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青春何人不主角 “我好像从来都是青春里的边缘人。”台上,做主持人的女同学哽咽着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本中的诗词占了很大篇幅,这些诗词或古或今,或中或外,无不充溢着青春的独特芬芳。于是,语文老师联合班主
诗歌苑 | 我喜欢读诗(外一首) 我喜欢读诗喜欢在文字摇曳的城池里读诗我喜欢携几分柔情在诗词格律里翱翔喜欢穿越唐风宋雨闯进诗的尘世我喜欢读诗喜欢隔着烟雨在墨香里揣摩诗意我喜欢褪尽一身繁华踩着文字的鼓点漫步诗行喜欢笔尖下的诗魂和诗魂里的
诗歌苑 | 回龙山赏花 回龙山脉蜿蜒盘旋色彩斑斓  像一幅撼人心魄的画卷花邀人聚  纷至沓来心情与花景相约一派大好走进蒸云煮雾般的花岭融入古诗词意境之中山上有花峰  山下有花坛山头飞花絮  山
诗歌苑 | 城市的春天(外一首) 冲破柏油马路的坑洼风  抖落一身残雪微微吹动了柳枝吹醒了小草街上桃红粉绿蓝白靓丽了眼眸湖水粼粼波光像镜面一样在阳光下  熠熠生辉透过枝叶罅隙倾泻一地的碎银仿佛翩翩起舞鱼儿  欢
诗歌苑 | 岁月留痕(组诗) 永恒的微笑—纪念袁隆平院士微笑的样子就像邻居大爷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人用他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全都吃上了饱饭让我们的身体一天天强壮了起来并都挺直了腰然而  谷粒饱满了
诗歌苑 | 晚风(外十首) 晚风啊  你像一只温柔的玉手拂过我的脸颊  拂过我的发梢我闭眼感受着  你给我带来的温柔耳边感受你的微呼声仿佛你在挑逗我或许  我比较多情我展开双臂想要拥抱你可你却从我
诗歌苑 | 爱的扬子江 我们的爱像一首无言的诗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深情像悠悠扬子江悠然自得也波涛起伏用我的真心去接近你的温柔用我的灵魂去感受你的温度用我的热情融化寒冬的霜雪这个世界我只来过一次愿生活如诗般自由做欢欣的事&
诗歌苑 | 守护者 雨声不断  风声也不断总会对世间有些袭扰若不然  人们何以不安我看见了雨  以粗犷的线条撞击大地至于是否疼痛我想  只有他最能知道在青葱草地上  我更愿意是一棵
小说林 | 还差一个行李箱 “爹,要不然我还是不去了。”志远和他的腿脚不便的老爹坐在院子中,志远仿佛作了很大的决定,开口说道。“说的甚话?我娃成了大学生,我得放着鞭炮送你去上大学!”老爹似乎被志远的话激怒了,越说越气愤,甚至把旁
小说林 | 爱你到天涯(连载一) 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里,有我寻觅你的目光……—题记一1981年,夏。进入伏天以后,当阳光烈火般炙烤着大地的时候,这个坐落在晋南中条山深处的村庄,倒比山外凉爽了许多。一条通往铜矿的
小说林 | 当那一天到来 李伏骥站在穿衣镜前,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自己的衣领,想让灰色的平价西装看上去更加板直。天还没亮,灰蒙蒙的山雾笼罩着整所校园,李伏骥蹚过夜色走进了教室。教室里有些凉却不再黑暗,学生们整齐地坐在自己的座位里。
小说林 | 难堪的特别规定 车子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几个人享受着豪华路虎车的舒适,并且聆听着车内高级音响带来的美妙旋律。不久后,车子终于开进杨岭服务区。西装革履打扮最入时的陆荣坤急匆匆地下车,然后就朝卫生间奔去。“喂,先生,扫码登
小说林 | 心结 老房子倒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母亲的童年。我曾几次听母亲提起她儿时在老屋生活的趣事,后来母亲又一次提起,好奇心作祟的我说回去看看。母亲摇了摇头,说不想去,怕看了难受。其实,母亲的心早飞了回去。回家的心情总
小品剧本 | 萤火虫的秘密 故事梗概:四年级的小朋友明明正在预习课文《囊萤夜读》,明明不懂古人为什么可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小百科为明明讲解萤是昆虫,并普及萤火虫为什么可以发光,从而帮助明明更好地理解课文《囊萤夜读》,并获
散文馆 | 爱由心生 思念着的人,有着她深邃的内涵,道尽心中一份深藏的情感,有一种美好,不必挂在嘴上,把它窖藏在心的深处,让它在心海深处泛起波澜,掩藏在微笑的背后。或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长夜难眠,仰望星空,那份思恋便会如
散文馆 | 借粮 俗话说:“五黄六月,青黄不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浅丘的家乡,每逢青黄不接时,特别是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几乎都要到山区去借粮度日。虽然借来了豌豆、胡豆等杂粮,但在水稻收割后,每借一升杂粮就
散文馆 | 讨赖相思曲 周六,晨光和煦,照例去讨赖河北岸散步。秋分之后,秋风和暖微醺。我的家乡是最美的,最美肃州有八景,秋天最如是:远眺祁连山色黛雪冠,清新可人,近听讨赖河鸣溅畅流,分分合合。层林被浸染得五颜六色,月季和秋菊
散文馆 | 月下碎语 今夜,我再推开桌前的窗,也借月光瞧见了昨夜的梦,我与它也只不过隔着今日,只要白天不够深刻,那就挤不掉它在我记忆里的位置。我说这些是在做什么,人在真要冲动行事时是远不可能提前做打算的,现在这般沉静地打下
散文馆 | 真朋友 我突发奇想,这“朋”字,观其貌,双月并行,月月无异,高矮胖瘦皆同,不正寓意着志趣相投、灵魂相通的两个人一起前行吗?真的朋友是什么?是那个随叫随到的人。昨日出差外地,事情办完已经六点,到了饭点,自己一个
