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18世纪末,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访华,希望清政府开放天津、宁波等几个近海城市发展中英贸易,以及在北京和伦敦互设使馆。乾隆皇帝在给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表示:“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总而言之就是,我大清什么也不缺,没兴趣和你们做买卖。以清朝当时
封面故事 | 我们创造的历史,我们的中国梦 1978~1988破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仿佛就在昨天。如果仔细分辨这4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起点,应该要追溯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那个时候,26岁的美籍华裔摄影师刘香成正在巴黎准备拍摄法国新总理,他在当地报纸上看到毛泽东的整版照片,意识到这是比不久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震荡,主动请缨
封面故事 | 企业:破冰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人的富裕之路。自此以后,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之财富创造过程得以滚滚而来。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如果用其原始意义形容,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代代企业家正符合冒险者的形象。尤其是在消灭了有产阶级,完成了工商
封面故事 | 宗庆后:“娃哈哈”是从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 口述/宗庆后 采访、整理/张从志我17岁初中毕业那年刚好赶上上山下乡运动,就下了农场,开始在舟山干了一年,拉土堆石,围垦海涂,但海填起来后发现那地方种不了棉花。我们又被调到绍兴的茶场,在那里待了14年。前后在乡下15年,劳动虽然很艰苦,但锻炼好了我的身体,培养了克服困难的意志,这给我后面
封面故事 | 曹德旺:我在美国做玻璃 口述/曹德旺 采访、整理/吴丽玮我最早出国卖玻璃是1990年,那时候我做的是维修市场。维修玻璃跟配套玻璃不一样,配套玻璃量大,单片利润薄,维修玻璃量小,但单片利润大。那时候中国一年进口车总共才几十万辆,我一年能做几万片玻璃出来,多出来的就拿到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去卖。那时中国人有误解,认
封面故事 | 刘永好:民营企业有“希望” 1982年,我们一家四兄弟都大学毕业了。大哥在电子厂做工程师,二哥在县教育局工作,三哥在县里当农业技术员,我在大学当老师。看似安稳,但我们都不甘心,总想做点事。因为父母是1949年后第一批国家基层干部,父亲曾官至县团级,能订阅《参考消息》。我们经常看这些报纸,了解外部世界,看看窗外的天空是怎样的,有
封面故事 | 张瑞敏:“不划算”的自创品牌 口述/张瑞敏 采访、整理/王海燕改革开放,创造了很好的机遇,问题是你能不能抓住。海尔在改革开放里做大做强就两条:第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80年代早期海尔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小厂,有了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够引进德国的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才能够起死回生;第二,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一
封面故事 | 陈东升:中国拍卖25年 口述/陈东升 采访、整理/张星云80年代,大部分年轻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只有两个,一个是《参考消息》,一个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最后5到8分钟的国际新闻。经常会有索斯比、克里斯蒂等拍卖行的新闻,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新闻里说:今天伦敦拍卖了印象派大师凡·高的《向日葵》,创了天价,被一个神秘
封面故事 | 梁建章:中国人出游的互联网故事 口述/梁建章 采访、整理/王海燕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悄然兴起,我觉得干一番事业的机会成熟了。当时互联网非常热,风险资金也充裕,这是很好的创业机会。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之举,离开了供职的甲骨文中国公司,决心自立门户。为什么将创业的目标瞄准旅游业、选择做旅游类网站?我想,一方面是出于对国
封面故事 | 创新:中国式 中国的国情为创新提供了土壤和发生的时机。《创新驱动中国》的作者把它总结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推动。在供给侧,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但成本相对较低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和科技园区上的投入,有互联网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需求侧,中国广阔市场快速成长,不用取代现有企业就可以轻松引入新
