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传染病会增加吗
作者: 刘起勇
今年夏季,全球多地经历酷暑“烤”验,中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频发的高温热浪事件,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
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 年来,地球表面升温速率达到2000 年来最高值,陆地上大部分地区高温热浪强度和频率均显著升高,海洋上的热浪发生频率也几乎翻倍,而且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指出,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升温速率大大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2021年我国有62 个监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今年突破历史极值的监测站数将远超2021 年。气候快速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尤其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暴发和流行。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极易造成大规模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传染病呈现出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新发传染病加速涌现。二是传染病流行地理范围加速扩展。三是传染病流行季节延长加剧。四是传染病暴发流行更频繁。五是传染病流行规模更大。六是超大规模传染病全球大流行迭代发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冠肺炎,一个病种同时兼具六大特征,创历史之最。猴痘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发生,两个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框”,不但创新历史纪录,刷新人类认知,而且充分说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造成传染病新特点、新趋势的原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类行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但观测和深入研究证实,全球气候加速变化是传染病新动态的重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可以影响病原体、媒介生物、宿主及易感人群的生长、发育、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改变气候敏感传染病流行的模式、频率和强度。以气候敏感疾病媒介生物传染病为例,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可以影响媒介生物及其携带病原的发育、繁殖速度,调控其种群数量、分布及感染能力、传播能力,从而改变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时空动态、流行频率和强度。
就温度升高而言,一方面,幅度极小的升温就会使媒介生物数量和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的繁殖和发育也会发生改变。以蚊传疾病为例。蚊子由卵到成虫一般需要2 周,温度合适则只需1 周。我们假设一只蚊子一次产卵并能存活的数量为100 颗,这只蚊子一个月共可产生5000 个蚊虫后代,而当温度升高蚊子发育期缩短时,一只蚊子一个月就可以产生12500000 个后代!
由此可见,温度升高会导致蚊虫种群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同时,一些原本因寒冷不适合蚊虫生存的区域会因为气温升高而变得适合,蚊虫入侵后就可以“安居乐业”,危害当地居民。过去仅在热带地区出现的蚊传疾病,目前已经频频出现在亚热带地区,甚至在温带地区也有发生。数据显示,全球登革热发病近50 年来增加了30 倍,流行区扩展到100 多个国家。在气候变化驱动下,我国登革热流行频率和强度也显著增加,流行区从广东、海南、云南等热带地区不断向北和向西扩展,已到达黄河南岸温带地区。
气候变暖还会使鼠和蜱的分布范围扩大,生活史和危害期延长。温暖的冬季会扩大鼠的活动区,降低蜱的死亡率,使大量人群处于潜在的高危状态,增加鼠传疾病和蜱传疾病扩散的风险。气候变化对人口分布、土地使用及其他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必然会对鼠及蚤、蜱等寄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活力等产生影响。此外,水源性和食源性传染病也会受到高温、暴雨、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如果我们不控制碳排放,任由气候变化加剧,由腹泻导致1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将会增加(尤其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
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化会使传染病的发生频率、强度以及疾病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均呈升高和扩大趋势,危害公共安全,对社会、家庭、个人都产生严重损害。所以,我们应充分了解气候变化引起的传染病流行加剧的严重性,制定前瞻性的持续创新的精准控制策略和措施,加强气候变化敏感传染病的监测预警,积极主动预防控制传染病危害和进行风险管理。医疗卫生系统要加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强抵御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事件的能力,保障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维持在良好状态,预防控制气候敏感传染病,保护脆弱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推进低碳减排行动,人人参与,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抑制气候敏感传染病增长、增强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