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著述年表
1982年
6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关汉卿杂剧的悲剧特征》通过答辩,指导教师李修生教授。
1983年
1982年9月,师从北京师范大学聂石樵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选择元杂剧作为研究对象。本年12月,论文《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收入《社会科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此文是硕士课程“元明清戏曲研究”的作业,是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另有一篇硕士课程习作《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发表于《戏曲研究》第1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9月版)。
1984年
6月,论文《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发表于《福建戏剧》1984年第3期。此后撰写《“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无奇不传,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发表于《福建戏剧》1986年第3期、第4期及1987年第1期。这是从美学、戏剧学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特征的系列论文。
1985年
4月,论文《明清时事剧概述》发表于《江苏戏剧》1985年第2期,《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发表于《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此二文是硕士课程“元明清戏曲研究”的作业,成为此后进行明清传奇戏曲研究的发端。
6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元杂剧与元代社会等级结构》通过答辩,指导教师聂石樵教授。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部分章节先后发表,如《也说“衙内”》(与宿长胜合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9期全文转载)、《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1985年7月16日第3版)、《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1986年第8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年第9期全文转载)、《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1988年第3期)、《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
7月,论文《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发表于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编《水浒争鸣》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此文是硕士课程“明清小说研究”的习作。
1986年
1月,论文《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发表于《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此文是硕士课程“唐宋诗歌研究”的习作,从此与《名作欣赏》杂志结缘。
9月,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邓魁英教授,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选择明清传奇戏曲作为研究对象。此后数年,在《名作欣赏》陆续发表明清传奇戏曲作品系列鉴赏文章,如《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1987年第3期)、《“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传奇的喜剧特征》(1987年第4期)、《“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1988年第1期)、《“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1988年第4期)、《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1995年第6期)等。此外陆续发表的明清传奇戏曲作品鉴赏文章还有:《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1期)、《“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1990年第12期)等。这些文章是开展“明清传奇史”课题研究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探索。
1987年
10月,论文《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发表于《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12月,与李真瑜合撰论文《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发表于《戏曲研究》第2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年
5月,出版《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这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10月,论文《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发表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通过答辩,指导教师启功教授、邓魁英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为中山大学王季思先生,委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冯其庸先生、中华书局程毅中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邓绍基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聂石樵先生和李修生先生。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部分的章节先后发表,如《论明清文人传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28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版)、《论明清文人传奇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6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明清文人传奇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等。
1989年
6月,论文《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道路批评》发表于《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7月,论文《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发表于《戏剧文学》1989年第7期。此文是“中西戏剧比较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陆续发表的论文有:《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1991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1年第12期全文转载)、《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1992年第8期)、《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1993年第8期,《戏剧研究》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1995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1995年第11期)等。
9月,论文《关剧文化意蕴发微》发表于《戏曲研究》第3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11月,与郝诗仙合作撰写论文《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发表于《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1990年
1月,论文《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发表于《戏剧文学》1990年第1期。论文《蒋士铨传奇本事考略》发表于《文献》1990年第1期。此文出自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录”部分,相关论文还有:《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文献》1990年第4期)、《沈璟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3年第4期)等。
3月,论文《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发表于《文史哲》1990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文《“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12期全文转载)。此外还有《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发表于《语文学刊》1990年第3期,《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发表于《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以上数篇论文,均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专题研究。
1991年
6月,著作《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繁体字版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这是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部分。简体字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2001年6月第2版)。此书是本人明清传奇戏曲研究系列的第一部著作,1993年版《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92)》有专文加以评介。
1992年
1月,论文《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发表于《名作欣赏》1992年第1期,论文《两宋酬和词述略》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6月,与傅璇琮先生、谢思炜先生合撰论文《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发表于《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3年第4期摘译)。1990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此文为项目成果之一。其后陆续发表的论文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4期)、《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等。
7月,著作《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简体字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由台北锦绣出版公司出版。书评有:过常宝《更有情痴抱恨长——读〈痴情与幻梦〉札记》(《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张吉霞《痴情与幻梦》(《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第4期)、PaoloSantangelo“‘BlindPassionsandUnrealDreams’,NotesonRecentEssayontheCultur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意大利国际书评杂志EASTandWEST,Vol.44-Nos.2-4,December1994)。
8月,论文《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1988年参加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人活动与文学风貌”,此文即项目成果之一。
1993年
1月,论文《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发表于《文献》1993年第1期。
8月,论文《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发表于《中华戏曲》第1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9月,与过常宝合著《明人奇情》,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再版)。
1994年
10月,著作《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纳入乐黛云先生主编的《中外比较文化丛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完稿于1992年,几经周折,方始出版。书评有李江峰《审美的感受,哲理的启迪——读〈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9期)。2014年4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1995年
8月,论文《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发表于《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0月,校评《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柳宗元卷》,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与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合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是1990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最终成果,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文学研究史的著作。书评有:过常宝《筚路蓝缕功在学林——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书品》1996年第3期)、蒋寅《学术史与学术传统的找寻——评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读书报》1996年7月31日)、张海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研究的自觉意识》(《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董乃斌《关于“学术史”的纵横考察》(《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