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大方茶』
作者: 杨多杰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宝地,其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时代。千百年来,歙县都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歙县境内的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比比皆是。喜爱探幽访古的读者,歙县绝对不容错过。其实歙县不光是古迹众多,更是中国的名茶之乡。论名优绿茶,歙县有黄山毛峰。论创新名茶,歙县有滴水香。论再加工茶,歙县有珠兰花茶。除此之外,歙县还有一款了不起的历史名茶——大方茶。这款茶,已有400年历史。它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还是西湖龙井之祖。
高僧与绝技
大方茶的名字,听起来有点怪。茶叶还有方的吗?其实“大方”二字,不是茶叶的条索形状,而是一位高僧的法号。关于大方和尚的生平事迹,散见于明代罗廪《茶解》、明代冯时可《茶录》以及民国二十六年《歙县志》等文献之中。2025年3月,笔者受歙县宣传部之邀,实地走访了大方茶的主产区 。
起初,大方和尚是在苏州虎丘寺修行。虎丘寺中不仅有佛法,更是有当时明代顶级名茶——虎丘茶。20世纪80年代,国营苏州茶厂仍以“虎丘”为商标。虎丘茶的影响力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大方和尚久居虎丘,也深谙制茶之术。后来他云游到徽州休宁一带,看到茶山众多茶质优异,一时技痒便留在当地制茶。大方和尚不仅是高僧,更是一位创制名茶的高手。现如今大名鼎鼎的休宁松萝,相传就是大方僧所创。清代郑板桥,更是为此茶留下了“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的茶诗佳句。

大方和尚寝塔。
那么大方和尚,又是怎么到歙县制茶的呢?笔者到大方茶核心茶区老竹岭时,听当地父老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据说大方僧为了提高佛法造诣,决定从安徽休宁出发,前往浙江杭州拜访师兄。他半路途经歙县竹岭关,发现山上竟有不少茶树。于是准备停留几日,制一点好茶赠予师兄。他见满山青竹,灵机一动,在杀青揉捻后增加拷扁做型工序,制成扁平如竹叶的香茗。大方茶,由此问世。
后来大方和尚又回到老竹岭,继续制茶修行,最终圆寂于此处。大方茶非遗传承人鲍灶炎先生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老竹岭上有一座和尚坟。长大后才知道,那便是大方僧的寝塔。时至今日,当地百姓仍奉大方和尚为茶祖。每到制茶季来临前,总要先到大方和尚的寝塔前祭扫一番,以求制茶的顺遂与平安。老竹岭的茶园之中,还有一块“大方和尚制茶处”的石碑矗立其间,向来此访古的爱茶人默默诉说着大方和尚对于徽州茶的贡献。
工艺与特色
大方僧对歙县茶产业的影响,我们在历史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清代江依濂、江绍莲撰《歙风俗礼教考》中写道:
“徽之巨商,业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其茶统名‘松萝’。而松萝实乃休山,匪隶歙境,且地面不过十余里,岁产不多,难供商贩。今所谓松萝,大概歙之北源茶也。其色味较松萝无轩轾,故外郡茶客胥贩之于歙,而休山转无过问者矣。”
可见,清代松萝茶的名气很大,市场认知度很高。流量上来了,产量却跟不上。休宁县松萝山植茶面积不大,每年的产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歙县北部的茶以“松萝法”炮制,便也可当作“松萝茶”出售。如今歙县大方茶的主产区老竹岭,就位于歙县的东北部,正是当年仿制松萝的茶区。由此可见,歙县大方茶的工艺,就是传承自大方和尚的松萝茶。后来大方僧圆寂于此,当地茶农感念其功德,便将这款茶以他的法号命名了。
