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病毒的前世今生 一场全球性的疫情,几乎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病毒这种特殊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刷足了“存在感”。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层出不穷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不断挑战着各国疫情防控的能力和
锐·聚焦 | 线虫的艺术 作品名称:线虫的艺术作者:鲁敬所属实验室:西湖大学高亮实验室作品简介: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线虫,经常被选为模式生物。共聚焦显微镜揭示了成年秀丽隐杆线虫的蛋白质和 DNA 定位。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秀丽隐杆
锐·聚焦 | 解码病毒 在当下很多人的认知里,没有任何事件比新冠疫情让我们与病毒的距离更接近了。这场已在全球持续了三年多的病毒感染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大概率还会继续下去。事实上,病毒是一直存在的,它们出现的历史甚至比人类任何已
锐·聚焦 | 病毒的“自我修养” 地球上的任何生命体,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微生物、植物还是动物,都需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生存和繁衍。相较于其他生命体,病毒的结构更为简单。为了实现更加高效、快速的传播,病毒在结构上舍弃更多的
锐·聚焦 | 与病毒共存 提起与病毒共存的观点,不少人都觉得不现实。病毒的存在就是为了繁衍和传播,而这一切都是要以破坏宿主细胞为基础的。对人类而言,病毒的流行不仅会导致个体的死亡,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随着现代科学的
锐·聚焦 | 人类历史上最骇人的十大病毒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与病原体不断斗争的历程。历史上曾多次暴发的黑死病疫情(鼠疫大流行),就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此外,由疟原虫引发的疟疾至今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流行。病毒在全球大范围内流行的瘟疫中,也
览·科学 | 双巨星的“舞步”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拍摄的WR140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是一个耗资巨大的望远镜,它一再延期发射,终于在2021年的圣诞节顺利升空。经过半年的调试,它传回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片,给世人带来新的视觉震撼。而其中一
览·科学 | 火山有“过” 亦有“功” 从火山斜坡上俯冲而下的火山碎屑流是由火山灰、气体和岩石组成的地球上现有大约1500座活火山,自人类有记录以来,它们中有大约500座喷发过。火山爆发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令人惊讶的是,大约三分之二
览·科学 | 强对流天气中的“隐身攻击强者” 2022年7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翡翠湾1艘休闲渔船停靠在码头,突然出现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和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最大瞬时风力达12级,最终造成渔船及引桥被吹翻,7人遇难。公布的调查报告称,此
览·科学 | 谣言粉碎机 张宇谣言: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在预警将有地震发生。真相:近期,土耳其接连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有人认为某些动物具有超出人类的听觉系统,能够感知到即将到来的地震,故而会在震前
品·文苑 | 丝绸之路:古道驼铃向长安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大月氏”,张骞一路栉风沐雨、跋山涉水,为中原与西域交流通道的畅通作出了巨大贡献,史称“凿空”。此后,这条交通要道不断发展延伸,并日渐繁忙。两百多年后,罗马帝国蒙
品·文苑 | 古代也有计程车 古人出行也会打车吗?当然,只不过古人的出租车是马车。在现代社会,我们乘坐的出租车一般是按公里数计费,因此也称为计程车。也许你以为计程车的发明者是外国人,其实,这种可以一边行驶一边计算路程的车,最早出现
品·文苑 | 琥珀:完美封存的古老记忆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是诗仙李白对兰陵美酒的盛赞,千百年来,这首诗脍炙人口。那么,什么是琥珀?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琥珀的世界。琥珀的诞生琥珀是在中生代的白垩纪至新生代的第三纪,由松科、
品·文苑 | 空中悬人 一“地面指挥呼叫汤姆船长,地面指挥呼叫汤姆船长……”当大卫·鲍伊华丽的嗓音第三次从客厅传来,杰克知道,老爹的“怀旧病”又犯了。杰克合上书,一边摇头晃脑地哼唱,一边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点触着。随着一阵细微
品·文苑 | 好书推荐 推荐书目:《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推荐理由:这本书是乔治·伽莫夫的科普代表作品之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开篇由基础数学知识漫谈入手,阐明了时间、空
爱·青春 | 谎言的背后 平平上高中后,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而且出现了频繁说谎的问题。一次,平平的爸爸发现平平在自己房间偷偷玩手机,然而家里并没有给平平买过手机,于是爸爸立刻上前问平平。慌张之下,平平说自己拿的是外公的旧手机
爱·青春 | 提高“运动记忆力”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语言逻辑记忆和形象记忆的能力,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记忆能力,其中就包括运动记忆力。运动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运动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准确性,是我们日常活动,如吃饭、穿衣、行走等的基础。
爱·青春 | 植物界的“捕猎小能手” 植物处于食物链的底层,往往难以摆脱被当作食物的命运。倘若植物也能“主动出击”,让动物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境况?在植物界,确实有这样一批“逆袭者”,它们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