封面故事 | 俞敏洪:中国的开放和留学潮 口述/俞敏洪 采访、整理/杨璐我记得第一次托福考试是在1984年左右,我们班考出来最高分是550分,满分是673分,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特别有准备的话,即使北大英语专业学到“大四”的学生,托福也考不出那么高的分,尤其还有听力部分,当时中国学生普遍听力水平比较差,因为没有设备去练习听力。我那次
封面故事 | 王坚:创新最难的是常识 口述/王坚 采访、整理/杨璐2008年,就在我决定加入阿里巴巴,但还没有来上班的那段时间,马云写了一封很轰动的邮件《冬天的使命》,大概是说互联网冬天要来了,后来确实就经济危机了。当时阿里巴巴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不是说我预见到阿里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或者我带着明确的云计算设想来实现抱负,而是偶然因素
封面故事 | 王小川:从“计算机神童”到“AI领路人” 口述/王小川 采访、整理/王梓辉我是1978年出生的,正好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所以我也算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每时每刻,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受益最多的一代人。因为改革开放的红利,我成为中国较早一批接触电脑的孩子。那是1985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当时学校里办兴趣小组,我报名了书法小组。一年结业后,大
封面故事 | 李斌:移动互联在重构人们的生活 口述/李斌 采访、整理/王珊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这期间,我做了易车网,投资了摩拜,也做了一些汽车周边的投资,如汽车周边服务、汽车电商等等。很多人说我“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创业的路上”,确实如此。2012年,我又萌生了做蔚来的想法。可以说,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得益于互联网和汽车行业的发展。
封面故事 | 社会科学:兴起 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也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凌斌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一文中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醒目变化在于人文学科的逐步恢复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兴起。不仅费孝通、钱锺书等
封面故事 | 林毅夫:带着“真经”走向世界 口述/林毅夫 采访、整理/刘周岩改革开放40年了,经济发展上的成绩是全国上下共同推动改革开放的结果,但经济学家提出经济理论、给出政策建议,我想也有一份贡献,并且应当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是1987年从美国回来的,先是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后来长期在北京大学工作。我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位学成归国的
封面故事 | 张维迎:价格,市场的力量 口述/张维迎 采访、整理/黄子懿1982年春天,我23岁,刚考上西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不久,全国首届数量经济学年会在西安召开,我们学校是东道主之一。导师何炼成那年只带了我一个学生,就让我参加了这个会议,承担一些秘书工作。这是全国第一次举办数量经济学会议。数量经济学由西方传来,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封面故事 | 温铁军:“三农问题”在中国 1987年是一个拐点。因为,就在那一年,扛了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终于停了。众所周知,中央“一号文件”有符号意义。在中国农村仍是人民公社体制,农民“大包干”是姓“社”还是姓“资”引起广泛质疑时,自1982年中央颁布第一个“一号文件”开始,连续三年推行“大包干”,粮食也连续三年大幅度增产。每个“一号文件”
封面故事 | 朱苏力:送法下乡40年 口述/朱苏力 采访、整理/刘畅1997年的时候,我到湖北农村走访,连西部的大山区也去了,发现基层法官那时非常穷,家在县城,但平时住在村里。与外界联系要打长途,村里付不起电话费,就把电话锁上,只能来电话时接。记得有一次同一位40多岁,从部队转业的基层法官打交道,在喝酒时的种种细节里,我发现他极聪明,我
封面故事 | 王铭铭:在黑非洲古城思考中国人类学未来 口述/王铭铭 采访、整理/刘周岩2000年2月,我前往非洲马里共和国参加学术会议。飞机上,看到地面从欧洲的深绿色逐步过渡到浅绿色,再从北非的灰黄色过渡到撒哈拉大沙漠的深红色和金黄色,就知道逐步接近了马里。从首都巴马科,我们搭乘一架苏制小客机前往著名的通布图市。这座古城位于撒哈拉沙漠南方边缘上,离尼日
