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米切尔的《飘》

作者: 朱雯清

玛格丽特·米切尔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也是20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1935年,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作品《飘》(又称《乱世佳人》),该小说于1937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1940年,翻译家傅东华将其译成中文,分为三卷出版,译名改为《飘》,从此,中国读者便对《飘》这部作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对于《飘》这部作品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自1940年第一本译本出现后,这部作品便在国内外备受欢迎。因此,中外读者形成了巨大的研究阵容,掀起了对《飘》这部作品广泛、深刻、角度多元的研究狂潮。本文以《飘》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挖掘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是郝思嘉,小说全篇都围绕她的一生展开,主要分为少女时期、婚后、战后三个阶段,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大多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少女时期:离经叛道、高傲

小说从郝思嘉在塔罗庄园生活的少女时期开始写起。作为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她美丽活泼、天真烂漫,并没有遗传父亲性格中的豪放不羁和暴躁。在小说的第二章,郝思嘉的父亲郝嘉乐对她说:“我很高兴,你身上还有股傲气,小姑娘。明天的野餐会上,我也想看到你这股傲气。我可不想让全县的人都议论你,嘲笑你,说你钟情于一个除了友情对你别无他想的男人。”这里的“傲气”,指的是郝思嘉受到父亲呵护的傲气,从这一段话中不难看出,郝思嘉性格中叛逆的部分就是源于父亲。“她父亲总是大叫大嚷,而且一点也不敏感,怎么就偏偏和像她母亲那样的女人结婚,对此她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不论在出身、教养还是性格方面,绝对没有比他们两人更截然不同的了。”这里就体现出其父亲的性格是暴躁的。而郝思嘉的身上会有贵族少女的气质,则与母亲自幼受到的贵族教育有关联。郝思嘉身上的离经叛道、任性高傲、胆大妄为,恰是母亲与父亲性格结合的体现,所以说郝思嘉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二)结婚后:自私、有责任感

婚后不久,郝思嘉便随丈夫前往亚特兰大。由于南北战争的爆发,她的丈夫查理在婚后不久就不得不当兵参加战争,最终病死在兵营里。在短短的时间里,郝思嘉就经历了从少妇到寡妇的巨大转变。正是因为受到这一件事的巨大冲击,郝思嘉开始变成一个极为自私的人。“哦,好吧。我知道我是疯了,但我不在乎。我根本不在乎别人会说些什么。老是坐在家里,我简直是腻透了。我要跳舞,跳舞……”这里体现出郝思嘉对传统礼教的反抗,且她十分自私,只想追求享乐的生活。当大家都奋不顾身为战争尽自己所能的时候,郝思嘉却庆幸自己因居丧而免于捐献财物。她既不关心战争,也不关心联盟州的情况,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然而,尽管堂妹媚兰与自己心爱的男子成婚,但这并不影响郝思嘉在媚兰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她施以援手。“街区的距离并不长,在混乱不堪的救护车和扬起的一片片尘土中,可以看见医生和抬担架的人一会弯腰,一会起身,匆匆忙忙地奔来奔去。谢天谢地,她很快就可以找到米德医生了。拐过亚特兰大旅馆,车站和铁路的全景尽收眼底。她停下脚步,那情景使她吃惊得目瞪口呆。……她汗流满面,从紧紧拉着她的手里把裙子硬扯了回来。要是她踩在这些人中的哪一个身上,她一定会尖叫起来晕过去的。她跨过尸体,也跨过活人。”即使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但是郝思嘉并没有放弃媚兰,而是选择护送媚兰母子从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回到故乡塔罗,这件事体现了郝思嘉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三)战争后:唯利是图

战争结束后,郝思嘉返回塔罗庄园,她开始变得斤斤计较、吝啬贪婪。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她变得更加实际,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充满幻想。当交不起税款时,她开始利用白瑞德对自己的爱向其借钱。当白瑞德意识到自己被郝思嘉欺骗了感情后,便拒绝了郝思嘉的要求。在这之后,郝思嘉开始精攻心计,利用妹妹的情人弗兰克手里的财产做起了生意,一时间,郝思嘉成了亚特兰大人尽皆知的女商人。“可怜的弗兰克!要是你告诉他,你在他眼皮底下先下手,自己把锯木厂给买下来了,他会怎么说呢?在不损害你名誉的情况下,你又怎么解释我借钱给你这件事呢?”从这里可以看出,郝思嘉是一个唯利是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利用身边人的人。

二、小说的艺术特色

《飘》的主题思想很多,有写乱世中佳人的命运,也有写飘然而逝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女性被战争改变,她们也改变了战争。她们在战火和硝烟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家人,她们勇敢、坚强、不屈服,只因为“明天又是另外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一)对生命的思考

一个人活着,不应该只满足于物质生活,而应该注重精神上的满足。战争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物质生活,还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文中提到:“明白了希礼是如何把荣誉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以后,思嘉知道,他一定很痛苦。他像思嘉一样,被迫躲在媚兰的裙子后面寻求保护。当思嘉意识到有必要这么做,而且知道他站错立场主要还要怪她自己的时候,她还是——还是——作为一个女人,如果希礼用枪打死阿奇,对媚兰和世人承认一切,那她会更加敬重希礼。她也知道,她这么想很不公平,但她太痛苦了,没法去顾及这些微妙之处。瑞德一些奚落、蔑视的话又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她也搞不清楚,在这次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希礼是否真的表现得很有男子汉气概。”战争让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放下心中的信仰,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丈夫和郝思嘉之间的暧昧关系,对舆论无动于衷,而这则可以归功于其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因为战争的爆发,才会致使无数像郝思嘉和媚兰一样的女性放下心中的信念,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玛格丽特·米切尔始终坚持写作,从未放弃,虽然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但她依然是闻名遐迩的女作家。她身上的那种勇气、那种毅力,体现在小说主人公郝思嘉的身上。郝思嘉并没有沉浸在过往的贵族生活,而是凭借着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郝思嘉的座右铭。她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将自己人生的一番际遇寄托在了郝思嘉身上。