散文馆 | 一碗糯米饭 也许你会觉得一碗糯米饭很普通,可对我而言,这碗糯米饭,是我永远无法释怀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我穿着一双旧军鞋,走了七八里的田垄小路。蚊子一路嗡嗡地追着我。赶到城里时,全身已溅满了泥浆。亲戚说
散文馆 | 我的爷爷是个大学生 我的爷爷名叫毛杰,因为他很爱奶奶,所以让爸爸跟了奶奶的“舒”姓。爷爷194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爷爷的父亲希望下一代中有人能识得一些笔墨,可家里砸锅卖铁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读私塾,长幼有序,于
散文馆 | 情满一路,温暖一生 那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在高密东北乡的一所中学任教。这里距平度老家一百多里,交通极其不便。每次回家,我都要步行十几里,到西公路的停车点去坐车。参加工作几个月了,感觉远不如上学时开心。在师范,国家每个月
散文馆 | 书写人生 人,一旦退休,就会开启一段非常清闲的生活,感觉整日无所事事,总想着该如何打发这样的时光。对我来说,人要有爱好,要让生活充满快乐,或者说要充分利用好这段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自己。事实上,大多数人是不会闲着
散文馆 | 大雪不见雪 时令已是大雪了,然而上天并没有一点儿下雪的意思。今年的冬天很暖和,暖和有什么不好?可说来奇怪,我竟渴望来一场雪,来一场大雪。我在鄱阳湖畔的一座县城保育院当幼师,我很喜欢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每天陪伴着他
散文馆 | 风雪夜归人(外一篇)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苍茫。夜幕降临,万物仿佛被冰雪覆盖,寂静无声。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有一位夜归人,踏着坚实的脚步,顶着风雪,孤独地前行。他身穿厚厚的棉衣,头戴斗笠,脚踏草鞋,手中拄着一根拐杖
散文馆 | 由濠梁之辩说开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很著名的故事。《庄子·秋水》之中仅仅三四句话,却将千年前辩论的场面展现得活灵活现。对话虽短,却引得后人无限遐想,各种猜测解读层出不穷。这场对于庄、惠可能再寻常不过的斗嘴,因后人
散文馆 | 观往知来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我们在当下应当做到鉴古知今,观往知来,把握历
散文馆 | 圈子里的深深肠 我记得白居易有这么一首诗,简简单单,通俗易懂:“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你们见过朋友圈里的“深深肠”吗?我见过朋友间的友情,被困在了距离里。翻看朋友圈动态,总有不少人喜欢“艾
散文馆 | 有意思与有意义 人们对于“有意思”与“有意义”的选择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在我看来,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人生路漫漫,长时间沉溺“有意思”之中,会在某天丧失自我,迷茫度日;但一味追求“有意义”,也终有一天会厌倦
散文馆 | 它们 风摇头,雨摇头,略一低沉吟咏,暗暗流转出歌声。是孩童的咿呀吗?透着朦胧月色,远远瞥见熟悉的轮廓,树影透过窗上的丝丝刻痕,漫步过窗前斑驳的栏杆。它们一个一个走进我的眼眸。它是老屋门口站立着的那棵大柳树,
散文馆 | 执平稳之灯,履长远之路 读罢题目,掩卷沉思,举目四顾,思绪万千。如西·切威廉斯所说:“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稳住航舵,即使是暴风雨,也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在波
散文馆 | 铺好人生底色,绘就美好篇章 孔子有言“绘事后素”,意指绘画先要有洁白的底色,才能接着涂抹斑斓的色彩。推而广之,“底色”即底子的颜色,即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价值判断、道德修养等。我们先要铺好明亮的底色,才能绘就美好的篇章。我们要以
散文馆 | 墨江,让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当北回归线穿过我的梦境时,双胞胎泉水的甘甜不断回味在我心中,九叠联珠之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一次次从睡梦中醒来,多么希望自己再呼吸一口墨江的新鲜空气,多么希望自己再看看茶马古道上的“他郎八景”,多么希
散文馆 | 不走寻常路 纵观时间长河,举目未来之路,我们一生会遇到无数次路口,作出不同的选择:人生常存殊途。首先,冷静、清醒、谨慎地选择人生之路。当面对外界的杂音、他人的质疑、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时,我们要遵从内心真实的选择,
散文馆 | 立凌云之志,行精思之路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学习是人破除愚昧之茧、攀登人生高峰的有效途径。对于古人而言,学习可能只是踏入官场、平步青云的工具。如今时代猎猎风起,时移世易,对于今人而言,更应立凌云之志,行精思之
