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 AI 文学创作
作者: 张华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人文学术:东方与西方》《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文化与全球化》《国际中文教育散论》等著作。
随着今年年初最红的科技新星SORA冲上各类热搜,有关AI(人工智能)的话题再次成为看点。尽管本栏目以往的评论也曾不止一次“直面”AI话题,如《略谈想象》《世人皆说ChatGPT》《人工智能对神话的可能性重构》等,而涉及到这一话题的则更多,如《话说“沉浸式”》《语言产业》《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等,本期评论仍然想谈论一下这个热门话题,因为它关乎未来的文学创作与传播,而未来是属于所有人的。
2021年11月20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云讲堂邀请学会副会长、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作有关“数字人文”的讲座,在讲座问答环节,我根据哈佛大学校刊“HARVARD GAZETTE”2021年11月5日刊载的一篇文章When will a robot write a novel?(《机器人何时能创作小说?》)请他回答,他的回答大致与哈佛大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人工智能也许最快在明年就能写出垃圾小说,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不会写出真正的小说。(My answer is that AI may be able to write trashy novels as soon as next year, but it will not write a true novel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我们知道,如今的SORA文生画也好文生视频也好,都还只是生成式而非创作式AI,它仍需要人创作的文(指令、提示词),尽管它大大提高了效率,但仍然是一个辅助人的工具,就如同互联网产生以后,我们放弃人工检索的方式而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一样。显然,AI具有迅速搜寻整合无限数据的生成能力,但它并不像人一样具有无限的想象能力,所以,其文学艺术生成并不能等同于文学艺术创作。即便是它可以通过设备“感受”人的脑思考和脑情绪,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息,特别是“脑机接口”完全实现以后,由AI进行接受了人工培训和训练风格的创作,其接受的指令或提示词文本仍需要人工来创作。事实上,也不必对SORA的出现太过大惊小怪,因为此前已经有了文生图,从逻辑上讲文生视频就不应该成为问题;这就像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公里数一样,既然能续航500公里,延长续航公里数在逻辑上就应该不是问题。在此意义上,还是赞成任正非所讲的将来只有两类人的说法,即会创造AI的人和会运用AI的人。
尽管如此,AI实现文学创作的可能性和时间问题仍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还是不免期待着AI能够实现文学创作,为人类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那么,AI的文学创作有无可能实现,又何时能够实现呢?从技术层面来看,AI文学创作的实现依赖于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这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使得AI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析人类语言。此外,随着大数据的积累,机器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规律,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因此,在技术层面上,AI实现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从文学创作的特点来看,它不仅要求AI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相较于技术层面,这部分的实现更具挑战性。当前的AI尚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真正的情感和意识,其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此外,文学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独特的审美观和世界观,这也是目前AI所欠缺的。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AI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从社会环境来看,人们对于AI文学创作的接受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AI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但对于AI创作文学作品的认可度仍较低。一方面,AI创作的文学作品有可能侵犯知识产权,引发道德伦理问题;另一方面,AI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会因存在过于商业化的可能性而失去文学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虽然还不能准确预测智能机器人何时能够实现文学创作,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将逐步得到拓展和深化。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确保AI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应看到AI带来的机遇,积极创新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能力,为文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话又说回来,AI的文学创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前景,但仍无法替代人类作家的独特地位。正如著名作家莫言所言:“文学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挖掘,是情感、经验的表达,这是机器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追求AI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要关注人类文学创作的本质,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心灵世界。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