封面故事 | 李银河:40年,中国人经历了两性观念的剧烈变化 口述/李银河 采访、整理/马戎戎1973年,我20岁左右,刚刚从内蒙古建设兵团回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按着“世界文学名录”按图索骥,看了我所能找到的所有世界名著。我发现,那些世界名著里差不多全都在写爱情,《怎么办》《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少年维特之烦恼》《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个时候,我
封面故事 | 思想:无疆 又一次,“时间开始了”。1949年,胡风以《时间开始了》为题创作组诗,庆祝建国,被誉为以一句话表达了这“决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感情”。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被许多人视作“时间的再次开始”,尤其是对禁锢了许久的思想界,以至于80年代被称作中国近代史上继“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启蒙时期。推动思想的松动与发展
封面故事 | 汪晖:在90年代反思现代性 口述/汪晖 采访、整理/刘周岩1998年四五月间,我被邀请去参加一个关于启蒙的命运的讨论会。我去晚了,进会场时,李慎之先生正在发言批评我的一篇文章,他说:“去年《天涯》杂志第五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要害,就是让中国脱离人类300年来走过的共同道路。作者就是现在《读书》的主编。《读书》《天涯》,南北
封面故事 | 陈来:“文化热”中,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 口述/陈来 采访、整理/艾江涛我是1978级研究生,“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我们一般讲到1977、1978级都是指本科生,这两届本科生加起来将近40万,第一届研究生比较少,社会上关注不多。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代人学术历程开始比较早。1980年,我已经写完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我们那会
封面故事 | 刘小枫:面向当下的古典政治哲学求索 口述/刘小枫 采访、整理/刘怡1974年春天高中毕业后,我到重庆丰都靠近武隆仙女峰的大山里插队落户,当时抱定的信念是“扎根农村一辈子”,村里的农民纷纷打量我是否可能做谁家的女婿。差不多用了两年左右时间,我学会了所有农活,在农民乡亲眼里已经够得上合格劳力的标准。这时我才明白,毛主席并非真要我“扎根农村
封面故事 | 科技:起飞 40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掀起出国留学潮,但是人才“出去多回来少”这个逆差问题,一直让人痛心。40年后的今天,一场大规模的归国潮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几位著名科学家纷纷奔赴祖国。2003年王晓东回国,2007年饶毅回国,2008年施一公回国。王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
封面故事 | 张智:我见证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口述/张智 采访、整理/王珊1987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那时,我们工作包分配,国家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我是学飞机制造出身的,临毕业时,我当时只知道自己要被分到航天部,但航天部在哪儿、我去了要干什么,这些我都不清楚。等我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门口,我才知道我是被派来造火箭的。造
封面故事 | 王贻芳:国内中微子研究从无到领跑 口述/王贻芳 采访、整理/王珊1984年5月,丁肇中先生来到了上海。丁先生当时已经凭借J粒子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从1981年起在欧洲核子中心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丁先生来上海的目的就是选拔中国学生去他所领导的小
封面故事 | 潘建伟:和量子“纠缠”的人生 口述/潘建伟 采访、整理/曹玲我是浙江东阳人。初中刚刚接触物理时,我就发现这门学科比较适合我。我这个人记性比较差,背英语单词有些困难,物理则很简单,不需要死记硬背,理解之后记几个简单的公式,很多东西就能推演出来。我还记得初三暑假,我躺在床上,物理教科书像放电影一样一页页在我脑海中闪过。1987年,我
封面故事 | 王晓东: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 口述/王晓东 采访、整理/曹玲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物的时候,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叫薛绍白,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派到国外的访问学者。当时很多人出国留学挣了些美元,回来给家里买“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而薛老师却用攒的钱买了一台科学仪器带回来,那是当时中国第一台流式细胞仪,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工作。我
