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真要咳上100天吗
作者: 仲文江最近,身边咳嗽的大朋友、小朋友明显增多了,咳嗽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在办公室里抑扬顿挫, 在大街上不绝于耳……百日咳,当真要咳上100天吗?
一种“老牌”又“新潮”的传染病
百日咳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前,81 个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300 万儿童死于百日咳。
目前,即便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百日咳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百日咳的发病率在保持多年低水平后再次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疫情暴发。
“罪魁祸首”——百日咳鲍特菌
百日咳的“罪魁祸首”是百日咳鲍特菌,它“身材矮小”,呈细小棒状,在有氧环境下才能生存,对营养要求高,适宜生长温度为35℃~ 37℃,适宜pH 值为6.8 ~ 7.0。
百日咳鲍特菌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进行飞沫传播。鲍特菌这个“大家族”,除了包含百日咳鲍特菌,还有副百日咳鲍特菌、支气管败血症鲍特菌等,均可引起百日咳样痉挛性咳嗽。但是,只有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咳嗽才被认为是“正统”的百日咳,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被称为“百日咳综合征”。
停不下来的百日咳是“显眼包”
百日咳患者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因其病程可达2 ~ 3 个月,故称百日咳。多数患者全病程为6 ~ 8周,按病情可分为3 期。
1. 卡他期 “ 卡他症状”是指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百日咳的卡他期从发病开始至出现痉咳(痉挛性咳嗽或发作性咳嗽),一般持续1 ~ 2周。患者一开始的症状类似感冒,可有低热、咳嗽、打喷嚏、流泪等表现。咳嗽症状初为单声干咳,2 ~ 3 天热退后加剧,以夜晚为甚。
2. 痉咳期 一般为2 ~ 4 周或更久(数天至2 个多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患者热退, 出现阵发性痉咳, 常为短促咳嗽10 ~ 30 声,继之深长吸气。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吸气吼声为其特征。随后是反复一连串的阵咳,直到大量黏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痉咳在夜间更加明显。
3. 恢复期 持续1 ~ 2 周,咳嗽发作次数减少,严重程度减轻,不再出现阵发性痉咳。但患者若遇到浓烟等刺激,或有呼吸道感染时,可能重复出现阵发性痉咳。
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可呈现无典型痉挛性咳嗽。
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是成年人
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我国,百日咳的报告病例主要是5 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不到1 岁的婴儿。儿童聚集的学校或托幼机构,容易发生百日咳聚集性疫情。家庭聚集传播是目前百日咳的主要传播模式之一, 由成年人传染给婴幼儿, 传染源为父母。
百日咳免疫无法终身有效,随着年龄的增加,抗体水平下降,所以成年人的感染概率大幅上升,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婴幼儿感染的风险。
百日咳患者经临床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住院或居家治疗。
一般疗法与对症治疗
百日咳的治疗要点包括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避免一切可诱发痉咳的因素;加强护理以预防并发症,注意营养。婴幼儿窒息时应即刻进行人工呼吸,给予吸氧,必要时给予止痉排痰。可以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以防止窒息或惊厥,但同时要注意心率和血压。有低钙、低血糖等症状的患者,要予以对症治疗。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可应用于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以降低传染性,减轻患者症状并缩短病程。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如果患者耐药或有禁忌证,可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常无典型痉咳,往往在咳嗽数声后即出现屏气、发绀,易致窒息、惊厥。如果患者咳嗽剧烈导致不能进食,或有呼吸窘迫、癫痫表现,或是诊断为肺炎的,就要住院治疗。
五项防控措施阻断百日咳
20 世纪60 ~ 70 年代,我国百日咳流行严重,年发病率达到100/10万~ 200/10 万。1978 年实施计划免疫后,人们广泛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百日咳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降幅超过99%。以下是目前防控百日咳的措施要点。
1. 主动免疫——预防接种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是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婴幼儿应在3月龄、4 月龄、5 月龄和18 月龄分别接种1 剂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联合疫苗,也可自费接种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俗称五联疫苗),或百白破b 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俗称四联疫苗)。
2. 管理病例
百日咳病例要按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确诊病例可在医院隔离或居家隔离,按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
3. 切断传播途径
病例所在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湿式扫除,勤晒衣被。病例的痰液、呕吐物等,可用漂白粉等含氯制剂进行消毒。
4. 管理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要接受21 天的医学观察。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
5. 保护易感者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呼吸道症状者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家庭、单位内交叉传染。因为三甲医院人员密集,家里如有症状较轻的患儿,建议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其他综合医院儿科就诊,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