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2024年第7期

美文

美文2024年第7期

半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美文》杂志由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主编, 1992 年 9 月创刊。十七年以来,着力展示当代

目录

稿边笔记 | 稿边笔记:2024.04

从写作状况、从内心来讲,我还是喜欢写散文。散文一方面篇幅短,费劲不是特别大,不像一篇长篇,需要写几年时间。但从我具体情况来讲,这十多年基本上都在写长篇,就是写长篇就集中精力写长篇,散文相对来说写得少了

特别推荐 | 父亲最后的眼泪

从小顽劣,不事功课,六岁时,识得几十个繁体汉字,便懵懵懂懂上了小学。那个岁月爱上小人书,整天抱着连环画,看图识字速度快,强于班上同学,三年级便开始读小说了,先是读中短篇,后来竟也迷上了长篇小说。那个时

特别推荐 | 天下婆媳

婆婆离世后的这一年多,除了不再频繁地回老家,日子如常走过,转眼又是新的一年。而没了婆婆这件事,又让这个新年总也逃不出旧年。回望故土,从此再无父母牵挂,全心朝下疼爱儿孙,精神却总被突如其来的虚空笼罩,不

中篇散文 | 阿富汗玉,巴基斯坦玉

一请到我的家里来赏玉石吧。玉石宴,也可以满足。来自嫩江的水冲玛瑙,一个达斡尔族的闺蜜送的,就跟糖块一样,可以装满一个果盘。都是冰凉的。我曾搂着它们,到被窝,一不小心,就还原了儿时的淘气。昆仑玉饼,也可

中篇散文 | 六感美学

目之清它无疑稳坐人类六大感知能力的首席。否则,人们在说到“亲眼所见”和“眼见为实”时,语气不至于变成那种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在连续工作四十八个小时后,我疲惫到了极致,心脏好像揣着一只马达在噗噗地跳,如

短篇散文 | 郑和下西洋:张爱玲未曾完成的小说

“我想去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几百年来引起了人们无数的遐想。在中国, 甚至在东南亚,相关的小说、演义、故事和传说层出不穷。1940 年代在上海成名的张爱玲,以擅长写新时代中旧家族青年男女的都市爱情

短篇散文 | 自是花中第一流

琵琶美人历史的追光灯,常常会聚焦美人。看她们在时光的浪里扑腾,或成红颜,或成祸水,以袅袅余香芬芳史册。彪炳史册的古代四大美人中,三人都曾香艳了我生活的长安城。未央宫、长乐宫、大明宫可以重修,而这几缕香

短篇散文 | 白鹡鸰

白鹡鸰真是个勤奋的家伙,天刚蒙蒙亮,公鸡沉浸于梦中尚未睁眼打鸣报时,其他小鸟也都迷迷糊糊地打着瞌睡,窗外就传来它清脆明亮的鸣叫了。这只白鹡鸰颇像晨起在空旷处练声的歌唱演员,叫声节拍稳定,犹如音乐演员在

短篇散文 | 图书馆是干什么的

亲民的拉蒙特在哈佛期间,我最喜欢去的图书馆是拉蒙特(Lamont Library)。国人常把哈佛看得神圣无比,各种光环。韦德纳高高在上,每次去都如朝圣一般。正匹配我刚来哈佛时的精神状态。然而,庄严的心

短篇散文 | 书斋小隐足风光

拿到田松教授的新作《哈佛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甚觉喜欢。对于一本纸质书的感受,首先来自观感和触感。翻开来,一本很美的书,有大量缤纷有趣的插图,皆由作者本人拍摄,照片下方的介绍格外详尽。图片即内容,呈风格

专栏 | 一品大百姓

花若离开水会枯萎,但高洁的花宁可枯萎也要离开污水!人以独特立足。真正独特的人必有他的自尊。当一个人没有丝毫独特时,他就只剩一个唯一的“特长”就是“依附”。“依附”之人是不能有自尊的,只有把自尊削减到几

专栏 | 闻说长安寺里花

段成式五十岁时,看到与亡友同游长安诸寺所联的旧诗,而后写下《酉阳杂俎·寺塔记》。那次游玩发生在夏日黄昏(一院暑难侵,莓苔共影深。……共入夕阳寺,因窥甘露门。)一阵黄昏雨,他们避入寺院廊下(惨澹十堵内,

专栏 | 雷人画语

去见你的路上,风都是甜的重要的人越来越少,剩下来的越来越重要我莫名又来了孤独感,可城市分明人山人海当真正做上喜欢和擅长的事情,精力和才华都会不请自来

长篇散文·连载 | 生活的开端

在草原河畔的小屋里,我曾独居过两年多,读书、写字,和真正的自然安静地相处。我想知道,人在极简的生活中,是否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以此明白人活着到底真正需要些什么。最难忘记的是在辉河上漂流的三天三夜,那样

长篇散文·连载 | 穿越时空的王家成

王家成曾三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共和国多位元帅及其家属50多人治疗疾病。他医治好的患者数以万计,人们称他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根据他的秘方研制的盘龙七药及其片剂,成就了商洛唯

作家研究 | 在客厅写作

缘&nbsp 起开始念博士了以后,有比较多的机会可以到老师家里去。那个时候,童老师已经搬到北师大的红楼去住,这些只有三层高的小楼隐藏在许多以核桃树为主的大树下,夏天,就有许多鸟鸣声蝉鸣声从这些树叶间传

作家研究 | 拿开人格面具之后的繁复之作

裴亚莉是我的小师姐。她年龄没我大,入童庆炳老师门下读博士却比我整整早三年。在童门中排辈份,我自然就只能“屈居”师弟了。记得我来北师大念书时,裴亚莉刚毕业,她也就不时被人提起——山西人,会写散文,比较小

作家研究 | 我也想听树叶碰撞的声音

一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管裴老师叫小裴老师。小裴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女博士。给我们代课的时候,她刚刚毕业,年龄也还没有过30 岁。最普通的齐耳短发,别着几个黑色钢丝发夹。她其实是高大匀称的,却并不爱打扮,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也谈 AI 文学创作

张 华&nbsp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当她们羽翼尚存

上官文露&nbsp 文学博士,作家,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曾任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主持人。2015年开始创办文学及音乐类互联网电台“上官文露读书会”“阳光书签”“博文夜读”“那些歌儿”等节目,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讲述中国故事的“三剑客”

于 伟&nbsp 文学博士,青年学者,曾发表多篇中西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学等领域研究文章及散论和杂文。近年来密切关注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动态并发表评论。老舍、赛珍珠、林语堂,不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沈周:布衣大家

大明宣德元年,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吴县)一户书香门第。沈氏家学渊源,隐居吴门,世代不仕。沈周秉承家训,虽诗、文、书、画上的才华和名望使他在仕途上有平步青云的机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