散文馆 | 以无尽前奏,歌一瞬美好 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正如川流由水滴汇成一样,生命的过程也能被分割成无数个瞬间。而这无数美好的瞬间,都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由这一瞬之前无尽的汗水努力、积累所构筑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美好的瞬间,能带
散文馆 | 众客的盛宴:回眸《鸿门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史记》所载汉高祖刘邦对于“智圣”张良的由衷赞叹。鸿门宴之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刘邦集团形势危急。千钧一发之际,张良审时度势、巧妙布局,使得
散文馆 | 奶奶的手艺 尘封发黄的白纸袋内藏着一张剪纸,状似满脸沧桑的奶奶。剪纸是奶奶留下的手艺,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念想。小时候,古城每天总有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吆喝着转悠到我老家门前:磨剪子、戗菜刀的,补锅、补碗的,染衫、染
散文馆 | 青山祠 我知道自己小时候就是个讨人嫌的小孩儿,一直吵闹不停,遇到个成年人就会尖着嗓子缠着他问东问西。所以,读小学的时候,妈妈让外婆带我,外婆则把我带到青山祠社区的麻将馆外,上桌之前吩咐我不要到处乱跑,然后就随
散文馆 | 往事如刀刻 生活中有许多不愿回首的往事,我很想忘记,但它偏偏如刀刻一样,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在我十四岁那一年,我那慈祥、善良,一辈子不愿得罪人的父亲,一夜之间大祸临头,被迫在厂里接受隔离审查。一天,母亲叫我去厂里给
散文馆 | 成长的瞬间——小宝断奶 母女关系是我今生体会过的最奇妙的缘分。在彼此的陪伴与成长中,我和女儿小宝共同走过一段艰辛而又幸福的旅程。“人间没有天使,所以才有了妈妈;人间没有精灵,所以才有孩子。孩子是妈妈一生的软肋,妈妈是孩子一生
散文馆 | 在平凡中寻美好(外一篇) 病休的时光总是百无聊赖,仿佛时间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冗长而乏味。我选择在冬日午后的阳光下漫步于公园,消磨时光。桂花盛开的季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在树下映衬出一片明亮的光斑。温暖而柔和的光影中
散文馆 | 孤勇者 “不要像爸爸一样!”从小到大,因为爸爸几年不回一次家,这是奶奶对我说过最多的话,也是我对爸爸的印象。我认为爸爸是一个不负责任,且不爱家的人—他抛弃了我和妈妈,甚至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我记得小时候,
散文馆 | 花花是只流浪猫 花花是只流浪猫,因它全身是白毛,只是头顶和背上有几块姜黄色的毛发,所以就给它起名叫花花。花花很有灵性,天天绕在我脚边寸步不离,即便半夜去卫生间都得跟着,还不停地朝着我发出奶声的娇叫,似在撒娇,又似在和
散文馆 | 矛盾与悲剧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成熟的果实,时至今日也卓有影响。维特爱憎分明、感情细腻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走进维特的一生,我们能够感受到“矛盾”与“悲剧”两大特
散文馆 | 广州的榕树 如果说,在广州市民心中排第一位的树是木棉树,那么榕树大概就是第二。从走过千百年荒芜岁月的六榕寺,到广州知青奔向远方时留下的“低头无语是岸边的榕树”,榕树早已成为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州的榕树
散文馆 | 要麻小磨香油的传说 我的家乡夏邑县位于豫东平原上黄河故道南岸,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古时因多植栗子树而又被称为栗城。这里是中华民族起源的中心区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盛产芝麻。由芝麻加工而成的芝麻油又称香油,自古以来,
散文馆 | 秋韵岁月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大地变得金黄如梦,一片落叶飘零的景象,仿佛是自然界的一幅画卷。我在这个时候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聆听着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幻。迎面走来一位年迈的老
散文馆 | 与雪花来一场唯美的浪漫邂逅 江南是很少落雪的。那年在杭州,我居然意外与雪花有了一场唯美的浪漫邂逅。杭州的雪花与北方的雪花不同。北方的雪花粗犷豪放,是猛烈急骤的鹅毛大雪,若李白所诗“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杭州的雪花总是精致玲珑,悠然
文学评论 | 读《诗品》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在文学批评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历年来,对《诗品》进行研究者络绎不绝,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钟嵘的文学批评思想集中体现在《
文学评论 | 论曹丕诗歌对宋玉辞赋的创作接受 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曹丕的诗歌创作对宋玉辞赋多有学习与借鉴,学界目前对此还没有多少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曹丕诗歌对宋玉辞赋的创作接受问题进行探讨,认识宋玉辞赋对曹丕诗歌创作的影响。一、曹丕诗歌词
