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朵朵

作者: 杨满沧

菊花朵朵0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深秋,霜天寥廓,层林尽染,江水静流,杜牧已经四十二岁,这是他转任池州刺史的第二年。

九月九日重阳节,好友张祜前来拜会小聚,两人相约带上酒肉,一起去齐山登高望远。张祜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号称“张公子”,一生存世三百多首诗,远比不上杜牧的五百多首高产优质,当然也更没有杜牧的女人缘好。在当时的文学圈,为张祜赢得盛名的那首《官词》却很简短。“故国三千里,深官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凭这首诗一举成名,仕途却十分坎坷,如深宫女子般幽怨。和张祜同时代的元稹也是诗人,和白居易是好哥们儿,因为出身好,名气大,依靠婚姻攀附当上大官,还先后拥有崔莺莺、薛涛、刘采春等唐代才貌双全的女人做情人,在政坛、文坛影响力很大。元稹看不起张祜,评价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格调不高,影响社会风俗教化。故此,张祜一生仕途坎坷,被元稹的那张“大嘴”所害不轻。

杜牧与元稹的观点不同,和张祜成为好朋友。杜牧出身显赫,一生经历丰富,但同样仕途不顺,或许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杜牧少年成名,二十三岁时便写下著名的政论散文《阿房官赋》,文采飞扬,佳句连连。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当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跨学科两中进士,非常得意。“星汉离官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杜牧《重登科》)杜牧名声大噪,随即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相当于社科院院士。杜牧的起跑线就是别人的终点线,仕途看似前程似锦。但是,其一生却不得志,在扬州曾做过牛僧孺的秘书,于青楼中花天酒地。在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杜牧在官场转来转去,一直没多大进步。杜牧与张祜有共同语言,重阳节一起携壶老酒,登上市郊的齐山。“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两人放眼望去,远山秋意正浓,江上波光粼粼,倒映着群飞的雁阵。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可是,像这样欢乐的机会实在太少了!让我们老夫聊发少年狂,采撷一把黄菊花,插满斑白的头顶,尽兴而归,在酩酊大醉中酬答良辰佳节。古往今来皆如此,大可不必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伤怀感慨。“牛山下涕”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上》。春秋时期,齐景公游牛山,他北望国都,涕泪横流地说不舍得如此美好之江山,离开尘世去死。艾孔、梁丘也都跟着哭了起来。晏子反倒哈哈大笑,劝导他们说人生无常,哪管你是庶民布衣,还是王公贵胄,都免不了一死。杜牧在不惑之年,明白了世事无常才是有常,齐景公是自寻烦恼。

满头插上菊花,并不是疯癫,而是古人的时尚风俗。南朝梁代的简文帝萧纲是位风流的文青皇帝,其在《茱萸女》诗中有记载:“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女子纤纤玉手,采摘茱萸花后,和“鬟簪”之类的金玉头饰一起斜插在头上,风韵迷人。一位俏皮浪漫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飘过。唐代王维十七岁时,曾在重阳节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因思念而伤感,因伤感而打动人心。遍插茱萸与头插菊花一样,直接插进一代代中国人心灵中的乡愁深处。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头上插花何必等到重阳节?春光明媚里,古人曾在头上插满杏花、梨花、牡丹等等花卉。“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杜牧《杏园》)一夜春雨过后,采摘杏花插头的公子哥、小姐姐太多,竟然把整个杏园的杏花都摘光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买杏花比上树攀枝摘取高雅,买回不仅可以插入瓶中,还可以戴在头上。“不识如何唤作愁,东阡南陌且闲游。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陆放翁醉了,头上插满菊花,小孩子们捉弄他,他乐呵呵地装傻。这是一位很可爱的老诗翁、老顽童。

头上插满菊花,与插上其他的花朵虽同样风流,但其中所表达的内心精神情感不同,这是屈原、陶渊明首先赋予菊花的人文标签。为草木花卉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格化,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样具有世界性。《论语》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成为树中英雄。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花、菊花、杜若、荷花等因屈原投江而死后的名节成为道德高洁的象征。人们把它们插在头上,张扬自己的人格理想和道德价值。

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田园中的菊花是隐逸诗派的标签。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因不适应官场规则而辞官归隐,一生穷困潦倒,独爱菊、嗜酒。在茅舍篱边,遍栽丛菊,筑起飘逸脱俗的精神桃源,享受清寂的生命时光。试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手里采的不是黄菊花,而是一把透明的红萝卜,他悠然看见的南山又会怎样?南朝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记载:江州刺史王弘一直想结识陶渊明。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因家贫“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重阳节无钱买酒,满手把菊,久久地坐在菊花丛中等酒上门,别人送来即喝醉,便有了“白衣送酒”这个典故。“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写有多首《饮酒》诗,其实写的是情怀,是寂寞。飘散在东晋江南田野中的菊香与酒香混合在一起的芬芳味道,一直飘散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唐宋风雅,离不开花和酒。日常生活中,女人爱戴花,男人也爱簪花。不分官民老少,簪花风尚多,以繁为美。“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丰乐亭游春三首》)欧阳修在滁州做市长,喝得醉醺醺的,坐着一顶小竹轿,头上插满了鲜花,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与民同乐,老百姓并没有觉得这位市长“不正经”。“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赏花开心,饮酒助兴,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满插鲜花,东倒西歪,人们争相围观嬉笑,但绝对不会嘲笑。“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老头儿们在头上簪花“卖萌”,有点儿自羞脸红,心里却很享受。“秉金笼,夜寒浓。沈醉插花,走马月明中。”(晁补之《江城子·集句惜春》)、“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张元干《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千万不要让花儿嘲笑我们不懂得珍惜它们。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邵雍《插花吟》)卮(zhī),为酒器,容量四升,泛指酒杯。“两世”即六十年。“四朝”指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代。头上插的花枝,映照在清清的酒杯里,花枝也醉了。一生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看见四朝的盛世。趁身体还很康健,又喜逢百花盛开的芳菲时节,美酒荡漾着花影,红光流转的大好春景,在花前不醉不归。头上的花影在酒杯里招摇,酒不醉人人自醉,多么美好的大宋时代!文人表达的是人生态度,张扬的是个人真性情。

