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的原型故事

作者: 傅光明

关键词:莎士比亚《无事生非》原型故事

《无事生非》与《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并称莎士比亚三大“欢庆喜剧”。按写作时序,《无事生非》排第一。1879年4月23日莎士比亚生日这一天,“莎士比亚纪念剧院”(ShakespeareMemorialTheatre)在莎士比亚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举行开幕典礼,演出该剧作为首演。由此可知,该剧在全部莎剧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写作时间和剧作版本

(一)写作时间

由以下明证可认定《无事生非》写于1598年至1600年之间:

1598年9月7日,伦敦“书业公会”(Stationers’Company)登记册上记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FrancisMeres,1565—1647)著《智慧的宝库》(PalladisTamia,WitsTreasury)一书印行。米尔斯书中提及六部莎士比亚喜剧,其中未包括《无事生非》,无疑意味着该剧应写于1598年下半年。是否9月之后开始动笔,未可知。

1599年上半年(或在年初),莎士比亚所属宫务大臣剧团(theLordChamberlain’scompany)当红台柱子喜剧演员威廉·坎普(WilliamKemp)离开剧团,他的丑角儿位置由喜剧演员罗伯特·阿明(RobertArmin)取代,阿明在《皆大欢喜》中饰演“试金石”,其喜剧风格更为睿智文雅。然而,从1600年出版的四开本《无事生非》第四幕第二场台词开头处剧中人物“道格贝里”的名字为“坎普”替代,可明显看出,剧中治安官“道格贝里”这一角色仍属莎士比亚专为坎普所写。由此判定,《无事生非》必写于1599年上半年坎普离团之后。1600年8月23日,《无事生非》在书业公会注册登记。

(二)剧作版本

1600年8月《无事生非》注册后,很快由两位伦敦出版社商安德鲁·怀斯(AndrewWyse)与威廉·阿斯普莱(WilliamAspley)联手,付梓印行四开本。这也是该剧最具权威的版本,1623年“第一对开本”《威廉·莎士比亚先生喜剧、历史剧及悲剧集》中的《无事生非》,为据此加以校订的本子,其中讹误差错却大体未动。四开本与第一对开本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不分幕次场次,后者分幕分场。

四开本标题页写:“《无事生非》。本剧多次由宫务大臣仆人剧团荣誉公演。威廉·莎士比亚编剧。瓦伦丁·西姆斯(V.S.)于伦敦为安德鲁·怀斯与威廉·阿斯普莱印制。1600年。”

在此尚需指明一点,前文提到,在四开本四幕二场台词开头处,剧中角色“道格贝里”(Dogberry)的名字印成扮演者“坎普”(Kemp)。同时,此处将另一角色、教区治安官“弗吉斯”(Verges),印成在剧中与道格贝里配戏的另一位演员理查德·考利(RichardCowley)的名字。由此不难判定,四开本以剧团演出所用的提词本为据印制。显而易见,供剧团演出之需的提词本,一定会对剧作原稿进行改动,使其达成舞台表演之效。问题来了:莎士比亚原稿何处寻?答案很简单:不可寻!所有莎翁手稿,均无据可考,皆无迹可寻。

“原型故事”

英国莎学家F.H.马雷什(F.H.Mares)在为其编注的“新剑桥”《无事生非》所写导读中,对该剧素材来源有专门论述。

(一)《圣经·次经·但以理书》中“苏珊娜与长老”的故事

像《无事生非》剧中希罗(Hero)那样的贞洁女性遭毁谤的故事,由来已久。《圣经·次经·但以理书》中“苏珊娜与长老”为最著名的之一,情节大体如下:

巴比伦王国最后一个王朝(公元前626—公元前538)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巴比伦城里住着一位犹太富商,妻子苏珊娜(Susanna)美丽端庄,敬畏上帝,严守摩西律法。城中犹太人常来家中美丽花园聚会,其中两个元老被选为士师(法官)。两位士师长老每天来富商家,谁遇到纠纷,都来此处找他们协商解决。

苏珊娜每天在花园里散步时,二位长老都能看到她美丽的身影,看得欲火难耐,两双眼睛死盯苏珊娜,无心断案。二人各思淫邪,彼此却难开口。自此,二老每天逗留花园,只为一睹苏珊娜。每次,二老同时离开,再前后脚回来。彼此心知肚明,终挑明待时机成熟,一起向苏珊娜提云雨之事。又是炎热的一天,苏珊娜像平日一样和两个侍女在花园沐浴,她让两个侍女去取油、膏,叮嘱关好院门。躲在暗处的二长老立刻现身,说院门已关,此处无旁人,愿躺在一处服侍苏珊娜。若不应允,便称她故意支开侍女,与一小伙幽会,判她奸淫之罪。苏珊娜拒绝苟且,表示绝不在上帝眼里犯罪。苏珊娜高声求救,二长老竟随声喊叫,其中一个跑去打开院门。众人不知何事,二长老只称令人难堪,羞于启齿。