文学评论 | “清而不空”:论黄燮清词学思想中的“守正创新” 黄燮清生于浙西海盐,诗、词、曲皆长,尤以戏曲作品闻名,“少负奇才”且自命不凡,自诩有国器之才。无奈时运不济,其久困场屋,屡次应试不第,遂将一腔忧愤倾注于诗词,留下诸多佳作。因其处于常州词派扩张、“新浙
文学评论 | 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特色研究 张爱玲虽以作家身份闻名海内外,却也有着较高的翻译成就,尤其是移居香港、美国后,她翻译了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除了翻译他人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她还翻译自己的作品,比如《
文学评论 | 《左传》中贤臣的典型书写 《左传》自汉代以来,一直被视为用来传《春秋》的经,被归入五经之一。这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其经学意义,而忽视其作为文学的价值。此外,《左传》也曾被批评其虚构过多而有失史实,如韩愈曾批评《左传》“浮夸”,韩
文学评论 |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的叙事艺术 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因创作主体的流散身份及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殊异的特质,各种文化空间的切近与疏离,行色人群的旁观与融入,与深邃的历史现实观照,令卡勒德的小说叙事充满了美学的张力。他的小说赓续了成长
文学评论 | 三曹诗比较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时代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铸就了诗歌的辉煌,曹操、曹丕、曹植统称为“三曹”,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诗人代表。曹操爱好文学,又以相王之尊,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并开创出学习乐府的风气。曹丕喜
文学评论 | 论伍淑贤《父亲之二》的叙事角度 《父亲之二》作为“父亲三部曲”之一,创作于1993年,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父亲有一个寄养多年的孩子,是他和小贞的二妈在广东生下的孩子,于是就有了小贞陪着父亲在过年后从香港到广东探亲的
文学评论 | 现实归乡与精神归乡的两种可能 “归乡”是古往今来的文人们绕不开的创作选题,但很少有作家像鲁迅与萧红那样赤裸裸地写出自己故乡的丑恶与美丽。鲁迅《故乡》以“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回归现实。萧红运用碎片化叙事回忆忙着生死的小镇生
文学评论 |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会反映一地的地域文化。中国地域广阔,所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学。“楚辞”脱胎于楚地文化,与当地的民歌样式、巫风传统乃至地理风物等密不可分。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民歌具有南方鲜明的地域色彩
文学评论 | 论具豪俊的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中国朝鲜族小说的一大主流,这与朝鲜族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直到20世纪末,“朝鲜族主要人群依然聚居在农村,并且形成了同姓村庄,通过水田耕种的方式来维持生活”(金虎雄、赵成日、金宽雄
文学评论 | 浅析苏轼评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说 “韵高而才短”是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但对其解读各有不同,部分解释并不充分。本文对照选取孟浩然与苏轼的部分诗歌进行说明,一是在诗风、品性与主题方面“韵高”,体现在山水田园诗的“雅”和归隐平
文学评论 | 逃避自由的法林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于1847年,在自己诗稿的自序中写下的一首箴言诗《自由与爱情》,其寥寥数语却因道出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自由的心声而为全世界
文学评论 | 论《虞夏书》《商书》《周书》中“德”之内涵 《尚书》各篇的真伪问题及其具体写作时间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自汉代开始,《尚书》便有今古文之区别,后经历孔安国献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使得今古文《尚书》皆散佚不存。唐时将伪作古文《尚书》大加推崇
文学评论 |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幻化成古典文学长廊上的一朵奇葩,千年之后依旧清香。尤以《国风》篇中,爱的缠绵,情的纯真,生的浪漫,更如奇葩上的露珠