封面故事 | 艺术:曲折向前 1979年9月,“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期间,美术馆东侧公园里聚了一群人,公园的40米铁栅栏上挂满了油画、水墨、雕塑、版画和木雕,美院的学生被眼前自由不羁的艺术风格吸引,路过的老百姓却一头雾水。这是“星星画会”的第一次展览,没过多久,这股追求“艺术创作自由”的风潮就吹遍了全国,引起年轻艺术家和艺术爱
封面故事 | 谭盾:从乡音到世界音乐的舞台 口述/谭盾 采访、整理/蒲实13岁时,我已是长沙的“小天才”,在长沙中学生音乐歌舞团做音乐总监。听说新疆南疆军区要招指挥,我想去考。招生条件是18岁以上,一进去就是排级干部,发把枪。我舅舅在派出所工作,把我户口年龄改大了5岁。招生老师过来那天,我正好在中学生歌舞团指挥《清风血泪》,下午又演出我作曲的
封面故事 | 徐冰:我为什么会做出“英文方块字”? 口述/徐冰 采访、整理/曾焱我是1990年去的美国,随身带着《天书》《鬼打墙》的资料和两卷《五个复数系列》。当时外语不行,到那就感觉有点像一个文盲:你的思维其实很成熟了,但是你的表述能力又跟幼儿园的孩子差不多。这种冲突给我感受挺深的,也影响了我之后的创作。第一站去的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身份是所谓“荣
封面故事 | 张晓刚:记忆只是一个过程 口述/张晓刚 采访、整理/曾焱这个时代真的是大变了1978年我20岁,正在云南晋宁县当知青,全国恢复高考后很幸运地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积压了一大批高手,我一个刚入门的艺术青年能有这样的机会,实在有些惶恐,常常反问自己:为什么是我?大二的时候,我们班上的同学就画出了“伤痕
封面故事 | 张永和:重建平常建筑 口述/张永和 采访、整理/贾冬婷过去40年,中国的变化有多大,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建筑领域的变化也不小,而且不止一次,我属于一个没落下的,都赶上了。我父亲张开济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我常常觉得,他非常疯狂。1967年,我们家被抄家,他也挨斗,但他却对我和我哥哥提出,“你们俩十来岁了,应该学英文了”,就去给
封面故事 | 刘香成:我见证了80年代初中国人肢体语言的变化 口述/刘香成 采访、整理/贾冬婷1976年的秋天,通过香港到罗湖的那段木桥路,我重新踏上了内地的土地,开始了摄影记者的职业道路,也见证了那一个时代的流逝。在我的脑海中,内地一直离我很近。我1951年出生在香港,4岁时被父母送回福州,因为他们觉得内地的教育更好。那所小学在福州军区的旁边,班里同学都是部
封面故事 | 文化:那一束光 1978年,是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起点。1978年9月22日,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首演,燃爆沪上,与1978年8月卢新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前后呼应,揭露“文革”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1978—1979年,文艺界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大辩论。从此,文艺终于摆脱了“阶级斗争工具”的属性,艺术
封面故事 | 张艺谋:时代影响我们,我们不是天才 口述/张艺谋 采访、整理/马戎戎《影》,是一个关于草根的故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从艺40周年。9月30日,我的第25部电影《影》就要上映了。在我的作品中,我觉得《影》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电影。这是一个古装片,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从三四十年前看《影子武士》开始,我就一直很想拍一个关于替身
封面故事 | 张黎:以电视剧为介质,启发受众思考 口述/张黎 采访、整理/张月寒1997年的时候,胡玫在拍《雍正王朝》。一开始,她想请我做摄影,可我当时正在拍《红色恋人》,于是就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了这个剧。其实说白了就是跟着刘和平从剧本角度学习,跟胡玫学习导演技法。当时我跟刘和平待了六个月,学习从文学角度上怎么创作一个剧本,怎么样从小说改编。就这样
封面故事 | 孟京辉:“先锋”,多好听的一个词 口述/孟京辉 采访、整理/驳静我1992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把自己投掷到社会。但学校和社会,差别不大。90年代,大家都迷茫。我跟廖一梅和几个朋友到三里屯喝酒,她要一杯橘汁,我要一杯啤酒。该散场了,可大家都坐着,迟迟不动身,大眼瞪小眼。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该怎么结账,那时没有AA制,更没有钱,就
封面故事 | 张亚东:流行音乐是一种情绪 口述/张亚东 采访、整理/黑麦1969年,我出生在山西,小的时候在剧团长大,母亲是唱晋剧的,所以跟着剧团走南闯北,下乡演出的时候,就住在老乡家里。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过了很多北方城市。我对于传统乐器有一点天赋,扬琴、二胡,看得久了,自然能摆弄几下。有一次,我偶然听到了一盘古典音乐的磁带,大概是一个几