其实在宋代,头上插花除了风雅,还是个人荣耀和尊贵的身份象征。对此,官员头上插花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宋时臣僚赐花簪戴,各依官序。宰臣枢密使,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枢密使同签书枢密使院事,大花十四朵,栾枝花八朵。敷文阁学士,大花十二朵,栾枝花六朵。正任承宣观察使赐大花十朵,栾枝花八朵。正任防御使至刺史各赐大花八朵、栾枝花四朵……品级越低,簪花越少。最小的使臣,只有大花四朵,没有栾枝花。栾枝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与小桃红相似,小桃红的花直接长在枝上,而“栾枝”的花长在小梗上。“头上官花射彩云,归向慈严夸盛事。”“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开口笑,插花归,更候清秋晚。”“插花人好手纤纤”“云鬓插花新,新花插鬓云。”“插花走马,天近宝鞭寒。”“插花归去莫匆匆。”“千骑插花秋色暮。”等等。从这些诗句中,可见当时社会上簪花时尚之美。但满头插花的大宋官员,花团锦簇的官府大院,如何与北方草原上奔突狼性的金戈铁马相抗衡呢?

官场时尚引领社会大众审美趣味。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时,杭州六月茉莉花为最盛,初出时,价格甚高,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值数十券,不过供一晌之娱耳。茉莉花每枝都有好几朵花,插七枝的效果,肯定很惊艳。南宋与金国议和后,一幅太平享乐景象。“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时过花枝空,人老酒户衰。”(陆游《插花》)陆游提醒世人,有花的时候你不插,有酒的时候你不喝,等到花谢了,人老喝不动了,悔之晚矣!

重阳节年年不变,变化的是节日登高的人和人的情绪。唐代杜牧和张祜《九日齐山登高》的情绪和人生感悟,影响到几百年后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和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苏轼《少年游·重阳》)“云峤”,是指耸入云霄的高山。南宋时,执教于武夷山的朱熹也和苏东坡一样,写有《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里,描写菊花插头的场景很多。比如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清晨,菊花盛开,贾母带领凤姐等众美女进人大观园游览,李纨为哄贾母高兴,忙迎上去,说她刚采摘好菊花,正要送给老祖宗簪戴。李纨的小丫头碧月忙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折枝菊花。贾母首先拣了一个大红的菊花簪于鬓上,回头看见刘姥姥,笑着招呼她过来戴花儿。凤姐笑着便拉过刘姥姥说:“让我打扮你。”将一盘子花横七竖八地插满一头。贾母和众人都笑得合不拢嘴。刘姥姥傻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爱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大观园中,刘姥姥故意装疯卖傻,博她们一笑,很有混社会的智慧。

《红楼梦》里,探春的性格清高孤傲,自号“蕉下客”,深受杜牧这首诗的影响。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史湘云与薛宝钗连夜拟了十二道菊花诗题。第二天,请姐妹们在大观园吃蟹、赏菊、作诗,探春当即勾选《簪菊》诗题,挥笔写就一首好诗。“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瓶子里供养、篱笆边栽种,天天为菊花劳碌奔忙。摘来菊花插在鬓边,这不仅是女人喜欢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因为簪菊本是重阳节习俗,男子更是满头插菊。比如,长安公子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还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以酒为乐。短短的鬓角感觉有点儿冰冷,那是头上插戴的菊花沾带露珠滴下的清凉。葛布做的便帽上,沾染菊花的香气,混合着深秋的寒霜。这种高尚脱俗的雅致情趣,自然不入世俗庸人的浊眼,任凭他们站在路边,拍着脏手指指点点地嘲笑吧!诗中这位簪菊的高人雅士,就是贾探春自己。

草木花卉及鱼虫鸟兽,一直是中国文学书写的审美对象和象征主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植物花卉繁多,诗中活跃着灵动的鸟虫鱼兽,多彩生动,好看好玩儿。《诗经》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植物是荇菜属浅水性植物,知名度最高的植物是蒹葭和杨柳。屈原沉迷于香花异草,自己与它们混为一体,菊花、兰花、荷花便被人格化。这些花草成为文人们内心世界的精神投射。至于花草本身,一岁一枯荣,身份被赋予社会道德伦理精神的意义,是文人骚客的事情,花草不知道,也不在乎这些。人们在重阳节争相簪戴菊花,表达的是文化,张扬的是精气神。遗憾的是元明清以降,这一传统风尚日渐式微,至今已经基本消失。

重阳节对我非常重要,我在这一天来到这个世界上,转眼已近一个甲子。每到九月初八,老娘总是提醒我,明天是你的生日,别忘了吃面条和鸡蛋。

责任编辑:杨林娟

上一篇: 妈妈的黑夜来得很慢
下一篇: 三轮车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