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家山汉简《秩律》为中心看汉初道制

作者: 任鹏辉

张家山汉简的《秩律》中记载了大量的西汉初年的政区,这为今人研究秦代及汉初的政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汉书》中记载“有蛮夷曰道”,与民族政策有关的道制也是一项被学者关注的行政制度。本文试图以《秩律》中所记载的道为中心,参考其他史料和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尝试复原汉初行政区道的具体设置及其分布。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文中将道作为与县、国、邑平行的行政组织。而《后汉书·百官志》中也称“凡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沐曰邑。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后汉书》在这里进一步指出了道与县的联系和区别,以及道这种制度起源于秦代。

但是囿于史料的不足,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学者对道制的关注较少。近几十年来,一些出土文献大大丰富了秦汉史的史料,特别是张家山汉简的出土,有不少与道相关的信息呈现在学者面前,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相关的学术研究。由于张家山简为西汉早期的文献,其中记载的汉初道制上承秦代,下启两汉。本文对以张家山汉简《秩律》为主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汉初道制的分布区域。

就秦代存在过的道行政区,学者们也进行过不少的探讨。比如马非百曾考证秦朝有8道,而张焯和张东刚则检校史料,发现秦汉史籍所载的诸道可以证明为秦道的至少有17道,分别为故道、绵诸道、月支道、豲道、义渠道、严道、狄道、湔氐道、翟道、督道、僰道、下辨道、雕阴道、青衣道、除道、连道、夷道。而周伟洲则认为秦道可考的有20个,比张焯和张东刚多出了汶江道、緜虒道、矛道、羌道、戎邑道、略阳道、略畔道。龚荫则考证出了秦代16个道,与上述学者考证的诸道重合。这些当代学者所考证的道制中,不见于《秩律》的主要有故道、月支道、督道、僰道、汶江道、羌道、翟道、连道、平乐道、戎道。

一、《秩律》中所载的道

根据笔者统计,《秩律》中所载明言为道的行政区共有20个,包括翟道、义渠道、略畔道、朐衍道、狄道、夷道、辨道、武都道、予道、氐道、薄道、豲道、方渠除道、雕阴道、青衣道、严道、阴平道、甸氐道、緜虒道、湔氐道;同时《秩律》中还有下辨、略阳、绵诸、戎邑、平乐等几个行政区,这几个行政区虽然没有被《秩律》明称为道,但是它们在《汉书》或其他秦汉文献中被称为道,而且出现在《秩律》中的位置正在道制的行政区中间,因此有在汉初为道的可能。

二、《秩律》中所载疑为道的行政区

第一,下辨道。《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成州同谷县,本汉下辨道。”《方舆纪要》谓“同谷废县即今成县治,秦下辨邑也”。又《清志阶州古迹》载“下辨故城在成县西,秦置”。因此下辨道应该是秦代设置汉代沿袭之。根据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的注释,下辨道位于汉代的陇西郡,具体位置当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北。

第二,略阳道。徐日辉曾经在《对秦赢“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一文中对“略阳”进行了研究,他将文献中对略阳的记载上溯至西周,不其簋中记载有“余命女(汝)御追于略”,同时放马滩出土的地图中也有地名为“略”,即为后世“略阳道”“略阳县”之“略”。此外秦封泥中也有“略阳丞印”;《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条中也有略阳道,都可以作为旁证。其位于汉代的天水郡,具体位置大致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

第三,绵诸道。《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年(前457年)“公将师与绵诸战”,马非百推测此道应该是秦惠公五年伐诸繇后所置,用来安置投降的少数民族,时间当在公元前395年之后,位于今陕西甘肃交界。

第四,戎邑道。《秩律》中记载有“戎邑”,但是并没有明言其为道。《汉书·地理志》中的天水郡条中则记载有“戎邑道”。后晓荣在《秦代政区地理》一书中称“秩律”所载秦陇西郡有戎道,郑威先生的文章中则只见有戎邑而没有戎道,笔者反复翻看《秩律》都不见有戎道,只有戎邑,殊不可解,或为后晓荣先生误将戎邑当作戎道。但戎邑道为秦代所置应当无误,其位于《汉书·地理志》中的天水郡,今甘肃秦安县东。

第五,平乐道。《秩律》中记载有“平乐”,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注释“汉初属广汉郡”;但是晏昌贵认为汉初平乐应当位于陇西郡,郑威的“汉‘道’分布表”中将平乐列入汉初的陇西郡,马孟龙也在其学术作品中认为平乐为陇西郡属县。《汉书·地理志》的武都郡条目下有平乐道,其具体位置在今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西北。

三、今人所考证的秦道

第一,故道。《史记·高祖本纪》载“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元和郡县图志》载“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秦汉金文录》著有秦故道量。雷小虎根据王国维的考证,认为故道应当是周道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于今秦岭山脉中。

第二,月支道。《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有“月(支)〔氏〕道。”马非百先生认为:“繇诸,一曰緜诸,又曰禺氏。至秦末,乃名月支。……汉人名之曰月氏。”张焯和张东刚认为这应是秦代所设。时间按马非百的说法当在秦末,位置当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第三,督道。《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说明督道在秦代就已经设置。根据张焯和张东刚的推测,督道当是“秦于督姓夷人之邑而置,属巴郡”。陈直在《史记新证》中则提出“督道仓”应当是仓名,道字可能是“䆃”字的简写,刘志玲也支持陈直的意见。因此,本文不将督道作为常规的行政区。