封面故事 | 李宇春:13年过去,我还在向前走 口述/李宇春 采访、整理/马戎戎Why Me?2005年,那时还没有“选秀”这个词,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很多喜欢音乐的女孩,正在学校念书的女孩,就去参加了这样的一个比赛。当时觉得它只是一个夏天的事情而已,但是它改变了很多人生活的轨迹。我在大学的时候,学习的专业就是流行音乐,所以那时我对自己的想象
封面故事 | 体育:不止于体育 北京奥运会是体育领域这40年中的一座最高峰。2008年8月8日晚,北京欢迎你,祥云火炬,开幕式上凌空踏来的脚印,李宁被吊上40米的高空,在鸟巢上跑了一圈。45岁的李宁为了这一圈,每天晚上10点出门去鸟巢,凌晨一两点钟回,连续练了一个多月,体重降了10斤。这是种执念。那年初,姚明在火箭队的赛季里再次受
封面故事 | 李宁:巅峰与低谷,不忘初心 口述/李宁 采访、整理/卡生崭露头角的少年天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起始于1982年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的世界杯体操赛,但对我个人而言,1981年,是一个更重要的时刻。那一年,我只有18岁,第一次参加罗马尼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一个新人来说我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1981年的
封面故事 | 熊倪:中国跳水队也是“梦之队” 口述/熊倪 采访、整理/张星云我14岁就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连自己都没想到。1985年我们湖南省跳水队的一名女队员入选了国家队,教练借机把我们送到北京训练,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让国家队教练关注我们。最后国家队的正副总教练梁伯熙和徐益明都看上我了。第二年初我就入选国家集训队,1987年第一次
封面故事 | 苏炳添:我必须追上去 口述/苏炳添 采访、整理/傅婷婷和很多调皮的男生一样,我小时候也很爱表现自己。初中时,我的座位在靠墙的位置,如果从外面回到座位,我常常不会让旁边的人站起来,而是自己从过道跳到两个凳子的缝隙,然后坐下去。身体的弹跳力和灵活性从小就还不错。那时虽然只一米五几,但是立定跳能摸到三米二的篮球架上
封面故事 | 邹市明:拳拳相扣 口述/邹市明 采访、整理/刘畅2014年4月6日,在澳门的威尼斯赌场,我平生第一次踏上职业拳击的赛场,我还记得对手是墨西哥的选手巴伦苏埃拉。相比奥运会的竞技场,职业拳击的赛场更像一个秀场,仿佛就是专为我搭建的舞台。我压轴登场,场馆里叫我名字时,我有些发蒙。像以往一样,我在比赛前拍拍自己的脸,给自己鼓
封面故事 | 文学:重返本源 1990年马尔克斯来中国访问,他和版权代理人一起先后到了北京和上海。让他们无比惊讶的是,书店里随处可见未授版权的《百年孤独》。他当即愤愤然撂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会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马尔克斯当时并不了解,自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就被摆上了中国各大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上,那
封面故事 | 陈平原:黄金80年代中诞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 口述/陈平原 采访、整理/刘周岩1985年6月的一个周日,我和夏晓虹在北京大学19楼结婚。“夏家”在二楼,直对着楼梯,房间有将近20平方米,算比较大了。那是两人合住的年轻教师宿舍,周末趁她同屋回家,我们把两张书桌拼在一起,成了宴客的场所。宾客加上我们俩,总共9人。黄子平的夫人张玫珊像变戏法一样,从袋
封面故事 | 韩少功:放下写作的那些年 口述/韩少功 采访、整理/孙若茜我1988年初去了海南,结束专业作家的身份。那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很少写作,但有关经历对后来的写作可能不无影响。当时交通十分紧张。我选择大年初一动身,是火车上乘客最少的日子。全家三口带上了行李和来自海南的商调函。原单位曾挽留我,一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来专程追过海峡。
封面故事 | 迟子建:当你与世界的痛苦感同身受 口述/迟子建 采访、整理/孙若茜从80年代至今,我写了30多年了。如果一定要在我的写作里找一道分水岭,那就是2002年,尽管我多么不愿提及。我爱人因车祸离世对我的迎头痛击,毁掉了我的俗世幸福,却对我的文学成长,起到了一种催生作用。2003和2004年,对于我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两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封面故事 | 陆建德:中国学者的“优先权” 口述/陆建德 采访、整理/孙若茜90年代初,学界有过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几位上海学者座谈的形式,发言被整理成文字在杂志上发表,专门谈人文精神的失落。到了1993年、1994年,整个读书界都被这个话题吸引了,参加讨论的人数之多让人惊讶,其中很多是学界非常优秀的人物。我不很习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