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惊魂
作者: 维罗妮卡·德拉·多拉大多数灯塔电影都基于一个悲观假设,即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致人疯狂。在这些电影中——从早期的悬疑片到当代的恐怖片——灯塔绝不单单是背景或场景。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言灾难发生的角色。
在威廉·迪特尔执导的《珍妮的画像》(1948年)中,灯塔作为阈限空间的暧昧性完全被用于制造高潮效果。影片开头的场景是曼哈顿的中央公园,穷困潦倒的画家伊本·亚当斯在这里遇到了精灵古怪的小女孩珍妮·阿普尔顿。伊本给她画了一幅素描,后来又打算继续创作一幅珍妮的画像。两人断断续续地碰面。每一次,珍妮看起来都离奇地长大了好多。伊本爱上了这个神秘的小女孩,却又发现她似乎正在经历那些经他查阅发生在很多年前的事情,令他迷惑不已。伊本所画的“陆地尽头灯塔”似乎让她很不安,却又不知道为什么。最终,亚当斯得知,多年前,珍妮死于那座灯塔附近的一场海难。
影片的最后一场是在波士顿附近的格雷夫斯岩石灯塔拍摄的。灯塔黑色的锥体被狂风和巨浪横扫,可怕的雷雨从黑暗的天空中倾泻而下。导演突然换成了绿色的电影胶片,进一步强化了大风制造的诡异气氛。伊本进入空无一人的灯塔,爬上旋转楼梯。他从塔顶向外观望,寻找珍妮。突然间万籁俱寂。他发现了她的帆船,冲过去救她,但一切都太迟了。正如珍妮对伊本所说,“时间犯了一个错误”,她被海水吞噬,永远地消失了。只有她的画像留下来,悬挂在一间画廊的墙上。
在迪特尔的电影中,灯塔成为生命与死亡之间、现世与永恒之间的门槛。当代恐怖电影广泛地利用这一暧昧条件来制造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迷失。大多数这类影片都受到了19世纪哥特式小说的启发。本杰明·库珀的超自然悬疑片《埃德加·爱伦·坡的灯塔守护人》(2016年)大体上是根据爱伦·坡未完成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在这里,主人公是个陷入孤立困境的年轻人,独自在一片偏远的海滩上醒来,完全处于失忆状态。嶙峋峭壁上有一座孤零零的灯塔,一个粗俗无礼的守护人住在那里,是这个半岛上唯一的居民。他对流落到此处的幸存者说:“灯塔是警示,不是邀请。”年轻人时而会瞥见一个美丽的女人(守护人妻子的鬼魂)从眼前一闪而过,还有骇人的活物在黑暗中影影绰绰。夜幕降临,它们从黑暗而神秘的洞穴和灯塔的白垩地基深处出来活动,让年轻人惊惧异常的是,那一切会让整座灯塔摇摇欲坠。

作者:[意] 维罗妮卡·德拉·多拉
译者:马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页数:312
定价:98.00元
在库珀的电影中,灯塔不再是坚定不屈地抵御风暴和怒海的标志性坚固高塔,而变成了基础不甚牢固的怪异的哥特式小屋。表面看来平静而明亮,底下却暗藏着可怕的魔鬼,整个景观包含着人类的理性与心灵幽暗空间的二元性。让一切更加复杂的是,影片的结尾与开头一模一样。在一场风暴中逃离半岛的流亡者不安地发现自己再度来到了同一处海滩,丧失了意识。他缓慢地睁眼醒来。神秘女人再度出现。噩梦重新开始,他仿佛进入了一个被诅咒的循环。
在克里斯·克劳的《灯塔》(2016年)中,对时间的迷失感是通过电影令人难以忍受的慢节奏来实现的。克劳重述了两个灯塔守护人的故事,他们被困在怒海中摇摇欲坠的木头灯塔中一连数月。海风肆虐,他们根本没有希望逃出生天。“我们是这广袤幽深的黑暗中唯一的光。我们无论生死,都要保证在海上航行之人的安全。”老守护人如此鼓励他的年轻同事。然而守护灯塔能够帮助他人,却无法帮助守护者自己。
不知多少个日夜在无边的黑暗中过去了。影片的大部分叙事都是在两个守护人肮脏住处的黑暗幽闭的空间里展开的。只有那嘎吱嘎吱的声响提醒观众:门外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场心理剧就在这样的强制监禁中上演。渐渐地,影片揭示出,两人都被痛悔的个人悲剧故事折磨,正是那些悲剧导致他们自我隔离,来到这陆地尽头的一隅。他们的态度截然对立,一个是顽固的无神论者,另一个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导致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愈演愈烈,就在风暴降临的那一晚爆发了。无神论的老守护人最终自杀了。海风继续肆虐,另一个守护人听到有人在敲窗户。他看到一只胳膊出现在窗户后面。那是他同伴可怕的尸体,从廊道上悬吊下来,受海风的推力,拍打着窗户。
被困在世界尽头的岩石灯塔中的守护人这一传统主题,也是罗伯特·埃格斯那部同样取名为《灯塔》(2019年)的黑白电影的情节主线。该片场景设置在19世纪90年代与缅因州隔海对望的一座灯塔,实际上是在新斯科舍的一个风暴肆虐的海角拍摄的。
埃格斯的叙事主线是普罗米修斯主题,因为守护者助手被上司禁止接触灯光,就企图“盗”光。当海风肆虐,两人开始喝酒,过往逐渐出现在眼前,疯狂占据上风。起初那种末日将近的氛围不知不觉变成了一种奇怪的、梦境一般的催眠状态。时间感消失了。两个守护人的身份混淆并最终解体,难分彼此。“我很可能是你想象出来的存在。”守护主管对他的助手说。“这座礁石是你想象出来的存在。”守护人助手最后活埋了上司,总算接触到了被禁的灯光。然而和普罗米修斯一样,一旦接触到灯光并了解了灯光的内容,他就也被诅咒了,定将永远受罚。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捕捉到了他裸露在海滩上的尸体,饥饿的海鸥正在啄食他的器官。
心理学家发现,灯塔作为“理性之光”的形象有助于深入探索“无意识的幽暗深渊”。然而,建筑在最危险的海水边缘或最汹涌的海上的灯塔也同样象征着被无意识的不可控力量吞噬的危险,那也正是海洋的崇高曾试图激发的力量。或许这就是“心灵的灯塔”巨大的悖论之一。
(责编:栗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