文学评论 | 张天翼与郑渊洁童话中顽童形象的分析与比较 在我国的儿童文学领域,当代作家张天翼与郑渊洁创作出多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受到大量儿童读者的喜爱。二人对于顽童形象的描写分析皆生动有趣,但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张天翼的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中主人公王
文学评论 | 论高建群《大平原》中的河流意象 《大平原》开篇,用了一整章描写河流。这样的现象在长篇创作中是很少见到的。作者为何要在开篇如此细致地描摹这条河流,并且在卷首题词中,特意标明这本《大平原》是“献给渭河平原”的?显而易见,《大平原》中所描
文学评论 | 浅析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的叙事特色 作为东北土著作家的迟子建,其创作极其独特,不归属于任何创作流派,她仅仅是遵从自己的心灵感受,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创作温情灵动的作品。其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作为其创作起点,彰显了迟子建小说叙事的奇妙与不
文学评论 |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爱玛是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十三岁时被送入修道院学习,在贵族化教育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对理想爱情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但在与乡村医生夏尔结婚后,爱玛很快对平淡庸俗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
文学评论 | 平凡人生的灿烂烟火 《我和我的命》是作家梁晓声新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还没出生便被遗弃,又被幸运收养的女孩方婉之前半生的社会经历和性格成长。女主人公方婉之因农民家庭的贫困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一出生便遭
文学评论 | 《诗经·小雅》:基于个体经验的私人叙事 论及中国古典诗歌,似乎很难绕开两大主流观点:一是“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二是“诗缘情”,最早见于陆机《文赋》,所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二
文学评论 | 《声声慢·寻寻觅觅》与《凤凰台上忆吹箫· 赠邻女韩西》比较论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经典名作。词人借残秋景象,抒发自己落寞愁苦之情。词的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下文又有“点点滴滴”相照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邻
文学评论 | 从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 雷吉斯·德布雷在其著作《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中对西方图像的发展史展开了详细梳理,若对该历程一言以蔽之,则为:从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从雕塑起源的图像与死亡具有天然联系,后在文化、技术、政治等社会
文学评论 | 民族文化的另类重构:寻根文学的现代化之路 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文学现代化之路。在全球化和西方现代化带来的“丧失自我”的隐忧下,寻根作家追根溯源,认为中国文学的根深扎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并通过挖掘民族主流文化、吸纳民间
文学评论 | 浪漫主义思潮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浪漫主义作家重返乡土田园,在故乡的自然风光与人事变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构建精神家园。作为乡土田园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以一种人道关怀书写他记忆中的满怀诗情的乡土家园。他在《
文学评论 | 浅谈中国近20年来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审美情趣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经济的冲击、网络媒体的兴起,影响着传统的文学生态和文学市场,改变了文学创作的环境,产生了一系列
文学评论 | 中国书法对马克·托比绘画风格的影响 马克·托比(1890—1976)是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世纪30年代,马克·托比的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他自觉在画作中融入中国艺术手法和美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