第四,僰道。欧阳忞在《舆地广记》卷三十一称“宜宾县,本僰侯国,秦曰僰道,汉置犍为郡,初治敝县,后徙治此”。傅奠基认为僰道的名字当源于李冰在僰道境内凿山通路,秦统一后,常頞曾将李冰所通之“僰”道,延伸至今云南境内,因此“僰道”既是政区名,也是道路的名字。因此僰道的设置时间应当在李冰治蜀之后,其具体位置当在今四川宜宾附近。

第五,汶江道。据《续汉志》载,蜀郡辖县的情况为“十一城:成都、郫、江原、繁、广都、临邛、湔氐道、汶江道、八(蚕)陵、广柔、绵虒道”。周伟洲认为汶江道为秦代所设置。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一书的陇西郡一节中没有汶江道,因此存疑。

第六,羌道。周伟洲曾经在《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道》一文中列举西汉时期沿袭秦代的道行政区时,陇西郡条中有羌道,但未见其考证,查《秩律》中并没有记载;《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条中有羌道;《汉书·高后纪》记二年(前186年)春正月“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也谈到了羌道,存在沿袭于秦代的可能。但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一书的陇西郡一节中也没有羌道;李振华在《汉武都郡及其属县城址考》中谈到羌道时所引用的文献记载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汉代,因此羌道是否为秦所置应当存疑。

第七,连道。根据张焯和张东刚在《秦道臆说》中的研究,秦代曾在长沙郡南境设置有连道;《后汉书·郡国志》在记载长沙国的辖县时亦载有连道,是否为秦置存疑。其方位大致在今涟水上游地区。

第八,冷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有“冷道”;《汉书·地理志》零陵郡条下有记载,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

第九,龁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有“龁道”;《汉书·地理志》没有记载,谭其骧先生考证认为龁道与《汉书·地理志》中的营道有关,后晓荣引用了这一说法,具体位置或在湖南省省永州市宁远县。

四、秦代诸道的分布

前文所述的汉初道中,共计有31道,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有出土封泥或简牍的佐证,有较大的可信性;但也有一部分是当代学者的研究推测,并没有完全的把握认定为汉初所有。这些道大部分都可见于汉初吕后年间的文献,可靠度比较高,按照《汉书·地理志》中郡的位置,这些道所属如下。

北地郡:义渠道、朐衍道、方渠除道。

陇西郡:狄道、予道、氐道、薄道、平乐道、羌道。

南郡:夷道。

武都郡:武都道、下辨道、故道。

天水郡:豲道、略阳道、绵诸道、戎邑道。

上郡:雕阴道。

蜀郡:青衣道、严道、緜虒道、湔氐道、汶江道。

广汉郡:阴平道、甸氐道。

左冯翊:翟道。

安定郡:月支道。

犍为郡:僰道。

长沙国:连道。

零陵郡:冷道、龁道。

根据上文所示,这些汉初的道行政区总计有31个。其中大部分都位于原秦国的西部边境与少数民族接壤的地区,这些地区按照《汉书·地理志》的划分包括了北地郡、陇西郡、武都郡、天水郡、上郡、蜀郡、广汉郡、安定郡、犍为郡和左冯翊,共计有27道。而这27道又可以沿秦岭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分主要位于关中盆地的西部和北部,包括北地郡、陇西郡、天水郡、上郡、安定郡和左冯翊,共计有16道;南部分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和南部,包括了蜀郡、犍为郡、广汉郡和武都郡,共计11道。此外南岭地区的长沙国和零陵郡有3道,即连道、冷道和龁道;南郡还有1个夷道。

就本文所探讨的汉初的道而言,其分布位置大致相当于战国时期秦国的西部的部分地区,我们推测其设置的时间也应当是秦国向这个方向扩张的时期,也就是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时期。位置不在原秦国西部的道并不多,本文中提到的只有夷道、连道、冷道和龁道,其中夷道所属的南郡在战国秦昭襄王时期被秦将白起攻克,只有连道、冷道和龁道是在秦灭楚之后才为秦所有,因此本文认为虽然秦国之后统一了六国,但是真正又新设的道并不多。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称“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也就是说到了汉孝平帝时道的数量为32,但仅本文所提到的道就有31个,虽然行政区划多有变革,具体的道也有不少裁建,但是《秩律》中道的数量与《汉书》中道的数量大体上还是持平的,这也说明了秦代不仅已经有道这种行政区,而且其基本分布格局也已经奠定。正如部分学者的看法,道的这种分布态势“必然是出自某一时期的集中规划或是这一时期某类政治、军事行动的集

中产物”。

秦汉道制是特定时代历史背景下的行政区划的产物,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目前史学界关于道的研究虽然还存在很多争议,但仍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以上也只是笔者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对汉初道制的设置及其分布进行了简单的归纳。道的出现有它的历史功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交通联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加速了各民族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边地的开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