次日,人们来到富商家。二长老让人扯掉苏珊娜的面纱,把手放在她头上,诬称二人在花园一角散步,见她与二侍女进门,关门,后打发走侍女。遂与一小伙私会。二人连忙跑来,见一对男女躺在一起。但小伙力气大,夺门而逃。问她小伙去处,她闭口不谈。

人们信以为真,苏珊娜被判死刑。她拒不承认做下二长老所污之事,向上帝申诉,他们在做伪证!此时,上帝唤醒先知但以理,但以理高喊:我不要沾染她无辜的血!众人不知何意,但以理说:你们竟蠢到未经查明便要处死一个以色列人的女儿?二长老做伪证,重申此案!得到上帝启示的但以理,让人把二长老分开讯问。二人自相矛盾的证词暴露出他们做伪证的真相,苏珊娜的贞洁名誉得到保护。最后,按照摩西律法,二长老被处死。

同一主题的作品在西方绘画史上很常见,无论大师级艺术家还是才华略逊的普通画家,都喜欢表现这一题材。

(二)班戴洛“提姆布里奥与菲妮希娅”的故事

马雷什指出,与该剧主题关联最密切的版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小说家马特奥·班戴洛(MatteoBandello)1554年在卢卡(Lucca)印行的《小说》(Novelle)中的第22个故事——“提姆布里奥与菲妮希娅”(TimberoandFenecia)。但该书直到19世纪末才有英译本。班戴洛的故事,可能直接或间接取材于安东尼·查里顿(AnthonyChariton)所写的希腊晚期传奇《凯瑞阿斯与卡莉萝》(ChaereasandCallirrhoe)。法国作家贝尔福莱(Belleforest)将其翻译并扩写的《悲剧故事集》(HistoiresTargiques)第三卷法文版1569年出版。但最有可能,莎士比亚以意大利文为据,而非法文——除非他另有不为人知的素材来源。

该剧主要剧情由班戴洛“提姆布里奥与菲妮希娅”(TimberoandFenecia)的故事而来,亦将背景设在墨西拿(Messina),且次重要人物的名字亦源于此:阿拉贡国王皮耶罗(Piero)——莎剧中的阿拉贡亲王佩德罗(Pedro)——作为当地威权人物,梅塞尔·里奥那托·德·里奥纳蒂(MesserLionatode’Lionati)——莎剧中的墨西拿总督里奥那托(Leonato)——作为女主角之父。然而,两部作品有很大不同。皮耶罗国王出现在西西里,是“西西里晚祷事件”(“SicilianVespers”)的结果——1282年复活节后星期一晚祷时间,再无法忍受法国人统治的西西里人,在巴勒莫附近屠杀法国居民,之后的战争导致法国安茹王朝被西班牙阿拉贡王朝取代。他在海上战胜那不勒斯国王卡洛二世(CarloII)之后,在墨西拿取得胜利。剧中对阿拉贡亲王唐·佩德罗(DonPedro)的战争只有个模糊轮廓,却似乎描述出他私生子弟弟唐·约翰(DonJohn)反叛。提姆布里奥·迪·卡多纳爵士(剧中贵族青年克劳迪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男爵”,并不十分年轻,因在近来战争中早熟的勇猛获得认可。他的地位远在菲妮希娅(剧中希罗)小姐之上,因为梅塞尔·里奥那托先生尽管家族古老,(相对来说)是位穷绅士。提姆布里奥在意识到他无法引诱菲妮希娅之后,才决定娶她,他提出求婚,她父亲欣然接受。毁谤由提姆布里奥的一个朋友吉伦多·奥莱里奥·瓦伦扎诺(GirondoOlerioValenziano)爵士策划。他也爱上菲妮希娅,要用这种手段毁掉这桩婚事,好自己娶她。他的代理人是位比起做好事更乐于犯坏的年轻朝臣,他告诉提姆布里奥,在过去几个月里,菲妮希娅一直有恋人。他声称其动机意在保护提姆布里奥免受羞辱,他为此设局,让提姆布里奥在一处地方,眼见一个仆人,衣着和喷的香水都像绅士,爬上梯子,爬入远处一扇窗户,那是里奥那托家平常很少用的窗户。但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穿上菲妮希娅衣服假扮她女仆的细节。被激怒的提姆布里奥派人去找里奥那托,指责菲妮希娅不贞,并解除婚约。菲妮希娅晕死过去。叔叔吉罗拉莫(Girolamo)把她秘密送往乡间别墅,在那里她得以假托另一身份。同时,她的葬礼如期举行。人们并不信对她不贞的指控,认为那只是提姆布里奥为摆脱婚姻的借口,他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这桩婚事似乎太有损社会地位。但提姆布里奥本人深感悔意,意识到证据可疑,不可妄下定论。吉伦多也极度悲伤,良心不安。葬礼一周后,他带着提姆布里奥去祭拜菲妮希娅之墓,深表忏悔,把所佩短剑交给提姆布里奥,要他以杀死自己来复仇。提姆布里奥宽恕了他,两位绅士向里奥那托忏悔,并得到宽恕,但前提条件是,提姆布里奥须迎娶里奥那托引荐的女子为妻。菲妮希娅在乡下度过一年,变得更美丽,几乎没人能认出是同一人。里奥那托告诉提姆布里奥已为他选中一位妻子,带他去见她。提姆布里奥娶了美丽的露西拉(Lucilla),却没认出眼前的露西拉是菲妮希娅。在婚礼早餐上,他黯然神伤讲起菲妮希娅的故事,新婚妻子随即将身份揭晓。为给一切画上圆满句号,吉伦多恳求,若蒙允准,愿与菲妮希娅的妹妹贝尔菲奥牵手百年,因为菲妮希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双喜临门,皮耶罗国王为里奥那托这两个女儿分别备上丰厚嫁妆。