小说从战争前郝思嘉是塔罗庄园的大小姐写起,生活富足,家庭美满,无忧无虑,她的生活可以说是恣意、悠闲。婚后不久,战争爆发,丈夫远赴战场,为了逃离战火她不得不来到亚特兰大投奔姑妈,这时的郝思嘉开始为生活奔波,甚至拿起剪刀为媚兰接生。即使情况如此糟糕,郝思嘉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并选择在战火中回到家乡。这时,她的母亲已因病去世,父亲受了刺激成了痴呆,两个妹妹又患病。为了不让家人挨饿,她亲自到地里拔草、锄地、摘棉花,甚至犁田。到了战后重建时期,郝思嘉为了保全塔罗庄园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她先利用妹妹的情人弗兰克,又利用爱自己的白瑞德,抛头露面做起了生意,即使受到社会的谴责,违背了礼教传统,她也没有选择放弃。她坚守自己的初心,让自己富裕起来,让家人免于挨饿。郝思嘉面对困难从未退缩,在她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同时,作者想用郝思嘉的个人命运反映南北战争后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命运,表达了对废除奴隶制度的肯定,并且希望人们能够像郝思嘉一样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作者或许想要通过这部小说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想要存活下去,必须将生存需要放在首位,而来源于人内心深处的那种生命的力量则是最顽强的。

(二)女性意识的体现

一是郝思嘉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郝思嘉果断拒绝了父亲为她挑选的结婚对象,而是选择了已有未婚妻的卫希礼,不顾一切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当卫希礼决定与媚兰结婚时,她丝毫不在意礼教的束缚,竟提出要和卫希礼私奔,被拒绝后,她赌气地选择与媚兰的哥哥查理结婚。查理牺牲在战场上后,郝思嘉并没有遵守礼教披黑纱守孝,做一个安安分分的寡妇,而是迅速投入下一段感情。“不穿黑色孝服了?我讨厌黑绉纱孝服。”“噢,我不能脱下丧服——白船长,你不该把我搂得这么紧。你再这样的话,我就生气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行为已经超越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控制,体现了女性张扬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在婚姻与爱情中的自主选择。

二是郝思嘉走出家庭,追求经济独立。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一度成为男性的附庸。他们认为女人只需要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其余的事情无须她们来操心,一切事情由家里的男人解决。但郝思嘉从小就对这种说法不满,南北战争的爆发恰恰为她经济独立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她完全摒弃了足不出户的陈旧观念,丢弃了作为贵族少女的高贵与矜持,冲破了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开始像男性一样追求事业。她独自一人买下了一家锯木厂,抛头露面,和人做起了生意,她也因此遭到别人的非议。但郝思嘉并没有因为这些风言风语而退缩,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远见打败了男性竞争者,事业蓬勃发展。“让上帝为我作证,北方佬不会把我击垮。我要挨过这一关,等这一切过去我就不会挨饿。不,我的亲人也不会挨饿。即使我不得不去偷,去杀人———上帝为我作证,我再也不会忍饥挨饿了。”郝思嘉终于从种植园主的女儿变成了独立的资本家,她的蜕变打破了男权社会的礼教束缚,粉碎了女性是男性附庸的现实,张扬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对女性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三是不惧男权、追求两性平等。在旧的社会观念中,男性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女性只是他们的陪衬,因此,女性只能站在男性的背后。而郝思嘉骨子里的反叛精神在其经营木材厂后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相信没有男人帮忙,女人也能完成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除了生孩子。”她也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她真正做到了在婚姻中夫妻的经济地位对等,并非南方人规定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正是她骨子里的那股倔强,让其身份发生了华丽的转变——由奴隶主向资本家的转变,她在新文明与旧文明交替更迭中生存下来,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很快就习惯了新的生活。郝思嘉极力追求自己的生活、自由、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确实真正摆脱了男性为了统治女性而专门设置的行为准则。

毫无疑问,郝思嘉是叛逆的,不论是从语言上还是行为上,不论是以前的贵族小姐还是转变后的资本家,从十六岁到二十八岁,她的身上一直闪烁着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光芒。郝思嘉身上所体现出的对男权的背叛、对封建礼教传统的违背、对个性的独立追求,都可以让读者看到作者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女性觉醒的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叛逆、反传统的理念,才使得《飘》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自我解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小说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在小说中,郝思嘉作为时代的新女性,尽管身处乱世,依然像一个女强人,大胆迎接新生活的挑战。虽然郝思嘉有时也会贪婪自私、爱慕虚荣,但是她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不管是面对生活的挑战还是战争的磨难,她都能够与封建礼教相抗衡。她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在战火纷飞的城市里也没有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她体现出来的独立自主精神可以说是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思想的再现。

(扬州大学文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