做抓饭的调料之一。抓饭调味油是一种看起来像酱油又像菜籽油的液体,做一次要用一整瓶,但神奇的是在饭里不会出现浓重的酱油色。
晚上活动开幕的晚会上,来自拜松地区不同社区的居民穿着本地传统服饰,上台尽情地歌舞。他们中有的戴着小帽和长长的辫子,有的披着布制成的长头饰,大部分衣服上都有独特的编织花纹、刺绣花纹或丝绸纹样。歌手们唱到尽兴,还走下台和观众互动。盛装打扮的美丽女孩纷纷下场跳舞,随音乐的节拍摆动手腕和腰肢,一种有魔力的韵律从舞者灵活的指尖传染到了每个人。即使不方便走下看台的观众也站起来,热情邀请周围的人们一同享受音乐和舞蹈,他们旺盛的生命力非常令人羡慕。

原本我们赶到时晚会已经开始,我和同伴以为一定会被拒之门外,准备在外围远远地观望一下。但没想到工作人员从人群中一眼认出了我们这几个中国面孔,和警卫进行一番沟通之后,竟然为我们打开了快速通道。不得不感慨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一张中国面孔和中国护照就是在这儿的最佳通行证。
拜松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用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韵律,迎接着世界对此地越来越多的关注。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