(三)阿里奥斯托“阿里奥丹特与吉娜芙拉”的故事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作家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Arisoto,1474—1533)所写《奥兰多·弗里奥索》(OrlandoFurioso)第五部中一个同类故事里,仆人受骗穿上女主人的衣服。该书由约翰·哈灵顿爵士(SirJohnHarington)将其译成“英语英雄诗”,1591年出版。故事讲述在苏格兰海岸遭遇海难的雷纳尔多(Renaldo),听说苏格兰国王之女吉娜芙拉(Genevra)被指控不贞,而且,“在这点上,法律明文规定,/除非凭搏斗证明这是谎言,/吉纳芙拉必须受死【第66诗节】”。没人出面为她辩护,于是,雷纳尔多立刻前往苏格兰宫廷,路遇两恶棍试图谋杀一少妇,遂将她救起,二人同行,她实言相告,自己对吉娜芙拉的处境负有并非有意之责。原来,她是吉娜芙拉的伴娘,爱上二号权力人物阿尔班公爵波利纳索(Polynesso,DukeofAlban),成为他的情妇。波利纳索热望迎娶公主,并说服侍女戴琳达(Dalinda)协助他。但吉娜芙拉爱的是高贵的阿里奥丹特(Ariodante),遭拒的波利纳索设计要毁坏公主名声。他说服戴琳达身穿吉娜芙拉的衣服,模仿她的发型,为他们的幽会做准备——他们常在宫中公主房间约会。然后,他告诉阿里奥丹特,他是吉娜芙拉的恋人,并向他提供亲眼可见的证据,并要他永守这个秘密。阿里奥丹特藏身一处,从这儿刚好能看到“吉娜芙拉”偷偷将波利纳索波迎入寝室,但他信不过自己这位情敌,于是安排弟弟卢尔卡尼奥(Lurcanio)藏在一个眼不能见、耳却能听到的地方,以便在他受到攻击时前来相助。卢尔卡尼奥担心哥哥深陷困境,没待在原地点,而是藏身更近处。他们看到“吉娜芙拉”欢迎波利纳索波利尼——因戴琳达穿着吉娜芙拉的衣服,他们误以为是吉娜芙拉。卢尔卡尼奥阻止阿里奥丹特当场自杀,但后者很快失踪不见,随即有个农民带来消息说他跳海自杀。卢尔卡尼奥并未认出波利纳索,他将哥哥的死归罪于吉娜芙拉,并指责她不贞洁。没有挑战者出面为她辩护。戴琳达吓坏了,波利纳索建议她躲到他叔叔的一座城堡,当吉娜芙拉一案结束后,再来娶她。但波利纳索打算谋杀戴琳达,恰好雷纳尔多及时赶到加以阻止。

雷纳尔多和戴琳达来到苏格兰宫廷,他们发现一位无名勇士出面保护吉娜芙拉,当时,搏斗正在进行中。雷纳尔多乞求苏格兰国王叫停这场搏斗,并讲述了戴琳达的故事。随后,他与波利纳索交战,将其击败,波利尼索临死前,承认了自己的恶行。那无名的守卫者原来是阿里奥丹特,他本想跳入冰水自杀,但听说吉娜芙拉有危险,他那么爱她,即使相信她有罪,就算来挑战自家兄弟,也要救她。一切尘埃落定——戴琳达退隐修女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