说完了茶名,咱们再来说工艺。传统的大方茶,制作分为五大工序,即杀青、揉捻、做胚、整形和辉锅。其中杀青和揉捻这两道工序,与其他炒青绿茶制作基本相同。只是揉捻时间不宜过长,加压也不宜过重,揉至茶叶呈现条形即可。切勿揉地过紧,影响后面大方茶的造型。后三步做胚、整形和辉锅,属于干燥过程,三步依次进行,紧密相连,一气呵成。因在整形环节有这一番“拷扁”的独特工艺,所以行内也称大方茶为“拷方”。制工考究的大方茶,是中国扁形炒青绿茶的代表。
大方与龙井
说到扁炒青,爱茶人一定会想到龙井茶。大方与龙井,又是什么关系呢?要想理清大方与龙井的渊源,还要从大方的产地说起。歙县大方茶的核心茶区,在三阳乡竹铺村的老竹岭。笔者自藏有一份20世纪30年代北京吴鼎裕茶庄价目表,上面有四款大方茶,即花大方茶、铁叶大方、鲜花大方和老竹大方。其中竹岭大方,每斤售价三元二角,在四款当中最贵。笔者另藏有一张20世纪30年代天津正兴德茶庄价目表,其中也有老竹大方的茶名。所谓老竹大方,是指老竹岭所产大方茶。歙县的老竹岭,就像武夷的牛栏坑一样,都是核心产区的代名词。
第一次来老竹岭这片茶园时,笔者惊奇地发现上山的道路竟然不是土路,而都是青石板铺成,看起来还颇有历史的痕迹。和当地茶农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片茶区位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之处。茶山上的这条青石板路,就是大名鼎鼎的皖浙古商道。站在老竹岭的茶园上,远远就可以望见昱岭关。
笔者收藏有两封民国时期的茶庄信件,也颇能说明老竹岭茶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中一封天津东泰盛茶行的信封上,写有“徽州歙南三阳坑”的字样。另一封盐城洪德泰老茶庄的信封上,则写的是“浙江昌化县三阳坑”的字样。大方茶产区三阳在皖浙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通过这两份老信封一目了然。工匠沾亲带故,两边常来常往,这安徽的制茶工艺自然也就传到了浙江。笔者收藏有一份1954年7月30日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的公函,其中记载浙江省公司向苏州支公司调拨大方茶1995担。由此可知,当时的浙江也大量生产大方茶。

当然,浙江的茶师也并没有满足于模仿大方。当歙县大方茶的工艺由临安传入杭州后,最终与当地的茶树品种结合,孕育出了西湖龙井的扁炒青工艺。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志》一书中,也认可西湖龙井茶应是吸收了歙县大方茶的制作工艺。因此,说大方茶是龙井茶之祖,也并不为过。
百年前的大方茶,在华北乃至东北茶叶市场绝对算是顶流产品。笔者收藏了不少北京老茶庄的价目表,其中一定会有大方茶。至于烟台的福增春茶叶庄更是夸张,竟然在“红茶类”“绿茶类”之后单列出一个“大方类”,其中的产品有竹岭仙品、灵仙花大方、鲜花大方、仙露花大方等足足16种。可以这样讲,当年大方茶在北方市场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龙井茶。
但是现如今的大方茶,为何声量很小了呢?这与上市的时间有关。老竹岭上的茶树,多是当地的土品种——竹铺种。这个品种算不上早生种,发芽时间远比“乌牛早”或“龙井43号”迟慢。再加上老竹岭海拔较高,也使得茶树萌发较晚。正因如此,传统的大方茶一定要在谷雨后开始采摘,四月底五月初才进入到生产高峰。可是现如今四川、贵州的早春绿茶,二月底三月初即可上市销售。就是杭州的西湖龙井,三月二十日也可以开采了。但是三月下旬的老竹岭,茶树还丝毫没有发芽的态势呢。对于想着尝鲜猎奇的人来说,歙县的大方茶上市实在太晚了。其实上等的大方茶,干茶深绿乌润,汤色淡黄,香气浓醇,细品之下略带熟板栗香,口味厚重扎实。若是用茉莉或珠兰窨制,即为花大方,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嘴急也喝不上好大方。在如今凡是求快的时代,歙县大方可能要成为懂茶之人的专享名茶了。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